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分》教学案例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理解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理解,那怎么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水平和观察水平。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能够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并培养学生交流水平。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 分小队旗。
(1)师:食物都分配好了,准备出发啦,不过,老师先要把手上的12面小队旗分
给小组长,能够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组()面。
②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面。
③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面。
④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面。
(3)分一分。
师: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小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4)学生动手。
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等等,还有的是利用乘法口诀,一下就分好了。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体会到即使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看书质疑。
3、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使用“平均分”
1. 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1>我们班有40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8人。
<2>我们教室有28张桌子,平均排成4排,每排7张桌子。
2.我当设计师、
师: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讨。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
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表达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个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更多推荐
学生,平均分,小组,理解,分给,学习,生活,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