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趣味数学小游戏:10以内的数
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碰球”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如我先出示数字8,对学生说:“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可以说:“嗨、||嗨,你的3球碰5球,”学生说出的数必须与老师说的数合起来是8。||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说出碰球的数,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
10以内数的分与合
在教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时,我设计一个扔皮球的游戏,让学生讨论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方||法。学生分成小组,指名学生拿10个皮球,看谁先报出他扔进几||个皮球,就让谁来扔皮球,并请他讲讲是怎么想的。如一个学生扔||完后,篮外有3个皮球。有的说我是想3和7合成10,所以扔进7||个球;有的说前面一个同学篮外有4个球扔进6||个,现在篮外是3个,我可以肯定他扔进了7个||,因为外面少一个,里面就多一个……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想出正确答案,呈现||出思维的个性化,多样化,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
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0以内的加减法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我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
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更多推荐
学生,司机,游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