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发(作者:)

党史诗词

DANGSHISHICI

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情结”

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再现了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蕴涵了

程,也反映了毛泽东本人的毕生经

历及思想感情。作为政治家、革命家

的毛泽东,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中

国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

运。他的诗人气质也渗透到这种历

史进程和民族命运的塑造之中,起

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毛泽东

诗词中的“红旗情结”正是一个极好

的例证。

红旗,最能体现中国革命和政

治色彩的形象。从1927年9月9

日秋收起义最先打起红旗,到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山下旌旗在望”;从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到中央苏区“风

展红旗如画”;从两万五千里长征“红

旗漫卷西风”,到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从1957年发起“插红旗、拔白旗”运

动,到1958年创办中共中央机关

刊物《红旗》杂志;从离别韶山32年

作“红旗卷起农奴戟”,到重上井冈山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

毛泽东曾经说过,在1927年春

季,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

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到了夏季,党的

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

了出路。这条出路就是毛泽东总结

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秋

收起义正是实践这个理论的伟大起

点。1929年9月1日,参加过南昌

起义的陈毅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

情况时,曾以称赞的口吻说:“秋收

暴动最先挂了红旗。”

确实如此,1927年8月1日南

昌起义是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

义,同日发表的《中央委员宣言》,也

是由国民党二届中央执、监委员和候

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无一不折射

出毛泽东的“红旗情结”,及其对政治

和诗词创作的影响。可以说,“红旗情

结”伴随了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奋斗的一生。

王军

补委员中的15名共产党员同7名国

民党左派联合署名的。直到9月30

日南下的起义队伍离开汕头时,根据

中共中央的指示,前委才于10月3

日宣布不再使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的名义,而打出苏维埃的旗帜。

早在此前的8月20日,毛泽东

即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向中共中央

报告,到湖南来这几天,看到唐生智

控制的国民党省党部已与工农群众

对立,压迫工农群众,镇压工农运

动,而工农群众对国民党则已另眼

相看,认定“国民党旗帜已成军阀的

旗帜,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

旗帜”。于是,向中央建议:“我们不

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

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

冯、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

对。”应该“立刻坚决的竖起红旗,至

于小资产阶级,让他完全在红旗领

导之下,客观上也必定完全在红旗

领导下”。

中共中央在8月23日复函中

说:“你们以为目前中国革命已进到

第三阶段,可以抛去国民党的旗帜,

.. All Rights Reserved.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

旗号镰刀斧头———“秋收

暴动最先挂了红旗”

2016年第7期上半月

33

党史诗词

DANGSHISHICI

实现苏维埃的政权,这是不对的。”

毛泽东指导湖南省委讨论了中央的

指示和批评,认为中国革命现在已

经到了俄国的1917年10月,但在

这中间,重要的过程是土地革命,其

政权是工农的,不是纯粹无产阶级

的。毛泽东从革命实际需要出发,坚

持打共产党红旗,号召广大工农兵

参加秋收暴动。在安源张家湾军事

会议上,毛泽东要求工农革命军第

一团、第二团、第三团举红旗起义。

秋收起义前夜,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师部赶制了100面有镰刀铁锤的红

旗。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

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

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

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就是举着共产党红旗向国民党反

动派进攻的生动写照。秋收起义部

山上。

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从这首小词中,我

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日后在艺

术上提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理

想主义)相结合的滥觞。新年的第

一天,红军一路奔波,来到武夷山

下,春风吹绿丛林,红旗迎风招

展。“风展红旗如画”,多么春意盎然

的画面,多么勇往直前的战士,多么

美好的革命形势。这首词正如毛泽

东在同年同月,写的《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文章中描绘的那样:“它是

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

尖顶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

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

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

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一诗一

文,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必胜信念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动有力地回

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预示着新的革命浪潮即将到来的大

好形势,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

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鼓舞

着包括红军战士在内的全国革命人

民的斗志。

征到达六盘山时,毛泽东作词:“天高

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

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

苍龙?”(《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

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战士们举

着的红旗在迎风招展,我们的队伍像

奔腾的铁流,涌向前方。此情此景,真

是壮观万分,我们的心情也实在难以

用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站在六盘山

巅,目送南飞的大雁,消失在天的尽

头。回想起从南方到北方,整整一年

时间,在红旗指引下以坚定的信念、

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武

装起来的红军战士,创造出了万里长

征的人间奇迹。从1921年中国共产

党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14年了;

从现在算起,再过14年,到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有14年。

此时此刻,毛泽东是否记起自己在新

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读到《世界英

杰传》,认为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

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中国积弱不

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

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华盛顿

经过了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得到胜

利,建立了美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28年后,在经过“风卷红旗过大关”

“壁上红旗飘落照”“万水千山只等

闲”“百万雄师过大江”后,毛泽东终

于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

面五星红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命

运和国家面貌。

.. All Rights Reserved.

队受挫后转兵,又把红旗插到井冈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真理,

“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我们

风展红旗如画———“红旗

到底打得多久?”

