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发(作者:)

2.2、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浅析与不周山考证

内容简介: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不知所踪、扑朔迷离的不周山,就是非洲的最

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本文从历史记载、神话传说和卫星地图的图片以

及相关的地理物产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用最确凿的证据证明了非洲的

最高峰,现在被叫做乞力马扎罗的高山就是我们祖先典籍中记载的不

周山。

正文

在中国的典籍中,不周山和昆仑一样,也是被反复提及的大山,

具体位置也一直不能确定。很多本土派在努力寻找证据证明不周山就

在中国境内,可是找到的大山虽有几分相似,可拿出的证据总是总是

左支右绌,难以自圆其说,有的甚至故意曲解典籍原意以和中国境内

的大山相符合。更有甚至以此作为否定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证据,一口

咬定众多的典籍都是古人编造的,这样问题就严重了,不仅是在怀疑

祖先的品质,更是侮辱自己的身世,无论打着多么重视实证,多么道

貌岸然的旗号,都是不肖子孙的一派胡言。

一、关于不周山的记载

《山海经·西次三经》云: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

【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

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

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

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归焉。”

《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六《博物记》曰:不周山六川之水,温如

汤也。

《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二、不周山的基本特点

1、关于不周山的位置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

属于西山经,在明代有一张依

据《山海经》绘制的地图,清

楚地表明了不周山远离中国

国境。可见在古代中国人从来

也没有认为不周山在现在的国境之内,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的

国人非得在国内寻找。

2、不周山的气候

《山海经》记载: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

食之不劳。《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

粟。”从记载可以看出不周山气候适宜,否则,怎么会有嘉果、美粟?

3、不周山的高度

既然称为天柱,可以大致推定,不周山一方面高度很高,另一方

面应该是孤立的山峰,否则怎么会称为天柱。

4、不周山在后世往往被赋予了反抗的意义,如毛泽东的“不周

山下红旗乱”就是用来“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的。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浅析

《淮南子》云: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

合,名曰不周。”

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

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

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现在人们多以为在帕米尔高原。

认真比对一下《淮南子》和《山海经》记载,就会发觉,二者的记

载并不吻合,其理由如下:

因为“天柱折”而导致天倾西北,这个天柱是在西北还是在东

南?当我们观看夜空时,会发现西北高而东南低,故而“天倾西北”

不会是西北的天柱断了,因为如果西北的天柱断了,那么西北的天

空应当低,而实际情况是相反的,所以说,天倾西北是东南的天柱

断了,引起了西北天空的上升。

如果确认这个折断的天柱在东南而不是西北,由此引起另外一

个问题,就是我国东南地区在商周时期并不属于王朝的版图,商朝

在灭亡时还在对东南用兵,可见东南一直未纳入商王朝的版图。周

人发祥于西北,与东南更是万里之遥。因而不会在东南方向发现天

柱,事实上,我国东南并无突兀的大山,而是丘陵地带,不大可能

有天柱存在。

问题到此似乎是不可解了。如果做一个假设,共工怒触不周山的

神话并非产生于中国本土,而是随着祖先迁徙而被带到中国的,也许

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大家看一下非洲地图,会发现在埃及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大山,他

