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单选题

1.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 曹魏 B. 东晋 C. 西晋 D. 前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晋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

掉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ABD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曾经实现了短期的统一。

2. 下列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是 ①赤壁之战 ②少数民族内迁,到西晋初年,人

数达几百万 ③淝水之战 ④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发生在西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①赤壁之战,

发生在公元208年,不符合题意;选项②少数民族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符

合题意;选项③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不符合题意;选项④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

无力治国,符合题意,因为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因此只有选项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 。

3. 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 东汉末年 B. 西晋初年 C. 西晋末年 D. 东晋初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

末年,“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

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

4. 西晋的都城在

A. 洛阳 B. 长安 C. 东京 D. 建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

5. 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开始于

A. 东汉末年 B. 西晋初年 C. 前秦时期 D. 南朝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

以来,匈奴、鲜卑、碣、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

到几百万。因此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开始于东汉末年;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

A 。

6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A.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 匈奴、鲜卑、羯、氐、羌

C. 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 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边疆少数民族

内迁是指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南迁中原,与中原

民族融合。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7. 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 西晋灭蜀 B. 西晋灭吴 C. 西晋代魏 D. 少数民族的内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

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

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局面归于统一;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

8. 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 魏蜀吴 B. 蜀魏吴 C. 吴蜀魏 D. 蜀吴魏

【答案】B

【解析】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魏(曹魏)、蜀(蜀

汉)、吴(东吴)三个政权。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

变,控制了大权。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

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

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

马炎废黜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9. 西晋衰落的原因是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匈奴族的内迁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

战 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晋衰落的原

因是统治集团腐朽,皇族之间的连年战争,少数民族反抗西晋压迫。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10.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

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 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 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社会上

层生活腐败,A项符合题意;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直接原

因;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和匈奴起兵,攻灭西晋只是西晋灭亡的诱因。由此

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1. 使晋朝国力大大衰弱的事件是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靖难之役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

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发生在汉朝;选项C发生在唐朝;选项D发生在明朝,不符

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2. 下列有关西晋灭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封诸王 B. “八王之乱”的爆发 C. 统治阶级的腐朽昏庸 D. 少数民

族势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西晋统治腐朽,到晋

惠帝时期,爆发“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选项ABC是西晋灭亡的原因,而选项D

不符合史实;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

13. 他266年称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他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又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是

A. 司马懿 B. 司马炎 C. 司马昭 D. 司马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66年称帝”“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

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因此“他”是司马炎,故

B正确,司马懿是西晋建立者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司马睿的东晋

的建立者;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4.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

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西晋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

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因此“八

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西晋,故选B。

15. 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

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

A. 统治阶级的腐朽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制糖技术的发达 D. 丝织技术

的高超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

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

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3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

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

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1)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2分)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

利局面?(2分)

(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3分)

【答案】(1)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曹氏孤立而亡。被封的宗室诸

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八王之乱。长期战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

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之后司马氏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因此西晋建国初期,公

元25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

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

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

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人,先后掌握或觊觎国家大权,又先后被杀或死于非命。“八王

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

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

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 阅读下列材料(7分)

大河网——大河报2009年10月22日报到:昨日上午9时,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启

动仪式暨打造中原文化标志·采集太昊陵圣土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中州宾馆隆重召开,拉

开了“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的帷幕。主办方将组团从河南出发,到海内外客家居住地开

展文化交流。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末年的100多年间,我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第一次人

口大迁徙的高潮。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东汉末年开始,从北方、西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5分)

(2)在西晋末年的大迁徙中,原居住在今天河南等省的中原居民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2分)

【答案】(1)匈奴、鲜卑、羯、氐、羌。

(2)原因:西晋后期,统治集团内乱,匈奴等少数民族趁机入主中原的冲击(或北方

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则相对稳定。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时期,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内迁到黄河流域。

(2)在西晋末年的大迁徙中,原居住在今天河南等省的中原居民迁徙到南方的主要原

因是: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等。随着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为南方提供了丰

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成为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

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摇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

流离四散。

材料二: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

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俄、疾病、死亡的

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2分)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2分)

导致了什么后果?(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4分)

【答案】(1)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

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

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

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

人民流离四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

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

场内乱历时16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

苦。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2)依据材料二的“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

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石勒历尽饥俄、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

人民为奴婢。

(3)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由于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

之乱”。 这场内乱历时16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使西晋统治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

亡。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

人民为奴婢。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

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点睛: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最关键的一步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例如解答本题的第

(2)问,从材料二获取有效信息“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

奴婢,用来换取军粮。石勒历尽饥俄、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是解题

的关键一步。获取有效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更多推荐

所学,知识,材料,选项,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