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发(作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重庆的历史称谓及其语源 

周 文 德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要:重庆的古称谓中,“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也是最古老的一个,既是古国名,也是古族名,既是古 

行政区划名,又是古地名。与“巴”有关的称谓还有“巴郡、三巴、巴州、巴县”等称谓。历史上的称谓还有“楚 

州、渝t'31、恭州、江州、荆州”等。今天重庆简称“渝”。此外,还有一个长期被误解的重要地名“垫江”。本文对 

这些曾经出现过的历史称谓及其语源进行一一梳理。 

关键词:重庆;称谓;地名;语源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3)02—0073—06 

约在三四千年前,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这是 

重庆的古称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称谓,一直延续至今。与“巴”有关的称谓还有“巴郡、三巴、巴州、 

巴县”等称谓。历史上的称谓还有“楚州、渝州、恭州、江州、荆州”等,今天重庆简称“渝”。此外,还有一 

个长期被误解的重要地名“垫江”。以上诸称谓的语源是什么?其中,不乏争议很大者。本文对这些曾 

经出现过的历史称谓及其语源进行一一梳理。 

代表性称谓及其语源 

“巴”和“渝”是重庆诸称谓中最有代表性的。其中,“渝”还是如今重庆市的简称。“巴”是重庆市 

最早的称谓,距今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渝得名于渝水,始自隋朝,据今已有1400多年了。从 

“巴”到“渝”的演进过程中,还有楚州、恭州等称谓。 

1.巴・巴方・巴国 

历史称谓也就是历史地名,与行政区划联系紧密。地名往往就是行政区划名或行政区划的专名部 

分。所以,我们在探讨历史称谓及其历史沿革的时候,不得不与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相结合。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谓上古的巴国境地“其属有濮、寅、苴、共、奴、猿、夷、蜒之蛮”_】Ⅲ( 。 

常璩告诉我们,上古巴国境内分别居住着濮、寅、苴、共、奴、猿、夷、蜒等部族。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 

书》记载四川的土著居民有“庸、蜀、羌、髯、微、卢、彭、濮”八个部族。蜀、羌、髯三个部族在川西,微族在 

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其余的庸、卢、彭、濮四个部族居于川东及重庆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所记的古巴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也就是五个氏族。《后汉书》又说 

板檐蛮有“罗、朴、昝、庹、鄂、夕、龚”七姓,即七个氏族。上述这些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氏族和部落分布 

在今天的川东和重庆地区。这些部族名称其实也可看成是地理名称,部族名称代表了该部族所居之地。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文德(1964一),男,四川达县人,四JIl#b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研究项目“重庆市政区名称研究”(项目编号:2011YBWX081)。 

73・ 

部族名与地名无法截然分开,尽管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名称。 

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出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以重庆 

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夏禹分华夏为九州,“巴”属其中的 

梁州。《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 

人。”罗泌《路史・后纪一》亦有记载:“伏羲生成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 

巴,是为巴人。”如此看来,巴人的远祖可追溯至太嗥,太嗥亦作太昊。《山海经》所说的“太嗥”,在《路 

史》里记为“伏羲”。如果《山海经》的这段记载可信的话,则“巴”的得名当在太嗥的第三代孙后照时。 

从那时开始,巴人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名叫巴国,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巴”是重庆辖境最古老的名称,既是古国名,也是古族名,既是古行政区划名,又是古地名。“从最 

广泛的意义上说,巴是一个地域名称。”“巴最初是地域名称而不是族称。”_2 

“巴”是有文字记载的重庆最早的称谓,也叫“巴方”,在甲骨文中,关于“巴、”“巴方”的记载就有很 

多处,如: 

口,贞 称册呼从伐巴。(《乙))7739) 

壬中卜,争,贞令妇好从浊盾戈 浅巴方,受有(祜)。(《粹》1230) 

贞王勿隹令妇好从浊盾戈伐巴方,弗其受有祜。(《L,}961) 

贞,巴方不其败。(《L,}8171) 

上述几条甲骨卜辞,是讲商王武丁(公元前l4世纪末)曾派自己的妻子妇好率、『止成去攻打巴(巴 

方),多次攻打都没能获胜,反而被巴(巴方)打败了(“巴方不其败”)。甲骨b辞里的“巴”、“巴方”当是 

指巴国,即《山海经》里所说的“西南有巴国”的“巴国”。巴国是由上古巴族建立的国家。巴族的发源地 

般认为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也有认为在鄂西清江流域。截至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被秦灭以前,它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对巴有较详细记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 

