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两端都栽)。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就本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说,学生是初次接触“植树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植树活动、上下楼梯等“植树问题”的原型,只是还不能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两端都不种”和“封闭图形的植树”等不同情形的植树问题打下基础,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让学生再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并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为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理解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会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过程目标: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两端都栽)。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就本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说,学生是初次接触“植树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植树活动、上下楼梯等“植树问题”的原型,只是还不能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
三、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多媒体的直观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规律,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游戏试探,引入新课
明确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和关键,我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以游戏为活动形式引入本课的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我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我们班上课,欢迎吗?欢迎的举手!等他们举手后,我再跟学生说明在咱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最后让他们把手指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并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叫做间隔,也就是几个间隔几个手指。然后变成2个间隔,3个,4?还引导学生得出:手指数=间隔数+1。因此我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我们
班上课,欢迎吗?欢迎的举手!等他们举手后,我再跟学生说明在咱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最后让他们把手指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并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叫做间隔,也就是几个间隔几个手指。然后变成2个间隔,3个,4?还引导学生得出:手指数=间隔数+1。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植树,数学,学习,教学,解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