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发(作者:)
春联的由来是怎么样的_春联的发展过程之路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
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下面是
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春联的由来,希望能帮到大家!
春联的由来
春联在中国的楹联中,可以单独划分一类,因为春联是应时而写,
春节专用。过了春节,就不是春联了,是普通的对联了。古往今来,
从官员到百姓,都十分重视春联图个喜庆,还为来年讨个吉利。因此
在民间,百姓们把撰写和张贴春联当作迎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至今,在民间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二十三供灶仙,二
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粘谷,二十六割肥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
白面发,二十九上香斗儿。”
二十四写大字,就是说这一天要开始写春联了,家家户户买大红
纸,自己能写的自己写,自己不能写的求别人代笔。
为什么非要用红纸来写春联呢原来传说“年”是一头怪兽,经常
危害民间。所以“年”一来的时候,百姓就烧起火来,用红色三火焰
吓退怪兽,掉头就跑。以后,老百姓每到“年”来了,就挂上红色的
春联,写上消灾接福的话。
还有一个原因涉及到春联的起源。古代把春联称作桃符,据《皇
朝岁时杂记》中记载:“桃符之之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
神像,下书祝词及祷语,岁且则更之。”就是说桃符使用一块二三尺
长的红色桃木板,在上面画上神像,写上祝词。但是,我们现在挂的
红纸做的春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过年的时候,写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
1
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在楹联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传统春联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还展示出一种极为特殊
的书法艺术。春联本身的文化,加上书法,更使得春联成为一种十分
独特的综合艺术品。
春联自从产生之后,发展到明代就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因为明代
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欢春联,也非常善于撰写楹联。在朱元璋的
亲自倡导下,明朝的楹联发展很快,楹联史上的许多楹联大家都产生
在明代。
欣赏名联,创作楹联,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使
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中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祖国悠
远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现实生活品味,丰富我们的文化
修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的文化修养,可
以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家家和美享福寿,事
事吉祥传子孙。”
春联发展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
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
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
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
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
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
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了清代,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
《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
2
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3
更多推荐
楹联,文化,桃符,木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