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练习题
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下面的题,不会做也没关系的!
(一)数与计算
1、(1) 1+2+3+4+5+6+7+8+9+10=( )
(2) 11+12+13+14+15+16+17+18+19=( )
2、按规律填数。
(1)1,3,5,7,9,( )
(2)1,2,3,5,8,13( )
(3)1,4,9,16,( ),36
(4)10,1,8,2,6,4,4,7,2,( )
3、把15拆成三个不为0的数,一共有( )种拆法
4、在下面式子的方格中,填入适当的数,使不等式成立。
□-1818-□
(二)量与等量
5、○、△、☆分别代表什么数?
○+○+○=18 △+○=14 ☆+☆+☆+☆=20
6、○+○+△+△=28 ○+○+△+△+△=36
7、已知☆+☆+▽+⊙+▽=28, ☆+▽=10,那么☆+⊙+▽=( ).
8、 10个杏子的重量等于1个梨子和2个橘子的重量,4个杏子和1个橘子的重量等于一个梨子的重量。一个梨子的重量等于( )个杏子的重量.
9、4个草莓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杏的重量,3个杏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桃的重量,( )个草莓的重量是一个桃的重量。
(三)几何初步知识
10、长方形有四个角,剪掉一个角,还剩()个角,你能想出()种情况。
11、有两条各长30厘米的纸条,粘贴在一起长56厘米,粘贴在一起的部分长( )厘米。
12、一条直线能将平面分为两部分,两条直线最多能将平面分为4部分,那么5条直线最多能将平面划分成( )部分。
(四)应用题
13、小华参加数学竞赛,共有10道赛题。规定答对一题给十分,答错一题扣五分。小华十题全部答完,得了85分。小华答对了几题?
14、图书室有连环画28本,文艺书36本,买来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和文艺书的总和少50本。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15、用数字0,1,2,3,4中的任意三个数相加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16、钟鼓楼的钟打点报时,5点钟打5下需要4秒钟。问中午12点是打12下需要多少秒钟?
17、二(2)班有44个同学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要使租金最少,租多少条大船,多少条小船,租金多少元。
(五)实践活动
18、小青比小李大5岁,小李比小风大2岁,小风比小云小4岁,他们4人( )最大,( )最小。最大的比最小的大( )岁。
19、有一个卖茶叶蛋的老太太,第一次卖去锅内茶叶蛋的一半多2个,第二次又卖去余下的一半多2个,锅内还有1个茶叶蛋,这个老太太原来一共有多少个茶叶蛋?
20、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1瓶汽水,小花买18瓶汽水,可以喝到多少瓶汽水?
21、用3张十元和2张二十元一共可以组成多少种币值?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2、小明、小亮和小刚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小明比赛了5场,小亮比赛了4场,小刚比赛了3场,这三名小朋友一共比赛了多少场比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以上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奥数练习题全部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更多推荐
先生,文章,数学,重量,问题,作文,写出,故事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