的活动区域在川东、鄂西、汉水中游和贵州乌江流域一带。 

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 

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 

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 

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 

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 

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出自已佚先秦文献《世本》。虽然不乏神话成份,但也告诉我们,最早的巴国 

是由五个氏族部落(巴氏、樊氏、障氏、相氏、郑氏)联合形成的一个大型部落集团。在这五个氏族部落 

中,巴人是最出色的一支,成为整个集团的统率,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上引甲骨b辞所记商王朝与 

巴发生的几次战争来判断,巴国在商代早期就已经建立了起来。商王朝与巴国的关系很微妙,商王存心 

要消灭巴国,不惜命自己的妻子亲赴前线,但也未能如愿地把巴国军队击溃。商王的军队多次进攻都未 

能打败巴国,巴方保持了“不其败”的记录。由此可见,巴在商代应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由于商与 

巴交恶在先,到了殷商末年,周武王伐纣,会师牧野,巴国就出兵参加伐纣联军,前歌后舞,成为灭商的主 

力先锋,以英勇善战而取得胜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 

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 

爵之以子。”_1_( 巴国军队歌舞以凌,致使殷人“前徒倒戈”,对西周王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所以周室 

定鼎之后,周武王分封宗姬于巴。巴成为最早受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之一。巴人在周王所封之地建 

国,国号巴,属子爵,都重庆,这是重庆首次成为国都。 

巴国建立后,不断与东部的楚(都治湖北江陵)、庸(都治湖北竹山)及西部的蜀(都治成都)往来和 

战争,疆域扩大。其地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焚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今渝南黔北地区)、涪 

(今涪陵)。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派张仪修江州城为巴郡治所。巴郡辖江州(治 

74. 

今渝中半岛)、枳县(治今涪陵)、朐忍(治今云阳)、鱼复(治今奉节)等县。昭王时设置南郡(治今湖北 

江陵),所领县域中,今属重庆市的有巫县(治今巫山)。黔中郡(治今湖南沅陵),今属重庆市的有黔江 

区、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 

2.巴郡・三巴・巴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巴郡、黔中郡、南郡同 

为全国一级行政区划。取名巴郡,乃沿用旧国号名称“巴”。郡治江州(今渝中区)。 

汉承秦制,仍置巴郡,沿袭秦县,增加垫江(治今合川区)、临江(治今忠县)、涪陵(治今彭水)三县。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十三刺史部,监察一州政事,重庆时属益州刺史部监察。从秦统一到东 

汉末年,巴郡这一名称延续了400多年。 

东汉末,重庆为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置益州牧(治所成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将巴郡一 

分为三:垫江以上为巴郡(治今四川南充市),江州至垫江间为永宁郡(治所今重庆市江北区),朐忍至鱼 

复间为固陵郡(治今白帝城)。建安六年(201年),改巴郡为巴西郡、固陵郡为巴东郡、永宁郡为巴郡, 

析置巴东属国(后改称涪陵郡),这些地区统称为“三巴”,是历史上巴文化核心所在。今巫山县当时属 

荆州南郡。 

三国蜀汉、曹魏时期,重庆市所辖地区仍置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另有荆州建平郡所领县中有今属 

重庆市的巫县(治今巫山县)。其间,巴东郡曾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更名固陵郡,五年后恢复原名 

巴东郡。 

西晋时,仍设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涪陵郡。今巫山县当时属荆州建平郡。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大成”,史称成汉时期(303年一347年),改巴郡名荆州, 

治今重庆市渝中区。西晋时的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涪陵郡、建平郡一度由荆州统辖。 

东晋中后期,在范贲(35O_352年)、符坚(373_385年)、谯纵(405 13年)割据或占领期间,郡 

县建制变化剧烈,地名更改变易无数。谯纵曾以江州(渝中区)为治所,设巴州。义熙九年(413年),刘 

裕改巴州为巴郡,改涪陵郡为涪郡。且把枳县治所从今天的涪陵区移徙今渝北区洛碛镇,把涪陵郡治所 

从今天的彭水县郁山镇移徙今涪陵区。 

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建宋,开始南朝统治。仍置巴郡、建平郡。省涪陵郡人枳县,复徙枳县治 

所至今天的涪陵区城关镇。曾改巴东郡为巴东国。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对州郡县的建置更 

改,颇为纷繁。沈约在《宋书》卷35中说:“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 

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干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31‘lO28) 

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于巴东、建平、巴郡、涪陵四郡置巴州,治所江州(渝中区),领二十县,永 

明元年(483年)省。虽然这一时期的州郡建置有所混乱,常有变更,巴州仅存在三年,但这次区划所辖 

有的地区基本上与今重庆直辖市地域相差无几,仅在黔北渝南略有出入。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改江 

