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学习设计
主题:《植树问题》探究型学习设计
适用年级:四年级    所属学科:数学
情境:
本课教学,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 杂问题从简洁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四周的事物中学习 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 本节课中首先我是创设情境引入。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 个欢乐的节日一一“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 日。其实,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 吗?(生说)
大家知道3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与过植树活动吗? 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 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 从中学到解决问
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 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二、以一道植 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 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 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任务: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    初步培育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成果:
1.学生体会并总结出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种的情况下的规律。棵树
=间隔数+1
2.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资源:
一、学校多媒体教室,需要:配乐多媒体课件、挂图、投影、录像、 多媒体课件。
二,自主性练习设计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 成。)
8:2=4 (段)
4-1=3 (次)
问:为什么要一 1?这相当于今日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1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假如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 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终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假如这一列共 有10个同学呢? 100个同学呢?
2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假如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 从第一个同学到最终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共种了 41棵树。从第
1棵树到最终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评价项目
评价表:
等任务内容    交流表达    合作情况 解题能力
(60)    (15)    (15)    (10)
能够熟练把握当两端都种敢于表达自
带领组内能较好的
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解题方己想法,并说
一    同学乐观完成全部
法,并且能够解决一些变式出理由。
参与 习题
习题。
理解并把握当两端都种的
敢于表达自    能完成习
情况下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乐观参与
己想法。    题
并能够运用。
不主动不
不敢主动表    能够完成
把握解题方法并会运用。    敢主动参
达自己想法。    部分习题
四把握解题方法
不能够表达    只会做基
不参与
自己想法。    本题
学科通用-技术应用计划
一、    指导思想:
网络技术应用是现代技术的核心,也是信息技术进展的 热点,它的应用遍及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学生是将来的主 人,更应当与时代齐驱并进,学生通过把握网络的基础学问 和基本技能,是当代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现时代的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自己学会现代网络学问,还要 把它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网络 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变化,实现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 的双重建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    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析
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网络是如何工作的?借助学生已 有的网络学问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探究型学习 是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猎取学问、提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学习 方式,强调对所学学问、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 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探究型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确 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 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在具体设计探究型学习 活动设计时,可借鉴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模式、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植树,学习,数学,应用,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