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从方向

上看,乞力

马扎罗山刚

好在埃及的

东南,如果

把乞力马扎

罗看做天

柱,而把埃

及看成华夏

故土,那么

天柱折的

话,就会出

现华夏东南天变低的现象。如果据此判断乞力马扎罗就是传说中的天

柱,还不足以令人信服。

我们可以根据文献记载和乞力马扎罗的情况对照一下。《大荒西

经》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乞力马扎罗山顶峰

乞力马扎罗山顶峰

右图是乞力马扎罗山卫

星图片。乞力马扎罗的顶峰是

一个残缺的火山口,直径约4

公里,这个火山口剩下一半,

完全符合不周山的名字,周就

是周遭,圆环,不周就是没有

圆起来,这残缺的山顶就像一

个折断天柱的底部,除此之外,恐怕不会有第二座山,如此吻合。

既然是天柱,不会是山脉,而是山峰。

乞力马扎罗

海拔五千多米,

是非洲最高峰,

也是一座孤立的

火山,完全符合

天柱的描述。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

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乞力马扎罗终年积雪,

也符合关于不周山的传说。

因此不周山并不在中国西北,也不在中国东南,而很可能是在埃

及的东南,就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四、不周山与乞力马扎罗山的比较

1、不周山的位置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属于西山经。在古代,中国人从来也

没有认为不周山在现在的国境之内,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的国人

非得在国内寻找。在明代有一张世界地图,清楚地表明了不周山远离

中国国境。

乞力马扎罗山在非洲东部,位于中国的西南方,与后人认为的在

中国西北并不吻合,虽然都在西边,差别是西南还是西北。为什么从

西南转向了西北呢,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和周人的迁徙有关,周人从西

北迁入中国,大概在西北的时候,不周山就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迁入中国后,只是记得家乡有不周山,就想当然地认为在西北了。这

和《山海经》图标注的位置是一致的。

2、不周山的气候

《山海经》记载: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

食之不劳。《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

粟。”从记载可以看出不周山气候适宜,适合水果庄稼生长,否则,

怎么会有嘉果、美粟?

乞力马扎罗位于非洲中部,属于热带,由于山势很高,植被呈明

显带状分布,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并且乞力马扎罗

降水丰沛,这样的气候特点必然带来植被和物种的多样性,事实上,

乞力马扎罗的物种确实是很丰富的,虽然嘉果美粟不能确定是什么。

3、不周山的高度

既然称为天柱,可以大致推定,不周山一方面高度很高,另一方

面应该是孤立的山峰,否则怎么会称为天柱。乞力马扎罗是非洲第一

高峰,海拔5895米,并且是孤立的山峰,也只有这样的高峻山峰,

才配得上是天柱。

4、不周山在后世往往被赋予了反抗的意义,如毛泽东的“不周

山下红旗乱”就是用来“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的。

5、不周山又寒暑之水,就是说,不周山上的水有的是热的,有

的是冷的。

乞力马扎罗顶上是冰川,冰川融化的水或许就是所谓的寒水吧。

并且作为火山,旁边会有好多温泉。虽然没有去过乞力马扎罗,但是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

6、《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

而不合,名曰不周。”

从乞力马扎罗火山的西侧火山口可以看出不周山名字的来历。

7、《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六《博物记》曰:不周山六川之

水,温如汤也。

上图是乞力马扎罗的卫星地图,数字标出的是山上的六条河流,

这就是《博物志》上说是的六川之水。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我们文献中的不周山,就是非洲的乞力

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简介

乞力马扎罗山因为阻挡了印度洋上潮湿的季风,故水源充足。水

流和气温

条件相结

合,使乞力

马扎罗山

从上到下

形成几个

迥然不同

的山地垂

直植被带。4000米以上分别是高山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以下大约

每隔1000米分别是高山草甸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和赤道雨林带。

根据气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乞力马扎罗山基本气候,由山脚

向上至山顶,分别是由热带雨林气候至冰原气候。风景包括赤道至两

极的基本植被。因为位于赤道附近所以植被从热带雨林开始。气候分

布属于非地带性分布。因此乞力马扎罗山多容易形成地形雨,给它带

来丰富降水。

在海拔10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1000~2000米间为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带,2000~3000米间为温带森林带,3000~4000米为高山

草甸带,4000~5200米为高山寒漠带,52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带。

乞力马扎罗山山坡上的年降水量平均为1,780毫米。南坡和东坡

上的水流供给潘加尼(Pangani)河、察沃(Tsavo)河和吉佩(Jipe)

湖,而北坡上的水流则供给安博塞利(Amboseli)湖和察沃河。帕雷

(Pare)山脉从乞力马扎罗峰向东南延伸。


更多推荐

西北,东南,乞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