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发(作者:)
一、 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失衡形成原因
(一)国际环境因素
1.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结构变化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
失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
家纷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走上市场经济轨道。正是经济
体制的开放,满足了发达国家资本的渴望,使得发达国家的资
本输出,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主要面向市场广阔、劳
动力资源丰富又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并以资本输出带动制造
业生产能力的输出。在发达国家资本输出过程中,跨国公司
引导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向并主导全球资源的配置,
直接带动了东亚各国包括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近年
来的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过程中,由于美国国内“低储蓄、高
消费、高负债”,直接导致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而亚洲国家
形成大量贸易盈余,从而改变了世界贸易差额结构,国际经济
贸易出现了明显失衡:美国对欧盟、东亚两个区域的贸易由
“一顺一逆”(对欧盟顺差、对东亚逆差)转变为“双逆差”,欧
盟从“双顺差”变为“一顺一逆”(对美顺差、对东亚逆差),而
东亚则持续“双顺差”运行格局,对欧美贸易顺差规模出现迅
猛增长。
2.国际收支失衡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过程的必然现象。
在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力布局、国际产业分工过程
中,我国优良的投资环境、大量廉价的熟练劳动力和广阔的市
场凸现明显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端产业如加工制造业
纷纷向我国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加工
制造中心,并由此带动了我国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和外贸出口
的迅速增长(见图1)。另一方面,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
际分工过程中,对外经济政策取向是以实现资本积累为主,而
资本输出是次要的。因此,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规律和基本国
情决定了直接投资和外贸出口必然出现大量顺差,国际收支
失衡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二)国内因素
1.内部有效需求不足是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
2001年一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
速度,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是,由于国内医疗、社会保
障和教育等涉及晷计民生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广大低收入水
平居民预期支付未来子女上学、养老保障和购房支出大额费
用等原因,居民倾向于未来消费,使近年来居民消费增长缓
慢、居民储蓄居高不下。
从国内总投资与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储蓄存款对比来看,
近年来居民消费总支出增长率远低于总投资增长率,也远低
于储蓄存款增长率(见图2),也就是我国国内供需存在较为严重
的失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国内过剩的产品到
海外寻求市场,也就是通过出口来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我
国2001年加入WTO则为此提供了契机,进出口对外贸易的
快速发展使外贸顺差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国际收
支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凸显:2006年贸易顺差达到1776亿美
元,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2.市场机制不完善放大了国际收
支失衡效应。我国推
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得到推进,生产资料等
价格要素通过市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正确反映。但不可
否认的是,由于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市场利率体系不完善和
汇率制度等因素,现行市场机制仍存在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
放大了国际收支顺差效应。
(1)汇率制度安排。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
汇率机制。尽管如此,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仍然不能完全反映
以可兑换货币计价的出口产品成本,存在放大国际收支顺差
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国际上对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有可能导致部分游资绕过资本管制进
入国内,从而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
(2)出口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扭曲。在我国出口企业就业
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市场
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工权益缺乏基本保护,农民工工资被长
期压低在生存线附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十分严重。出口
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出口企业成本低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高,
而是对人力成本的严格控制所致。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总额和
贸易顺差占全国一半以上,2001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含港、
澳、台)职工平均工资上涨幅度与全国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及
GDP增长率的比较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见图3)。
(3)财政转移支付弱化出口成本的市场调节机制。在外
汇短缺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地方政府
则把招商引资作为政绩,在这一背景下的利益让渡也大大降低了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成本;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奉行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并以多种方式对出口进行财政补
贴。财政的转移支付在支持对外经济发展的同时,某种程度
上也削弱了出口价格弹性,扭曲了市场机制对出口产品价格
的调节。
3.外汇管制的部分失效使境外游资有机可乘。按照我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目前我国已实现经常项目可兑
换,对部分资本项目仍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但是,国际资金
流动的复杂性往往使现行外汇管理难以有效甄别资本项目和
经常项目,也就是说,在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项目可兑换条件
下,国际资本包括境外游资可以绕开外汇管制进入境内,而我
们的外汇管理无能为力。本外币管理的脱节(如对结汇后人
民币资金流向和用途缺乏监测和检查)更降低了外汇管理政
策的有效性,使境外游资和各种违规资金能通过规避管制进
入境内并逃避处罚。如境内、境外个人的外汇资金按照现行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区分了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并对个人经
常项下资金按照“可兑换”原则进行管理,对外汇资金流入和
结汇无金额限制。但银行人员在操作实践中,对客户提供的
材料只能做到表面真实性审核,而对通过个人经常项目渠道
流入的投机资金则无法甄别。对外资企业的外债管理则实行
了较为简单的“投注差”管理办法,而对企业借入短期外债满
足流动资金需求的真实性审查流于形式,为外资企业通过境
外借债进入境内进行合法套利提供了可能,这是近年来短期
