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
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
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
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
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
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
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
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
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
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有人说,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
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导入新课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你能说说
你理由吗?
动脑筋:
展示《流民图》(局部),提出问题:
观察图片,猜一猜图中人物的生活如
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材料研读:
材料一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
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
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
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
探究新知 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
(授新课) 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材料二 据《明史》记载:明朝中
期以来,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明武
宗时,宦官刘瑾掌管钟鼓司,与马永成、
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
永一起有旧恩而得宠幸,人们称为“八
虎”,刘瑾尤其狡诈狠毒.他向来羡慕王
振所作所为,每天进献鹰犬、歌舞、角
学生看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一反映皇
帝昏庸腐朽;材料二反
映明朝中期以来,出现
宦官专权的局面;材料
培养学生识图
的能力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材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的信息的能力.
答问题. 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思考问题,回设置情景,引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抵之戏,引导皇上微服出行,到处游玩,三、四反映明朝中后期
皇上非常喜悦快乐,逐渐信任重用刘
瑾,让他进内官监,总督团营.孝宗皇
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
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材
帝遗诏罢除中官监及各城门监局,刘瑾
都搁置不予执行,反而劝武宗皇帝令内
臣在各地镇守者每人进奉万金,又奏请
设置皇庄,逐渐增加到300多处,京畿
之内扰动不安.……当时东厂、西厂逮
捕人的爪牙四处出动,行路之人都惶
恐不安.刘瑾又设立内行厂,更加残
酷毒辣,用微法中伤人,没有人能保
住性命.
材料三 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
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
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
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
材料四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
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
材料五 (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
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
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
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
骨青燐,夜夜常闻鬼哭.
——[清]郑廉《豫变纪略》卷二
材料六 数年以来,灾警荐至.秦
晋先被之,民食土矣;河洛继之,民食
雁粪矣,齐鲁继之,吴越荆楚又继之,
三辅又继之,老弱填委沟壑,壮者辗转
就食,东西顾而不知所往.
——《明经世文编》卷四十四
料五反映赋税苛重;材
料六反映明末天灾不
断,农民生活困苦;
材料七反映陕北连年
灾荒.
上述材料分别明朝末年什么样社
会现象?
教师总结: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宦官专权体现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政治
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苛重造成社
学生听教师的
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让
学生理解明朝后
期政治腐败与社
会动荡不安.
会动荡不安,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讲解.
再加上陕北连年灾荒直接导致李自成
起义.
皇帝昏庸,
政
治
不理朝政
腐
败
宦官专权
土地兼并
严重
赋税苛重
陕北连年
灾荒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展示李自成的生平.
展示《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请
同学们在《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上标
出“大顺”政权建立地.画一画李自成
农民军进军的路线,了解李自成起义的
大致经过.
材料研读: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
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
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
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
小都欢悦.”
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
社
会
动
荡
不
安
李
自
成
起
义
学生思考问题,回
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
培养学生识图
的能力.
了解李自成
建立政权的基本
概况.
培养学生分析
材料的能力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答问题:李自成起义军
提出了“均田免赋”的
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
热烈拥护;规定了严明
的军纪,所到之处不仅
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动脑筋: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
号,“均田”“免赋”分别是什么意思?
“均田免赋”进步性在哪些地方?与之
前农民起义比较,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
义有哪些突出特点?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展示《明朝疆域图》,讲述:明朝
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
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
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后金.
动脑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
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
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
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
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
众发放钱粮.
学生思考问题,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回
答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思
考问题,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满
洲兴起.
让学生理解清
兵入关是明末农民
起义从胜利走向
失败的一个转折
点,同时也是清朝
建立对全国统治
的开始.
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
济发展.
八旗制度的建立对满族的发展有
什么好处?
八旗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军队战斗
力,也促进了满洲社会发展.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
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
洲;次年,改国号为清.那清军是如何
入关?
明
末
土地兼并严重
农
内部原因
民
赋税苛重
起
义
连年灾荒
外部原因 满洲兴起
政治腐败
培养学生把
归纳总结. 握知识间联系的
能力.
课堂总结
原因
明
朝
的
灭
亡
的口号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杀人者死
C.均田免赋
D.起兵为百姓
3.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
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巩固练习
( )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4.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
回答问题.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正是明朝,宦官专政几度达到登峰
造极的地步.其直接原因是( )
①皇帝腐败,少问政事
②宦官利欲熏心,权力膨胀
灭亡的时间:1644年
1.明朝灭亡的时间是( )
A.1644年 B.1636年
C.1661年 D.1683年
2.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提出
巩固基础知
识,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
③朝臣阿谀奉承,治国无方
④藩王势力太大,亟需监察
A.①②
C.②③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培养学生运
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后作业
简要评价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
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日益腐败
2.土地兼并严重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3年)
4.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44年)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
3.清兵入关
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课后做作业. 用唯物主义观点
B.①④
D.②④
更多推荐
学生,宦官,农民,建立,政治腐败,历史,材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