州县为垫江县(治今渝中区),北周武成j年(561年),改垫江县名为巴县。 

3.楚州・巴州 

南朝梁太清四年(550年),在巴郡置楚州(治今渝中区),辖有今重庆市境内的巴郡(治今渝中区)、 

东阳郡(治今北碚区东阳镇)、东宕渠郡(治今合川区合阳镇)、涪陵郡(治今涪陵区)、临江郡(治今忠县 

忠州镇)。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增设信州(治今奉节县),下辖有今属重庆境内的巴东郡、建平郡。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楚州为巴州,领三郡四县:巴郡、东阳郡、七门郡(治今江津区)、江阳 

县(治今巴南区冬笋坝,一说治今江津区顺江镇)。同时设有合州(治今合川合阳镇)、临州(今忠县忠州 

镇)。信州所领巴东郡、建平郡在今重庆市境内。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复改巴州为楚州,辖四郡:巴郡、东阳郡、七门郡、涪陵郡。又有合州、临州、 

南州(治今万州区)、开州(治今开县)等。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涪陵等县置奉州。建德三年(574 

年),改奉州置黔州,治今彭水县郁山镇。 

4.渝州・恭州 

隋朝初年,废郡改称州,不久又将州改称郡,恢复秦朝的郡县两级制。重庆辖境内设有巴郡、巴东 

郡、涪陵郡、黔安郡(治今彭水),垫江县属宕渠郡(治今四川渠县)。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 

7S・ 

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此后,唐代、宋代均设渝州。其治所均在今渝中 

区。渝水,就是嘉陵江。明代学者曹学俭,在《蜀中广记》卷五三《郡县古今通释》里就说:“隋改渝州,以 

江受渝水也。”这里的“江”指长江,是说由于地处长江接纳渝水之地,所以把楚州改称渝州。州因水名。 

在古代,嘉陵江也称渝水,如《周地图》:“(嘉陵江)水源出秦州嘉陵,因名嘉陵江。经阆中,即阆水, 

亦日阆江,又名渝水。” 

古代的重庆城之所以能够建立并发展起来,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它地处渝水注入长江的交汇处。所 

以,重庆简称“渝”。现在的渝中区、渝北区仍然以“渝”字打头也就是这个道理。 

唐初,唐高祖改郡称州,唐玄宗又改州称郡,从唐肃宗开始以后又复改郡称州。虽然唐代设有“道” 

这一级行政区划,但实际意义不大,州才是主要实体。重庆辖境内设有渝州(治今渝中区)、涪州(今涪 

陵)、忠州(今忠县)、万州、开州(今开县)、夔州(治今奉节东)、合州(今合川)。另有南州(治今綦江 

北)、溱州(治今綦江东南)、黔州(治今彭水)、思州(治今贵州沿河东)辖有重庆綦江、黔江等部分区域。 

潼南县境属遂州(治今四川遂宁市)。荣昌县境属泸州(治今四川泸州市)。 

五代十国时,重庆被前蜀、后蜀等政权先后统治,行政区划较为稳定,名称也基本上保持不变。 

北宋,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重庆辖境主要属夔州路(治今奉节县)。夔州路辖有夔州、渝州、忠 

州、万州、黔州、涪州等。又设置云安军(治今云阳县)、梁山军(治今梁平县)、南平军(治今綦江县南)、 

大宁监(治今巫溪县)。另,合州(治今合川)属成都府。 

恭州名称来源于偶发事件。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籍国子博士赵谂,回家乡省亲,密谋反叛,事情败露后被诛杀。 

臣子谋反,历朝历代都有,本不足为奇。朝廷平叛也就算了。可是,这一次的谋反事件,朝廷却迁罪于地 

名。朝廷认为渝州的“渝”字,字义不祥。“渝”字本来就有“变”的意思,变者反叛也。遂下诏将渝州名 

改为恭州,意在让渝州人恭恭敬敬地顺从于朝廷。 

恭州这一名称虽然只叫了87年,但与今名“重庆”的关系却是最紧密的。一是,自从叫了恭州之 

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皇三子赵悖在此封王,名恭王。王以所在州得名。幸运的是,这年 

二月,恭王受孝宗内禅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宋光宗。就是这个恭王,把恭州升格为府,并定名为重庆府。 

“重庆”一名直接承继“恭州”,且是由曾经的恭王命取的。 

二、“重庆”一名的语源 

重庆因何得名?有两说:(一)得名于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顺庆府和绍庆府“二庆”之间,故谓之“重 

