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发(作者:)

奇怪!最早来中国的白人,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他们的称呼有些不一样

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诞生在新疆,是白种人,却被黄种人“混血”了

提示:他们身材矮壮,蓝眼隆鼻多须,骁勇好战,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他们使用的

武器包括防御用的甲胄和攻击性的战斧、矛、剑和弓箭,还使用套索和飞石器……是来中

国最早的白人民族,但中国和史籍里叫他们塞人,而西方史籍里叫他们斯基泰人。

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

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

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文化当然是由人带来的,所以,在研究文化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人。人类自帕

米尔高原的“告别”,直接导致了中国新疆与中亚这一区域人种的复杂性,而这也催生了

中国西北方最早的少数民族。这个时间可能要比人们想象的早出很多,这一民族可以说是

世界各人种的综合,不过是黄白人种占了主要的成分。

首先,特别强调一下中亚这一概念。中亚即亚洲中部地区,狭义的中亚包括哈萨克斯

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这个概念最早由

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从地缘位置看,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

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

地。

这一区域如同一个螺旋纽扣,在人类经历大洪水磨难,逃向帕米尔高原,就完成了首

次的肤色融合,而后又相互加带各奔东西,又因地域而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创造了各自的

文明。所以,人类黄种的成分里的白种和其他种、白种的成分中有黄种和其他种是一件再

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不过是成分的多少而已,而各种之间的肤色成分以及其他人种特

点,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被交融。

中国新疆与中亚这一区域应该是人类首次民族融合的发轫,且在后来也一直扮演着进

一步融合的角色,这种交流直到人类东西方的海上交流兴盛才被逐渐减弱了下来,但弱只

是相对而言,并不等于不存在。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是诞生在新疆的。

而新疆乃至中亚也一直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所并存控制,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脚步伴随

着战争,总是一个激烈的存在。

在那个时候,是不存在国家概念的,我们将自帕米尔高原向着今日中国以及中国北方

而来的这些人,称为“东方人”。在这一概念里,似乎有着这样的一种迁徙和分布:第一

部分人是沿塔里木盆地经由河西走廊进入黄河流域;第二部分人是沿青藏高原南下至四川

盆地进入大西南;第三部分是由帕米尔高原和今新疆地区直接向北,直抵北冰洋。与此同

时,第三部分人还向东作着游移,填充了叶尼塞河至叶尼塞河这一区域,占据了包括蒙古

国在内的中国以北地区。

这三部分人中都夹杂着一定数量的白种人,因为新疆是距帕米尔高原最近的既适合农

耕也适合游牧的宝地,所以,黄种与白种、农耕与游牧便同时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也便

有了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他们既能牧马放羊,又能荷锄种地,在适合农耕的地方进行农

耕,在适合游牧的地方进行游牧,又通过战争在黄白二色中不断地融合,成了新疆这个地

方人种的最早特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但是,

对中国来说,这是个例外——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以农业为主,

没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也就没有农业和游牧业的社会大分工。

所以,我们把中国最早农耕与游牧的结合人群,称为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也没有什么不

合适的。

他们身材矮壮,蓝眼隆鼻多须,骁勇好战,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他们使用的武器包

括防御用的甲胄和攻击性的战斧、矛、剑和弓箭,还使用套索和飞石器。他们甲胄是用皮

革制成,再在皮甲上缝以兽骨或马蹄制成的硬片,使之更坚固。他们还给战马制作胸甲以

黄金做的马勒和马嚼子,在马背上呼啸,用战斧、刀、剑、矛等对敌人进行攻击。

他们很残酷。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他们在战场上杀死第一个人,要把这个人的血饮

了,然后,把杀死的所有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这样,就可能得到一份虏获物甚

至奖励。否则,没有人相信他们在战场上杀死了人,也就会被看作是英雄,更不会得到虏

获物的奖励。他们“沿着两只耳朵在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

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

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他们还是人头的狂热收藏

者,都喜欢拿敌人头骨当盛奶酒的酒器。

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他们崇拜祖先,认为万物有灵,对一些自然现象予以崇拜。游移

