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李华同学在“古代人物竞猜”活动中,抽取到一组“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

的关键词。据此判断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关汉卿 B.司马光 C.司马迁 D.曹雪芹

2. 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

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3. 《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记录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东游

沿途见闻的著作。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是( )

A.读到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目睹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

C.拜见了扬州地方的布政使司 D.见到了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军事

4. 如果为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选择特务机构所佩戴的令牌道具,应选择下图

中的( )

A.

B.

C.

D.

5. 《明史?郑和传》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

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

洋的( )

A.目的 B.特点 C.影响 D.过程

6.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

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统治者推行上述措施的负面

影响是( )

A.阻碍社会进步 B.强化君主专制 C.促进教育发展 D.推动阶层流动

7.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二十五日,收复雅克萨的战争终于打响……提督

刘兆奇在城北架设红衣大炮,向城内轰击;护军参领率军用神威将军炮从东西两侧

夹攻……侵略军惊慌失色,遂打出白旗,开城投降。这里的“侵略军”来自( )

A.英国 B.俄国 C.葡萄牙 D.荷兰

8. 这部名著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

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

运。这部著作是(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9. 下边两幅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地记载了我国古代的

造缸和采煤技术。由此判断这部著作应该是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10. 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D.《本草纲目》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11.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中原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这主要

是因为( )

A.明朝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明朝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C.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D.农民负担过重要求获得土地

12. 晋商大院是明清山西文明史的重要见证。明朝后期,重商观念在山西等地逐渐

兴起。商人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商家子弟可以参加科考,富商家族不再与仕途无

缘。晋商实力雄厚者较多,从15、16世纪之后,豪华宅院大量出现。据此可知,

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大院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家子弟可以参加科考 B.晋商实力雄厚加之政治地位提升

C.山西商人酷爱修建宅院

D.晋商重视子弟科考而不重视仕途

13. 人口数据是研究古代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如表为《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

统计表》,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亩)

1753年

1784年

1812年

1.84

2.86

3.34

735.22

760.57

788.93

4.00

2.66

2.36

B.清朝人口与土地增长相互协调 A.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人地矛盾

C.耕地面积增长使人均占地增多 D.清代中期中国经济居世界第一

14.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

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

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这种严格的限制是为了

( )

A.严格限制海上贸易 B.保护出海人员的安全

C.鼓励沿海对外贸易 D.加强贸易秩序的管理

15.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

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日臻完善后,成为最主要的

剧种,被誉为“国剧”。据此可知京剧的特点是( )

A.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B.原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

C.博采其他剧种优点

二、综合题

1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治理,关乎国家的统一与安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

务。

【参观遗迹】

D.《长生殿》是其传世之作

从大都有许多道路

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

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

约25英里就有一座驿

站。

一 鸡鸣驿遗址

——《马可?波罗行

纪》

伊犁将军是清朝乾

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的

叛乱之后设立的新疆地

区最高军政长官。

图二 伊犁将军府遗址

(1)遗迹见证国家管理。请分别简述下列两处遗址反映出的国家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鉴赏文物】

(2)文物印证民族交融。请根据提示信息将表格补充完整。

文物介绍 历史价值

文成公主像造于公元七

世纪,泥质,双手抄手

置于袖内,表情清秀淑

美,呈唐代仕女之相,

坐落于布达拉宫。

见证了文成公主入

藏的历史;唐太宗

时期,文成公主入

藏,促进了吐蕃的

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

清朝皇帝颁给五世达赖

喇嘛的金印,现藏于布______

达拉宫。

(3)【致敬英雄】英雄捍卫国家主权。请任选下面一位历史人物,为其撰写解说词。

17.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

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

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军机处为清代所独创……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

高级文武官员遇缺请旨升补,都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

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

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

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

家。”“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

边。”

(1)材料一中,朱元璋立下“不许立丞相”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措施带来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设立军机处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诗句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统治者的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

的后果?

18. 明清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折射社会现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问题。

材料一:(明初)洪武年间多次大规模移民,如把山西人口迁往南方,凡移民

垦田都由政府给予耕牛、种子、路费;同时,水利工程也修建起来。

——整理自《文物明清史》

(清初)顺治下谕“州县以上官考成,以劝垦多寡,催督勤惰为殿最”;康熙

时,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淮黄故道,次第修复”。

——整理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清代原产美洲等地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都被引入山西并有了

大量种植。……特别是耐瘠耐寒的马铃薯的引入,使以前不能利用的荒山、滩涂得

以利用,增加了粮食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社会提供

了更多的食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末紧张的人地矛盾,成为主要的救荒作物,有

助于山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民食问题的解决。

——杨茂林等著《山西文明史》

材料三:

明《流民图》(局

部)画家周臣创作于

1516年明武宗时期,共

绘流离失所的难民二十四

人,写实生动。

《清代农民卖儿卖女

图》清朝中期以后,很多

农民变成流民,以乞讨为

生。

(1)材料一中明清两朝在建国之初,针对农民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新的作物引进给山西带来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明朝和清朝中后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4)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农民不同的生存状态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9.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李老师以“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下列任务单。

任务一【阅读诗文——感受传统文化】

瓦子勾栏,终日喧嚣不已,终日居此,不觉抵幕。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北外不

能遍数……凡京师酒店,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数。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北宋?王安石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北宋?欧阳修

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南宋?陆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苏轼

(1)根据史料列举两例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

(2)写出左边这些诗词反映的传统节日名称,并简述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任务二【参观古迹——解读建筑魅力】

(3)观察图片,简述图一建筑的功能和图二建筑的特点及它们共同承载的历史价值。

任务三【释读史料——了解科技成就】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

先是学术上,其次是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

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

(4)根据材料,阐述中国古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做

出的重要贡献。


更多推荐

山西,材料,农民,下列,历史,皇帝,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