庆”;(二)宋光宗在同一年的时间内先封王,后称帝,取“双重喜庆”之义,故将其潜藩之地恭州升格为重 

庆府。 

周文德在《重庆得名原始》中对“重庆”一名的语源作过详细的考察与分析。认为“二庆之间”说只 

满足了空间坐标,却有悖于时间坐标,与史实不符。“双重喜庆”说既符合历史事实,是宋代潜藩升府制 

度的必然,又与潜藩升府的地名命名方式和类型相一致。“取名重庆,满足了皇帝的心路历程,彰显了 

宋人给府命名时选用汉字的极端偏好。取名重庆,经过了左右权衡,深思熟虑,最终择取嘉名美号,以彰 

王者之志。” 此不赘述。 

三、其他称谓的语源 

1.江州 

上古时期,巴国首都曾多次迁徙。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 

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积,其畜牧在沮,今东突峡下,畜沮是也。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今新市里是 

也。”… 常璩的意思是说,巴子建立巴国后,曾经定都于江州、垫江、丰都、阆中等地。其中,丰都、阆中 

即今天的丰都县、四川省阆中市。江州与垫江要作个说明。这里的“江州”与“万州”、“忠州”不是同一 

个类型的,尽管都含“州”字。这里的“垫江”也不是今天的“垫江县”。 

76. 

重庆在嘉陵江、长江汇流之处,三面环江,好似浮在水中的岛屿,两江相束最狭处“鹅项颈”(今鹅岭 

公园)不足1000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中可居高地”叫做“州”,《诗经・关雎》有“关关雎鸠,在 

河之州”。今渝中半岛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两江环抱之中,渝中半岛正是“水中可居高地”,故谓之江州。 

江州者,江之州也。江州得名缘于此。 

明代学者曹学俭《蜀中广记》卷五三《郡县古今通释》里说:“周,巴子国。秦,使张仪灭巴,立巴郡, 

遂城江州。”在周代,巴子建立了国家,名巴国。 

周慎靓王五年,亦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王派张仪出征,灭掉巴国后,在原巴国 

统治地域置巴郡,在原巴国首都置江州县,且在江州修筑城墙。江州城为郡治所在地。巴郡辖江州(治 

今重庆市渝中半岛)、枳县(治今涪陵)、朐忍(治今云阳)、鱼复(治今奉节)、垫江等县。 

“江州”一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江之州也。二是指行政建制的名称。秦代张仪“城江州”的江州 

是江之州这个地方。秦代实行郡县制,江州是巴郡下辖的几个县之一。江州县与枳县、朐忍县、鱼复县 

垫江县等并列,同为巴郡管辖。江州为巴郡的郡治所在地。 

2.垫江・袈江 

《华阳国志・巴志》谓“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都,后治阆中”,这里的“垫江”不是指今 

天的“垫江县”。不过,今天的垫江县却与曾经做过巴国都城的垫江有一定联系。 

垫江,原本写作袈江。今垫江县系移借他县旧名。 

秦汉时有裂江县,治所在今天的合川区。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设置裂江县,即嘉 

陵江、渠江、涪江会合之地。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八上》:“袈,重衣也。巴郡有裴江县。”袈, 

徒叶切,音di6,读如重叠之叠字。做过重庆巫山县令的乾隆举人、经学大师段玉裁,对 江县的得名有 

过精辟的见解,他在其代表性著作《说文解字注》中说:“今《地理志》、《郡国志》巴郡下皆作垫江县,盖 

浅人所改也。据孟康日‘音重叠之叠’,知《汉书》本不作垫江也。 江县在今四川重庆府合州。嘉陵 

江、涪江、渠江会于此,人大江。水如衣之重复然。故以袈江名县。”l5】( ’契江县的得名,是因为嘉陵 

江、涪江、渠江三江水在此交会,会合处的江面形如衣服重复褶皱一样。县名极其形象地描绘了三江合 

流的景观。“浅人”不知原委,把“裂”字改为“垫”字,于是才成了“垫江县”。以至于《郡县释名・州志》 

解说垫江名称时,谓“前后距山,溪水夹绕,地势低夷。垫溺不常,是其义也”。这已经是望文生义了。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三江会合处的“垫江”更名“合州”,今垫江移借其名。 