从井冈山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短

短几年的时间,毛泽东诗词中的“红

旗情结”达到了极致。比如:“山下旌

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

井冈山》)、“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

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山

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

元旦》)、“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

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唤

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

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

剿”》)等。

毛泽东在“红旗情结”中,既感

受现实,更关注理想,这也是毛泽东

一贯的诗人气质倾向。比如,作于

1930年1月的《如梦令·元旦》:“宁

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

红旗漫卷西风———“我们

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

长征。正如毛泽东所言,万里长征,千

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

倍。当时,红军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足

20岁,面对的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

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在数日没有粮食

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

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前仆后

继、视死如归,平均每300米就有一

名红军战士牺牲。是什么力量支撑

着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是中国共产

党人为了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不

怕牺牲的精神。1935年10月,在长

风景这边独好———“红旗

飘渺没遥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红旗

情结”始终未减,伴随社会主义建

设,也伴随自己终生。1950年11

月,在抗美援朝关键时期,柳亚子作

34

《党史文苑》

党史诗词

DANGSHISHICI

了一首《浣溪沙》,其中有“天安门上

万红妍”句。毛泽东作《浣溪沙·和柳

亚子先生》:“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

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

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

山上战旗妍。”

1957年,毛泽东发起“插红旗、

把毛泽东和孙中山并列,比喻为列宁

一样的人物,表达了对毛泽东打红旗

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赞美之情。再比

如,1955年6月,周世钊陪同毛泽东

游岳麓山后作诗:“滚滚江声走白沙,

飘飘旗影卷红霞。”再比如,1959年

底,针对国际上反华浪潮甚嚣尘上,

政治局没有同意他的这个要求。同

时,中央也通知湖南方面,在韶山滴

水洞做好接待准备,一旦毛泽东身

体有所好转,可回家乡休养。

此时,病床上的毛泽东也许想

起了年轻时的自己。16岁时,到东山

高等小学堂这个新式学堂读书,临

拔白旗运动”;1958年,把“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称为“三面红

旗”;同年,把中央主办的“革命的、

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杂志”

定名为《红旗》。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

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经有32年

了,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

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

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

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

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6年6月,毛泽东在杭州会

见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胡志明时说,

我是今年、明年就差不多了,因为我

们中国常说七十三、八十四。我明年

七十三了,这关难过,阎王爷不请我

自己去。我们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

总有一天被马克思请去。同月,毛泽

东作《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

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

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

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

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毛泽东的“红旗情结”在他的同

事诗词中也多有体现。比如,1928年

12月,彭德怀等率领平江起义部队

投奔井冈山,在给黄公略的诗中这

样写道:“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

旗帜新。”这里的“旗帜新”就是红旗。

再比如,1929年,毛泽东一度离开了

红军的领导岗位,国民党的报刊乘

机大肆散布毛泽东被击毙或病亡的

谣言。柳亚子作了《存殁口号》“:神烈

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

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诗里

毛泽东作了三首《读报有感》,董必武

写成和诗五首,其中一句是“革命红

旗要擎紧,责无旁贷是神州”。1963

年郭沫若作了两首词(《满江红·领袖

颂》《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其中

有“迎东风革命展红旗”“红旗卷地地

如绣”等句。再比如,1964年10月,

毛泽东观看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在听到《秋收起义歌》里“秋收起义成

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时,右手托住

下巴,神情凝重。还比如,1965年,有

鉴于当时国际上的反华浪潮,毛泽

东填了两首词,即《水调歌头·重上井

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同期,

叶剑英也写了一首七律《望远》,请毛

泽东指正。这首诗首联是:“忧患元元

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昏鸦三匝

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

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

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反映了马

恩列斯离世之后,共产主义的红旗在

苏联已经虚无缥缈,湮没在遥远的天

际了。结句“旋转还凭革命功”,把扭

转乾坤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人民和世

界革命人民身上。毛泽东非常欣赏,

将题目改为《远望》,其他一字未动推

荐到《光明日报》副刊发表。同年生日

这天,毛泽东手书这首诗送给毛岸青

和邵华。

歌未竟,东方白———“试看

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76年夏天,毛泽东提出回湖

南韶山休养。鉴于毛泽东的健康状

况恶化,常处于昏迷状态,中共中央

行前改写了日本著名政治家西乡隆

盛的一首诗,悄悄地夹在父亲精心

保管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孩儿立

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

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50

年11月25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

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葬在妙香山

下,正是“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时,看到世

界大地图,感叹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不会自己发生,必须

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

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

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

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

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

自己全部的力量。”“我将以一生的

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

业进行到底。”

1920年9月3日,毛泽东在长

沙《大公报》发表题为《湖南建设问

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的

时评:“俄国的旗子变成了红色,完

全是世界主义的平民天下。德国也

建成了半红。”毛泽东后来回忆,

1920年冬天,他第一次在政治上把

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

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

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我一旦接受

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

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

有动摇过。”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

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

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

不移、执着追求。

责任编辑/陈洪

2016年第7期上半月

35

“世界的变化,

..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革命,工农,中国,红军,湖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