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发(作者:)

红山文化时期的房址36座,灰沟2条。房址均为地穴或半地穴式。平面形

状呈圆角方形、梯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两条灰沟均位于遗址的东侧。房址的朝

向大致可分为西南和东南两大类,少数房址朝向西,绝大多数房址的门道和火道

朝向一致。大部分西南向和部分东南向的房址被G2围绕。G2和G1之间的房址

大都为东南朝向。G2以东没有发现房址。G2拱卫区域内的西边发现了本次发掘

中面积最大的房址F18。F18朝向西南,面朝着一个小型的空场,其东西北边各

发现有数座西南向房址,以F18为中轴线东西向成排分布。两座西向的房址位于

F18的东边,朝向以F18为中心的西南—东北向中轴线,位于西南向房址群的某

一排上,属西南向房址群的一部分。在G2内西南向房址群的东部和南部,还发

现有南北向成排分布的东南向房址群。有两座东南向房址打破了G2。这些房址

和G1与G2之间的东南向房址构成一群。在G2和G1之间,还发现了少量西向

和西南向的房址,位于东南向房址群内的某一排上,与相关的东南向房址群围绕

成院落和街巷。

西南向的房址群和G2的年代较早,东南向房址群和G1出现的年代较晚。

以F18为中心的西南向房址群代表了G2为环壕的聚落使用时期,房屋的布局呈

现出一种向心式的布局。由于某种原因,东南向的房址群出现了。G1可能是东

南向的房址群出现后,环绕聚落边缘的新环壕。两座东南向的房址打破G2则证

明东南向的房址是在G2被废弃或者是填埋之后出现的,这个时期的房屋布局出

现了以东南向房址为代表的背离F18中轴线的离心式结构。东南向和西南向的房

址之间罕见叠压打破关系,所以可以推测当东南向的房址出现以后,原先西南向

的房址可能仍在使用当中。建造G1使用的工程量较小,可能在G1为代表的时

期,魏家窝铺遗址红山文化聚落已经进入了衰落时期。

从房址的朝向来看,白音长汗的红山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不同朝向的房址在

年代上存在早晚关系的情况。白音长汗遗址北部房址朝向东南的年代较早,中南

部房址多为东向或东北向,年代较晚。

可见,红山文化居民对于房屋的朝向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

在某个时期也保持着共同的风格,体现了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思想。

本次发现的魏家窝铺西南向房址群以面积最大的F18为中心成排建造,东南

向房址群背离F18 的中轴线成排分布\"两类房址群的分布都以为F18核心或主轴

\"本次发掘出的房址可能属于聚落中的某个集团\"在同时期的陕西临潼姜寨半坡

文化环壕聚落址就发现了由大、中、小型房屋组成五个圆圈状布局的房屋建筑单

元的情形。2009、2010年年发掘的区域大致位于遗址的北、东部。该遗址2009 年

的发掘在2010年发掘区以西发现了面积约60平方米的大房子,较F18 更大。

由此推测,以魏家窝铺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聚落也可能存在多个由不同大小的

房址组成的单元或中心\"魏家窝铺聚落既可见到陕晋豫地区以大房址为中心的特

征,又保持着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个性\"。

崔岩勤. 红山文化聚落探析(J).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2年8月,第 33卷,第 8 期

红山文化时期以居住址为中心的聚落遗址在形制、布局、使用功能等方面都

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具有单一居住功能的居住址和聚落,包括无环壕的单一居住址、有环壕的聚

落、集中分布的聚落群三大类。

赤峰西水泉遗址、林西县水泉遗址、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遗址、南杨家营

子遗址、那斯台遗址、查日斯台遗址等。

赤峰西水泉遗址的三座居址为半地穴式,方形或长方形。

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房屋基址 15座。基址平面呈长方

形,皆为半地穴式, 门向东南。

在环壕聚落中,房屋的周围有壕沟环绕!有的是一条,有的是两条,壕沟具

有界定聚落范围或防御的功能。

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属红山文化晚期小型环壕聚落,遗址居住区外围修筑有

一道长方形的围壕。在聚落内清理红山文化房址4座、灰坑31座。房址大体呈

东北——西南向排列,灰坑位于房址周围。房址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为半地穴

式建筑。

聚落群集中分布的现象在赤峰的锡伯河、半支箭河、阴河流域同样存在。红

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不仅以河流为纽带成群分布,而且在各群有面积较大的中心遗

址,其发展规模较大,表明当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较高的阶段。

第二种类型是制陶窑址。

第三种类型是由居住址和墓地组成的聚落。

从聚落的选址看, 史前居民聚落环境选择的条件主要是便于居住、易于生

产生活,红山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也是遵循了这一规律。 居住址多选择在河流

分布地区的临河高地或向阳地带,适宜居住、饮水方便。从另一方面看,西台遗

址聚落形制与兴隆洼、赵宝沟时期的椭圆形不同,已发展成为较规整的长方形,

门设在东南一边。

从房屋居住址的形制和布局看,房屋皆为半地穴式,基址平面形制多样,有

长方形、近方形、圆角方形、凸字形,少数为圆形。

姜寨新石器聚落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略呈圆形,

西南临河,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作为屏障。居住区总面积

近2万平方米,中央有面积较大的广场,似应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在广场周围分

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个群体。各个群体中都有一座较大的房子。其它较小

的房子绕着大房建筑,房门向着中心广场。用于储藏食物和其它东西的窖穴分布

在房子附近。此外,在居住区内还有许多儿童瓮棺葬和家畜的圈栏。

发掘的房屋基址大小不一,有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3种,平面呈

方形或圆形。4座大型房子均为方形,每座面积达80平方米左右。各个文化层

房屋基址的特征比较明显,由地穴式到半地穴式,再到地面建筑,然后出现大房

中有隔间,体现出当时建筑技术和房屋形制的演变。房屋的墙壁用草泥涂平,略

晚的则施以白灰。发掘工作者认为“姜寨村落平面布局由五个建筑群围绕而成的

不规则圆形。房子门向均对着聚落中部广场。南非霍屯督人,以圆形茅舍围成环

状村落,把牲畜围圈在村落中心(林惠祥:《文化人类学》100页;托尔斯托夫:《普

通民族学概论》220页),由此可证上述两处灰土遗迹无疑是牲畜的夜宿场。”

现将林惠祥先生在《文化人类学》一书中的这段话予以摘录,其原文是“圆

形茅屋以非洲土人的为最好的模范。这种茅屋是用干草树枝树叶及席造成,房子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甚粗陋,或则很精致,可以为长久的住所,也可以为一晚的临

时寄宿处。其构造是用细柱为间架,然后复以席及其他原料,不用时可以拿起来捆

载搬移至别地去。霍屯督人的村落便是由这种茅屋合成其状如环,把牛圈在里面。”

而姜寨遗址聚落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防御有关。农业

是姜寨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已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房屋也不可移动,整个聚落

布局的原始动机,与围圈家畜没有丝毫的联系。


更多推荐

房址,聚落,遗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