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发(作者:)
浅析《梧桐雨》中李杨故事的意蕴
摘 要:白朴的《梧桐雨》描写了历史上唐明皇宠幸杨贵妃的
故事,但其意蕴并非在于二人的爱情。对比《长恨歌》、《长恨歌传》,
白朴的《梧桐雨》是以荒淫误国的唐明皇的悲剧形象,来讽刺批判
昏庸的封建统治者,从而具有很强的惩戒警示意蕴。
关键词:《梧桐雨》;唐明皇;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0-0005-02
《梧桐雨》是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名作,全名为《唐明皇秋夜梧
桐雨》,它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故事为
中心的悲剧。由于《梧桐雨》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人们对它的认
识也不尽相同,对其所含的意蕴也一直存在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
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歌颂爱情说,如陈建在《略论杂剧》
一文中认为:“《梧桐雨》以歌颂唐明皇对杨妃的真挚爱情为中心,
附带的反映了统治者享乐所造成的国家危难,而前者是作者所歌颂
和赞美的”①;二是评判政治得失说,如罗弘基在《论的主题及研
究方法》一文中认为:“《梧桐雨》通过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荒淫误
国,并执迷不悟,饮恨终身的悲剧,旨在揭示国家兴衰的原因”;
三是双重主题说或主题混乱说,如有人说《梧桐雨》:“主题不突出,
倾向性不鲜明,没有能够把握中心,结构也显得松散,戏剧性不强”
②;四是幻灭说,如幺书仪先生说:“白朴在这个剧中,是要借李、
杨故事抒发他的一种在词中反复表现过‘沧桑之叹’,一种在美好
的东西失去之后又无法复得的哀伤和追忆,表现极盛之后的寂寞给
人带来的无可排解的悲哀,一种对盛衰无法预料和掌握的幻灭”③。
可事实上我们细读作品可以发现前三种观点并没有准确地概括出
作品其中的意蕴,而幻灭说虽然对《梧桐雨》做了有价值的探讨,
但有些过度阐释。对比《长恨歌》、《长恨歌传》,并结合白朴的人
生经历,本文试探讨《梧桐雨》中李杨故事的意蕴,即白朴的《梧
桐雨》通过荒淫误国的唐明皇的悲剧形象,来讽刺批判昏庸的封建
统治者,从而具有很强的惩戒警示意蕴。
我们通过分析《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知道,白居易的《长
恨歌》侧重于赞美爱情,而陈鸿的《长恨歌传》侧重于揭露讽刺,
但是《长恨歌》赞美爱情而又暗含微讽,《长恨歌传》讽刺而又“如
不胜情”④,赞美爱情和揭露讽刺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中
交织,使得两者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矛盾性,两者的主题都绝非“爱
情说”或“讽喻说”所能概括的。当然它们各自都抓住了自己的创
作意图,突出了各自的主题,《长恨歌》着重写情,《长恨歌传》则
着重叙事,作为元杂剧的《梧桐雨》充分借鉴了《长恨歌》重于抒
情和《长恨歌传》重于叙事的特点,把叙事和抒情有机的融合在了
一起。但是,《梧桐雨》并不是将《长恨歌》的抒情特点与《长恨
歌传》的叙事特点简单相加,它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它
的主题并不矛盾,而是统一和鲜明的,就是以悲情寓讽刺,当然这
里的情并不是着重抒发爱情,而是侧重于表现荒淫误国的唐明皇自
食恶果的凄凉之情。
与《长恨歌》、《长恨歌传》相比较,唐明皇父纳子妃,安禄山
与杨贵妃二人私情这两个细节在白朴的《梧桐雨》中反复做了交代,
而在《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并未作交代。如白朴在唐明皇一出
场便这样写道:“六宫嫔御虽多,自武惠妃死后,无当意者。去年
八月中秋,梦游月宫见嫦娥之貌,人间少有。昨寿邸杨妃,绝类嫦
娥……朝歌暮宴,无有虚日……寡人消遣咱”,从中可以看出,唐
明皇对杨贵妃的爱只是因为杨贵妃“绝类嫦娥”,他为了满足自己
的私欲,居然干出了父纳子妃的荒唐事。同时,白朴在《梧桐雨》
中强调了安禄山与杨贵妃的私情。剧中安禄山被唐明皇任命为渔阳
节度使,杨玉环居然感伤:“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
也。”而且我们从安禄山的口中也可以证明他们之间有私情,安禄
山被唐明皇封为渔阳节度使后,这样说道:“别的都罢,只是我与
贵妃有些私事,一旦远离,怎生放的下心”,并且他在渔阳叛乱的
目的就是:“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从这两个细节不
仅可以看出白朴的《梧桐雨》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二人之间的爱情,
而且还可以看出白朴对唐明皇荒淫无耻的无情讽刺。
与《长恨歌传》相比较,白朴的《梧桐雨》对昏庸误国的唐明
皇进行无情的揭露则显得更为明显,如在《梧桐雨》第二折中,当
他与杨贵妃在御园中纵情享乐之时,安禄山叛变的消息传来,他竟
然开始责怪前来禀报消息的李林甫:“止不过奏说边庭上造反,也
合看空便,觑迟疾紧慢。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气丕丕冒突天
颜!”李林甫劝谏道:“陛下,只因女宠盛,谗夫昌,惹起这刀兵来
了。”面对安禄山的反叛,群臣开始互相埋怨,玄宗又开始斥责大
臣们的无能:“你道我因歌舞坏江山?你常好是占奸,早难道羽扇纶
巾笑谈间,破强虏三十万”, “你文武两班,空更些乌靴象简,金
紫罗襕。内中没个英雄汉,扫荡尘寰”。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
出,在敌军即将攻进京城,国家将要灭亡,自己的性命也都可能不
保的危急情况下,唐明皇却不慌不忙,只顾纵情享乐,这是何等的
荒淫和昏庸,而也正是因为唐明皇的纵情声色,大臣们的无能平庸
才造成了这起战乱。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梧桐雨》中对唐明皇荒
淫误国地揭露,从而表现出白朴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无情的批判和
讽刺。
