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发(作者:)
诗经读后感优秀文档《蓼莪》有感
诗经读后感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诗,按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
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
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
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
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
“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
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
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
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
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
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
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
点不吻合呢?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
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
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
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
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
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
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
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
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
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
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读后感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
叶年间的作品,共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
用至今,对我国两三千年以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也是很珍贵
的古代史料。
《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选自《诗经·周南》。它是描写一
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的一往情深的追求,并运用了比喻,起兴的修辞手
法和重章复唱的结构形式,成功的表达了朴实的情感,并对这种朴实的情
感展开了大胆的表露,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的淋淋尽致,极
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我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能身有体会到其中,咀
嚼着诗歌每一个字,都能深深的感受到男子追求姑娘的美好。
在生活中,时间对每个人的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珍惜好每一
分,利用好每一秒,不留一点遗憾”。《采葛》选自《诗经·玉风》,在读这
篇诗歌时,知道时间的短暂,与其去想思念和痛苦带来的无尽浪费,还不
如珍惜当前时刻,把该做的事情,不留到明天,已作出的承诺及早兑现。
诚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
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
都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在选自《诗经·邶风》的《静女》中最能体现出
来。这篇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子的邀请,男孩早早
的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孩身影,怕自己记错时间失信与
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诺,其实女孩早就来了,只是一直在观察他。可见,
重承诺,讲诚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爱情还是理想,一旦目标确
定,就要坚持到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以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冥冥
之中,总会有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召唤我们,激励我
们,这个力量就是诚信,这个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顺心如意,总会
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写到的是君子怀才不遇,受小
人欺辱的内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我们不怕解决不
了困难,只怕困难既将来的时候就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
险阻,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决它。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
是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也不是说,要成为伟人一定是经
历过困难的人,能用办法去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留下更多的力气去对
抗前方更大的困难。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对困难时,坚持不
懈,持之以恒,我们就能战胜它。
我最喜欢选自《诗经·秦风》的《蒹葭》。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迫切
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这也说明一生的奋斗的悲壮,
人生都是如此,追求不到固然烦恼,而以为追求到手注定无聊。在不断追
求的过程中,我们会觉得生命是如此充实绽放,生活是如此美好高尚。
《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要继承和发扬我中华民
族文化的精髓。在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今天,这必然会成为广大学生朋友
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诗经读后感3
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
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读到的关于
《诗经》的第一句句子。那时候的我学习《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
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而如今,老师讲
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
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
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
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经·桃夭》是我在
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
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
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虽无直接表达对女
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
福。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战事不断,戍地不
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
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
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
折。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
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
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我们走的道路虽各不
相同,但最终我们必将去往同一个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动,《诗经》可以给你清风般的抚慰;若你感到孤独无
助,《诗经》可以给你阳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诗经》则可以像灯
塔,为你在重重迷雾中指引方向。读《诗经》,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
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
诗经读后感4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
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
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
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
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
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
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
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
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
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
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
了一位绝代佳人__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
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
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
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
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
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
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
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
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
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
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5
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
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而《诗经》,诗三
百,总结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
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这
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
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
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
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妙的
一句话啊!细想:在浩荡的淇水浅湾处,生长着绿而茂盛的竹林。它们身
姿挺拔,不向风雨,不向烈日低头弯腰,正如为人处世都很正直的君子。
经历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莹夺目,温润如君子。这两句话多
么恰当啊!而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管只是
喻人的品质、性格,在当今我们能脱口而出“温润如玉”、“出水芙蓉”。“亭
亭玉立”的时代,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谁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
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
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
见一斑。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
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
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
《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
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更多推荐
诗经,追求,总会,爱情,诗歌,文化,女子,后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