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吴正宪老师是中国小学数学界威望极高的教育专家。近段时间经常拜读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论书籍,在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部分吴老师特别对于预设和生成做了阐述,最喜欢老师的这句话: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性。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呢?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1 准确把握教材,宽容地接纳生成。
教学中教师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按一定的方式(形式、内容)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对学习的一种预设。教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及问题解决中策略的使用;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另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也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
教师要善待意外,宽容地接纳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对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往往会心存不悦,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抓住这一珍贵资源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显而易见,同时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会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但是,不少教师在预设时,盯住知识的某一点、某个方面的多,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状态和学习困难的少。
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困难,突出难点知识,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利用学习批判,突出了等底等高,有利于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3 有效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4 适时准确评价,巧妙地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
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巧妙地运用生成。
【案例】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一位学生认为应该先写分数线,再从下往上写,问他理由时他竟然说:没有妈哪来的儿子,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先有平均分的份数才能有所取的份数,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叫做分母,把取的份数叫分子,不就象先有妈后有儿子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已是掌声不断。顺着学生对分母、分子的比喻,教师马上想到了真假分数,于是顺势延伸到了真假分数的教学:那么在分数世界里有没有儿子母亲大的分数呢?从而形象地得出:儿子母亲小的分数是真分数,儿子母亲大或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
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冒出一些精彩地比喻,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精彩,巧用这些精彩,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 适时把握好非预设生成。
所谓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老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因为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它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感受,或是精彩,或是尴尬。那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非预设生成,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策略:他刚才说的什么问题,谁听明白了。这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机,如果学生提供的非预设生成意外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或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不妨就临时组织探究和讨论。
【案例】听一位同事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新课导入,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绕、滚得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得局限性,从而揭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有效。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的报告
[2] 《数学课程标准》

更多推荐

学生,预设,学习,教师,生成,教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