与《长恨歌》相比较,白朴的《梧桐雨》更具有强烈的抒情色
彩,它的曲文像抒情诗一样富有意境美,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
一体,尤其是以梦为背景的第四折,白朴极力渲染了唐明皇自蜀归
国后的痛苦和悲哀,从而表现了他凄凉、惨伤的内心世界。可能我
们会说这与《长恨歌》中唐明皇思念杨贵妃的诗句具有异曲同工之
妙,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我们仔细品读《长恨歌》和《梧桐
雨》就会发现,《长恨歌》中的诗句抒发的情主要是爱情,而白朴
的《梧桐雨》第四折中的情则侧重于悲情,即荒淫误国的唐明皇自
食恶果的凄凉之情。在《梧桐雨》中虽然描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
思念之情,但并没有那种甜美的回忆,他只是想着杨贵妃的美色和
过去繁华的生活,如:“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依旧的两
般儿点缀上阳宫,他管一灵儿潇洒长安道”,“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
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同时,《梧桐雨》并
没有像《长恨歌》、《长恨歌传》那样,在后半部分以幻想形式,使
杨贵妃位列仙班,更有临邛道士传递音信,从而以慰藉唐明皇的相
思之苦,而是在凄凉的歌声中作结,这种强烈的悲剧气氛,震撼着
人们的心灵。《中国戏曲通史》指出:“《梧桐雨》第四折,以贵妃
死后,明皇的追思作结,秋雨梧桐,糅合愁人的心境,悲剧气氛异
常浓郁”⑤,李修生也认为:“《梧桐雨》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整
个作品充满了迷惘、悲凉的情调”⑥。可能有人会说这表现出了白
朴对唐明皇的一种深深的同情,但细想之其实不然。的确,看到如
此凄凉的场景我们不禁会对唐明皇产生一种怜悯之情,但我们细想
一下,造成他这样悲惨下场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正是他父纳子
妃,纵情声色,荒淫昏庸,颠倒朝纲,才造成他今天可悲的下场,
最可悲的是他虽几乎亡国却不好好反省自己,而只是留恋他的美人
和以前奢华的生活。这一切的后果主要是他一手酿成的,自食恶果
却终没有醒悟,可悲又可怜,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白朴的
《梧桐雨》正是要通过唐明皇这个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来劝诫和
警示封建统治者,如果不为国家社稷为重,而纵情声色,荒淫享乐,
那最终也会落得像唐明皇一样的可悲下场,具有强烈的惩戒警示意
蕴。
同时,相同的题材也会因为不同的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
们自身的思想性格、人生经历以及创作方法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思
想内涵,所以我们也要把《梧桐雨》与白朴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去
分析李杨故事的意蕴。白朴生活在金元之际,他出生时正是蒙古军
大举灭金,挺进中原的动乱年代。当白朴八岁时,他的母亲被元军
掠去,从此白朴便没有了母爱。当他10岁时,白朴的父亲白华又
投降于蒙古,但始终得不到元朝的录用,由金代显宦变为亡国流民,
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投事元朝的变节行为,自然为当时
文人所不齿。母亲的失去和父亲的变节的不幸经历对白朴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而这一切的不幸都是由这战乱引起的,而这战乱大都是
因统治阶级昏庸无能所造成的。《梧桐雨》正适合表达白朴那种对
战乱的痛恨,从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昏庸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讽刺,
同时反映了作者希望统治阶级能以此为警示,多以国家社稷为重,
避免战乱给自己和人民都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不可否认,因为作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作者
的主观倾向与作品客观意义之间存在有某些差异,有的作品可能存
在着互为矛盾的双重主题说或多重主题说,如《长恨歌》与《长恨
歌传》。但白朴的《梧桐雨》的主题却很鲜明和统一,它正是通过
荒淫误国的唐明皇的悲剧形象,来讽刺批判昏庸的封建统治者,从
而具有强烈的惩戒警示意蕴。
注释:
①1956年2月26日《光明日报》.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85页.
③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143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3页.
⑤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上
册第145页.
⑥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宋辽金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214页.
参考文献:
[1]张大新.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7:170.
[2]邓乔彬,高翠元. 与[j].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5月第42卷
第3期:37.
[3]周潇.对中李、杨爱情的再认识[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6月第19卷第2期:11.
[4]罗宏基.论的主题及研究方法[j].学术交流,1987年第3
期:92.
更多推荐
梧桐雨,主题,悲剧,意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