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标签:新课标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才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完成好的一项基本工作。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就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等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关的多段文字。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疑和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不要盲目相信课本、教育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自己的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養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例如,解答应用题:某工厂原计划60天生产工具3600件,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5%,实际需要多少天完成?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进行思考,尝试有无更简便的算法。学生要冲破解应用题必须用上每一个条件的常规,运用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甩开3600这个实际数字,列式为:1÷?1÷60×(1+25%)?,也有的学生把原计划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列式为:1×60÷(1+25%),更有学生提出60×4/5的最佳方案。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也就萌发了创新。
二、引导学生联想,开拓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加强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以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原料”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具有丰富的
想像能力,如何将他们的想像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整理,引发出新的高层次的联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的重要方法。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89×19/80,学生一时找不到简便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80×19/80,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道题联系起来并进行观察思考,终于有些学生想出了简便方法。即:把89分成(80+9),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遇到新问题马上联想到与旧知识有关系的,从旧知识引发出新知识,诱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通过类比教学,发展创造思维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相同的地方,而推出其他的相同部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利用类比可启示学生主动探求新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创造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1÷3相等的算式,从中选择1÷3=2÷6=3÷9,再让学生说出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从中选择1÷3=1/3,2÷6=2/6,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么在分数中是否也有一个与它类似的性质呢?让学生观察式子,1÷3=2÷6,而1÷3=1/3,2÷6=2/6,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说出:1/3=2/6。提问:谁能根据以上的关系把商不变的性质改换说法?学生经过思考,就会
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四、鼓励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灵感
直觉思维是凭借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对事物的性质作出直接判断或领悟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打破旧框框,大胆地进行猜想。例如:一个长方体长9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如果将它切成三个正方体,表面积和是多少?大多数的学生会觉得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三个正方体放在一起再拆开,进行实际演示,仔细观察比较后,解题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不等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而是增加了四个正方形的面积。
教师要对学生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不要不加思考地批评学生胡猜、瞎猜,而要耐心帮助他们进行认真思考,引导他们合理的推理,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同时要做好示范,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去分析、解答数学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圈子,突破思维定势,从而培养他们直觉思维的能力。
五、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学完平均数应用题以后,设计这样一道题:小英家今年上半年每月用水分别是:20吨、22吨、19吨、21吨、23吨、23吨,上半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此题的解法是:(20+22+19+21+23+23)÷6≈21(吨)。这种解法较繁,如果对这6个数据进行分析,不难看出6个月中有5个月的用水量不低于20吨,于是得到下面的巧妙解法:20+(2+3+3)÷6=20+8÷6≈21(吨)。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式编多题,一图编多题、一题多验算的训练。这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更多推荐
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进行,创造性,能力,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