外债余额过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外汇管制的部分
失效使境外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流人,并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
二、 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方
面,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提高了我国抵抗
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为我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双顺差也有利
于维护我国的国际信誉。在提高对外融资能力的同时,也表明
我国具有良好的国际偿馈能力,提高了国际信誉,使我国在国
际市场进行融资时,能够容易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各类贷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也是一
国经济发展不平德的表现。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账户与资本
与金融项目账户同时连续多年出现双顺差足以说明我国内外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此以往,过度的国际收支顺差的大量积
累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过度的国际收支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构成
了对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威胁
连年来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
的升值压力之下。同时.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还会引
发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人,并且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
潜在因素。例如,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持续高位运行就与国际
投机资金的大量流人有关。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海外
套利资金持续流入境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股指的攀升,导致
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泡津的产生。因此,无论是经常项目和资
本项目下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度累积.还是投机性资本的肆意流
动,都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
(二)大量积累的国际收支顺羞将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
的有效性
国际收支失衡所形成的大量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栖的外
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影响了我国货币供给量,成为货
币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产生的影响在
于,外国资本流人本国以后,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交易
活动,从而直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实
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一般的会员银行在外汇持有头寸上都
有数量的限制.因此在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中央银行不得不
大量收购外汇.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
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由中央银行对冲掉。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
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情况F.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中国货币政策
的重要任务。”这样,对中央银行来说.造成了被动投放货币的
巨大压力,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长此
以往,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井且,随着整个金融体系中外
汇占款大幅增加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货币调控的难度越
来越大.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直接冲击。
(三)高额外汇储备面临保值风险
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60%左右的资产是美兀。一方面,这
种过于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贬值的
风险。近年来美元开始了所渭的“战略性贬值”,今后几年中美
元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我国长期积累的以美元为主的
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较大。
另一方面.我国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低价资源、高环境成
奉以加工贸易为主挟回不断增多的贸易顺差,使外i[储备连年
增加.而又通过购买外国政府国债的形式大量回流到发达国
家,对于发达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繁荣金融市场、稳定车币和{[
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美国已连续多次加息,但美国国库券
的回报率却很低.上涨空间极其有限,机会成本增加.面临收益
下降风险,而且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巨额外}[资产
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四)巨额外{[储备将引发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
巨额外汇储备在中央银行的账目表上对应的是外{[占款,
而外汇占款是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如,2005年
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致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左
右,尽管歧府会采取”对冲”政策来吸收过多的货币,但基于金
工具短缺的限制,政府难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如果对冲量不
足.基础货币投放速度加快.这就舍进一步构成通货膨胀的潜
在压力。同时,基础货币投放所导致的大量流动性,蛤银行信贷
扩张提供了资金条件,可能会引发信贷规模的膨胀和固定资产
投资的高速增长。如,2006年1—5月份,我国投资贷款资金总额
达到67606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幅同比提高104个百分
点。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风险的存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宏
观调控的有螋性。
(五)国际收支顺差余额的持续走高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
经常账户的顺差来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覆国对外贸易,
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而出日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加剧全
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对他国的出口构成威胁,很容易引起他国
的攻击事实上.近年来.在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同时。美
国一直是“双赤字”(贸易赤字、财政赤字)。美国的对华逆差始
于1983年,为3亿美元;2003年为1240亿美元,2005年激增到2016
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国。于是.这几年中美之易摩
擦不断升级,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缓解
其巨大的贸易逆差。
更多推荐
顺差,货币,国际收支,出口,国际,资本,大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