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发(作者:)
第二节 《梧桐雨》
此剧为爱情悲剧,是白朴历史传说剧的代表作。
一、《梧桐雨》剧情:
全剧四折外加一个楔子。由楔子开场,幽州节度使张守琏,派裨将安禄山征讨奚契丹,
禄山丧师失机,论罪当斩,但又爱惜他是骁勇好将才,便送他入京请唐明皇决断。丞相张九
龄虽然力劝明皇诛斩安禄山,明皇不听,又把他给杨贵妃做义子。此时安禄山已暗下伺机作
乱的野心。
第一折: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庆赏七夕,他赐贵妃七宝金钗和百花钿盒以表深情。
深夜里,二人闲步瑶阶,共赏秋凉月景,因感于牛女情长,而对天盟誓——“愿世世永为夫
妇”。
第二折:明皇和贵妃在沉香亭下设宴,四川道专使进贡给贵妃的荔枝正好送到,乘酒兴,
贵妃在翠盘上演“霓裳羽衣舞”。正酒酣兴浓之际,左丞相李林甫人报安禄山叛军已近长安,
力劝明皇幸蜀避兵,以观后变。
第三折:明皇带着贵妃、杨国忠、高力士和太子,在郭子仪、李光弼扈从下离京西行,
半途因乡里父老之请,太子带郭、李二将,统领三千人马回京,主理中原杀贼等国是。但扈
从军兵行到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县西),兵士忽然掣剑嗔忿,不肯前行,右龙武将军陈玄礼
报告军兵要“清除君侧奸邪”的意愿,明皇无奈,便任由兵士杀了杨国忠;但众军依然喧哗
不进,陈玄礼又为兵士请求处死贵妃,以安军心。明皇愤懑无奈,欲救无从,只得让高力士
引贵妃到佛堂中缢死,军兵又率马践踏了尸首。明皇捡了贵妃的一条汗巾,哭着上马前行。
第四折:安史乱平,明皇回京,传位肃宗,退居西宫养老,日夕苦念贵妃,因此叫画工
画了贵妃的遗容,以相对哭奠,依然心情抑郁,白发日多人越瘦。这天,越看画像越伤感,
步出沉香亭畔遣闷,却是“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昔日同欢今冷落,更平添懊恨
无聊。回到寝宫,昏灯长夜助人愁,秋虫、玉马争喧,闹得他焦燥难熬,苦闷地和衣瘫倒床
上。忽然贵妃入来请他到长生殿赴宴,这梦境却被窗外雨打梧桐树的声音所惊觉。这一夜,
他便对着梧桐、听着雨声、想着贵妃,在新秋的凉夜中,追思往事,悲伤目前,独自垂泪到
天明。
二、李杨故事的流变:
从现存金元诗词曲看,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是人们经常歌咏的题材。当时人们非常熟
悉。元初杂剧作家多有这方面的作品,如关汉卿有《唐明皇启瘗哭香囊》、庾吉甫有《杨太
真霓裳怨》《杨太真浴罢华清宫》等,但只有白朴的作品《梧桐雨》流传下来。
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唐代及唐以后的诗词、野史、笔记、
小说以及曲作亦多所述,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李德裕的《明
皇十七事》、郑处诲的《明皇杂录》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宋金时乐史的
笔记小说《杨太真外传》,皇都风月主人编的《绿窗新话·杨贵妃私安禄山》、《明皇爱花
奴羯鼓》、《杨贵妃舞霓裳曲》等“说话”,戏文《马践杨妃》,金院本《洗儿会》、《击
梧桐》等。所有这些,都为白朴创作《梧桐雨》杂剧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唐明皇
秋夜梧桐雨》剧名来于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句。
记住:(1)最早的李杨故事的诗歌、小说: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
(2)白朴曾经创作过《唐明皇游月宫》杂剧(佚),与现存的《梧桐雨》杂剧属于姊妹篇。
三、《梧桐雨》主题:
几种观点:(1)歌颂李杨爱情;(2)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3)借李杨爱情故事
抒发沧桑之叹、盛衰之感。
说明:剧中写到杨贵妃的一些劣迹,如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与其他妃子的争宠等,
虽有损于形象的美好,但十分真实可信。
为何李杨故事这样的帝王爱情戏久演不衰?(今天的影视创作依然如此)
一是,人们有猎奇心理;二是,爱情与政治联系,容易引起共多层面的共鸣;三是,
这样的题材蕴含的人生思考更多。
四、《梧桐雨》艺术成就:
1、以唐明皇主唱的“末本戏”,便于抒发唐明皇的由喜而悲的感情经历,充分地体现
了作者白朴的抒情诗人气质。
2、成功地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
3、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4、语言:更多表现出文人化的趣味,以典雅优美、富于抒情诗特征为主。
更多推荐
贵妃,梧桐雨,杂剧,楔子,历史,抒情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