3.楚州・荆州 

南北朝时,州是最大一级行政区划。南朝梁太清四年(550年),于巴郡置楚州,治所垫江县(治今重 

庆市渝中区),下领六郡,除新兴郡在今四川省,其余五郡都在今重庆市,即巴郡(治今渝中区)、东阳郡 

(治今北碚区东阳镇)、东宕渠郡(治今合川区合阳镇)、涪陵郡(治今涪陵区)、临江郡(治今忠县忠州 

镇)等郡。 

取名楚州,以其地近于故楚国旧地。从历史上看,上古时期,巴国、楚国地域相邻,相互影响,关系甚 

密。春秋中晚期,巴国与楚国还曾结下过亲缘关系,楚国开始称王,巴国也随之称王。《华阳国志・巴 

志》载,公元前590年,“楚共王立,纳巴姬,楚即称王,巴亦称王”。《左传・昭公十三年》与《史记・楚世 

家》也都曾提到楚共王娶“巴姬”之事,说明巴、楚之间关系亲密,还曾有过姻亲关系。 

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楚州为巴州;北朝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复改巴州为楚州。隋 

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楚州为渝州。在三十来年的时间里,两次称楚州。真正被称为楚州的时间只 

有二十多年。 

与楚州不同的是,“荆州”这一名称是中国最古老的州名之一。据《尚书・禹贡》载,夏禹分天下为 

“九州”,其中就有“荆州”。在荆山、衡山之间。春秋战国时期,二十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刘 

备“借荆州”后,移治江陵。辖境相当于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部分。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大成”,史称成汉时期(303—347年),改巴郡名荆州, 

治今重庆市渝中区。西晋时的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涪陵郡、建平郡一度由荆州统辖。 

之所以将巴郡改名荆州,除因原巴郡与孙吴时的荆州地域毗连外,还有另外的因素。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十二年前,即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曾领荆 

77・ 

州牧。刘备能发展到与曹操、孙权鼎立之势,继而建立蜀汉政权,与他“借荆州”有极大的关系。若刘备 

没有荆州,恐怕就没有后来的蜀汉政权,也没有三国鼎立之势。刘备称帝83年后,李雄也在成都称帝。 

虽然他不能像当年刘备那样拥有兵家必争之荆州,但他可以用“荆州”之名以自勉,激励自己要像刘备 

那样扩充地盘,强大实力,抗衡中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雄心,李雄才把与孙吴时的荆州地域毗邻的 

巴郡改名荆州。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李雄看来,重庆这个地方对他的政权来说是多么重要,正像当年的 

“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一样。 

四、小结 

有文字记载以来,重庆最早的称谓是“巴”。“巴”是怎么得名的,它的语源是什么?可谓是一个千 

年话题。古往今来,学者们作出了不懈的探索,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周文德在《“巴”名称的语源研究 

述评》 J一文中,对“巴”的得名缘由作了详尽的梳理后发现,各种不同说法歧义竞出,主要缘于看问题 

的角度与着眼点不同。虽然各种说法与诠解“似乎都是揣测的成分居多” 儿 ,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我 

们不得不去“揣测”和探索,不能因为揣测的成分多了,就停止探索的脚步。 

在重庆,与“巴”这个称谓同等重要的是“渝”。渝是重庆的简称。我们常常说“巴山渝水”、“巴渝 

大地”,将“巴渝”连言。渝得名于渝水(嘉陵江的古称)。 

有史以来,重庆的各种称谓,其语源呈多样化。有源自图腾崇拜的,如“巴”的得名;有源自水名者, 

如“渝”;有源自古国名的,如“楚州”;有源自偶发事件而被皇帝诏令更改者,如“恭州”;有寄寓缅怀的, 

如“荆州”。“重庆”的语源则来自皇帝钦命。 

参 考 文 献 

[1]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巴蜀书社,1984. 

[2]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J].历史研究,2006,(6). 

[3] 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1974. 

[4]周文德.重庆得名原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 周文德.“巴”名称的语源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1,(4) 

[7]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Chongqing’s Historical Name and Its Etymology 

Zhou Wende 

(Siehuan Intem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 1,China) 

Abstract:“Ba’’is an ancient name for Chongqing and is also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ame that is still 

used today.“Ba”is the oldest name for Chongqing.It is an ancient name for an ancient country,an ancient 

tribe,an ancient administrative region,as well as an ancient region.Some names related to“Ba’’are“Ba 

Prefecture”,“Three Ba”,“Ba State”,and“Ba County”.There are also other names for Chongqing,such as 

“Chuzhou”,“Yuzhou”,“Gongzhou”,“Jiangzhou”,“Jingzhou”.Today,Chongqing is referred to as“Yu”. 

In addition,there has long been a misunderstanding name:“Dianjiang”.What is the derivation for the above 

names of Chongqing?Some of these names are very controversia1.This paper details and clariifes the derivation 

of these names. 

Keywords:Chongqing;name;place name;etymology 

78・ 


更多推荐

重庆,巴国,江州,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