的一部分崇拜太阳,献给太阳的祭品是马,认为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能配得上诸神之中最

快的太阳。定居的部分则把土地当作母神加以崇拜,并且认为战争之神是从大地上成长起

来的,每每战前,都会把剑插在地上,向上浇奶和血,以祈求获得胜利。

他们还特别崇拜黄金,认为黄金和太阳一样不灭。他们的王小心翼翼地保护神圣的黄

金,每年为它举行重大的祭典。同时,一些人的衣服上都以黄金为装饰品,希望自己像黄

金和太阳一样发光并且永存。

他们还实行殉葬制度。王死了,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先将尸体先涂以香油,然

后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哀悼,并以

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

己的脸或眼部,或拔掉一绺头发等等。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

的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除要缢死一个王

妃殉葬外,王的厨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杀死殉葬,马匹也要杀死葬于墓门附近。最后,

由部落的人民在墓上堆起丘陵。甚至在王死一年之后,还要杀死50个奴隶和50匹马,陪

葬于陵旁。

他们还实行王政制度,将部落分成四个大部,每部分又能分成若干“区”,每区由一

个“总督”加以统治。这些“总督”由各部落酋长世袭,各部落酋长推举王,王的权力至

高无上……他们的这些习俗和制度,很深刻也很广泛地影响到了中国后来的北方少数民族,

他们有一个名字叫塞人,但是,在中国与外国史籍的记述里,他们多少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西方的史籍里,他们被认为是斯基泰人的一个分支,而斯基泰人发源于东欧大草原,

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

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阿拉

伯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

波斯人将他们称为Saka(塞克、萨迦)人,并说他们的国家“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

戴着尖顶的帽子”。实际上古代的Saka(萨迦)人居住在从黑海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

处的兴都库什山和新疆北部与中亚地区的天山的广大区域,他们分成三个集团,一部分是

崇拜叶子的萨迦人,分布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及葱岭等地;戴尖帽的萨迦人,分布于吉尔

吉斯及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即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至天山、阿尔泰山,包括塔什干、

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另一部分萨迦人,即所谓海那边或

河流那边的萨迦人,分布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东南、索格底亚那(即河中)之地。

现代语言学家分析,中国史籍上的“塞种”,即是古波斯语中“Saka”(塞克、萨迦)

的译音,也有“铄迦”、“烁迦”等不同译法。他们最早被夹带着来到了中国,今天的伊

犁河、楚河流域被称作是塞地,他们在此发展壮大,势力一直延伸至今内蒙古西部的额济

纳地区和黄河河套地区,最终引起了中国中原王朝的警觉,并受到攻击而退缩,以至于最

终受到大月氏民族西迁的压迫而不得不“西返”。

然而,历史不可能只有这么简单,在地图上,我们看到,在天山山脉与阿勒泰山脉之

间的今新疆北疆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向西北方向迁徙的最好通道,在这个区域里,有一条

河叫额尔齐斯河,全长4248公里,源出中国阿尔泰山西南坡,自东南向西北在中国境内

奔流546公里,一路上将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等北

岸支流汇入后,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境内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在那个年代里,它分明充当了“塞种”

迁徙的一个路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涉过额尔齐斯河填充到了中国北方

以及比中国北方更北的地方。至今,还有滞留在中亚、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部

落,其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与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极为相同。

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发现,一种人在中国的称呼为什么和外国人的称呼是不一样的,

外国人把他们叫斯基泰人,中国人把他们叫塞种,那是因为他们被“中国化”了,不仅仅

是名称,而且还有人种——在中国,他们的身上有着黄人的基因,但在外国,他们没有。

所以,他们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是白人,但和黄人“混血”了。这种“混血”是

从帕米尔高原相互告别的那一刻就存在了的。(文/路生)


更多推荐

中国,中亚,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