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发(作者:)

2018-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简介_四大美男之一宋玉简介-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简介_四大美男之一宋玉简介

宋玉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男之一,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

吐不凡。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宋玉吧。

宋玉人物简介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

鄢(今湖北宜城市)人,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好辞赋,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

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男之一,风流

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

兰台宫,或游于云梦泽。相传宋玉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

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

子好色赋》等。

人物生平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

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

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

(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

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

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

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关于宋玉师承,普遍认为他师承屈原。但也有学者认为王逸晚于屈原200

年后才说宋玉是屈原弟子是没有依据的,是其把“祖(承袭、效法)屈原”理解

为“师从屈原”了。

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

《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选》;《笛赋》、《大

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

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

2018-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简介_四大美男之一宋玉简介-范文word版

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

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

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

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李白曾说“屈宋长逝,

无堪与言”,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楚王问》

全文结构简洁明晰,一问一答,毫无枝蔓。

《对楚王问》是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

种文体。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楚顷襄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宋玉宕开一笔,

满口承认有“遗行”,不作申辩,只是希望宽恕,让他把话说完。

其次,写宋玉的答辞。其答辞以讲故事的形式,表面与“遗行”无关,实

则均为“遗行”进行辩驳。分三个层次:一是讲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

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

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时,能跟着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

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可见“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

为人理解。二是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

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三是以圣人与

世俗之民的对比,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三重对比中,

宋玉白比为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说明自己情操

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

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

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洁清高、孤芳自赏自然显现,楚顷襄王及周围佞臣的昏庸、

恶劣昭然若揭。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笔力千钧,水到渠成。不仅抒

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

懑之情,具有骚情雅意,隽永无穷!

全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理寓其中;逐层推进,逐层深入;答辩一完,戛

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有余音绕梁之效。

此作的笔法高绝之处,是在“不经意为文”。作者并不是精心着意地作文,

只是从生活中撷取普通问对,打打比方,在不经意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流露

出隐隐的不满情绪,值得细加玩味。

《登徒子好色赋》


更多推荐

屈原,遗行,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