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发(作者:)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学说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教育是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特有的想象

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

神话起源说 宗教、朱熹

起源

生物起源说 沛西 能

心理起源说 孟禄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

一师

二馆

三学

四书

五经

六艺

古代中国

古代印度

古代埃及

古代

古代希腊、罗马

社会

的教

中世纪的西欧

孔子

崇文馆、弘文馆

官学、私学、书院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礼、乐、射、御、书、数

一般认为夏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学校;商朝产生了教师职业

1.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2.《吠陀》经;3.主要活动:背诵

经典,钻研经义

1.文士(书吏)学校;2.“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教育——培养强悍的军人

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

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

人文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主张

1.有教无类; 2.主张“仁”和“礼”;

3.因材施教; 4.启发诱导(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 5.学、思、

行相结合; 6.温故知新

孔子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

书式的哲学家)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

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

育问题的教育家)

夸美纽斯

卢梭

康德

裴斯泰洛奇

洛克

赫尔巴特

《论语》

1.教学相长; 2.尊师重道; 3.启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

发教学;4劳逸结合; 5.循序渐

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进; 6.长善救失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问答

法)

《理想国》 教育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者

1.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学》

2.首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

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育法论

的教育》)

著;

《大教学论》(1632年)

《爱弥儿》

1.“泛智”教育;2.教育适应自然;

3.班级授课制; 4.教学原则

杜威

1.“性善论”; 2.教育的任务应该

使儿童“归于自然”

《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漫话》 1.白板说;2.绅士教育论

1.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

的概念;2.教学四阶段论;3.“旧

《普通教育学》(1806年)

三中心”;4.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

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

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无目的论;3.从做中学;4.五步探

究教学法;5.“新三中心”

赞科夫

布鲁纳

瓦.根舍因

当代教育

学理论的

保罗.朗格朗

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理论

内发论

个体身心

发展的动

外铄论

辐和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与发展》

《教育过程》

五条教学原则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

《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

(1970年)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议》

和谐教育思想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

子》

代表人物 观点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理

逊、高尔顿、格赛尔、论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

霍尔 在需要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

荀子、洛克、华生

的力量

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

施泰伦、吴伟士(武德

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

沃斯)

要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有关教育

目的确立

社会本位论代表

人物有荀子、柏拉

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根据是社会的要

图、赫尔巴特、涂

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尔干、孔德、巴格

莱等

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但并未实行

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并实行

旧中国的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学制沿革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

为蓝本)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免费

义务教育的特

性(公益性)、公共性(国民性)和基础性。其中强制性、免费性

和普及性是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常用的教学研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究方法

个人本位论代表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

人物有孟子、卢

能的高度发展

梭、裴斯泰洛奇等

第五章中学发展心理2

强化理论

学习

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

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感应

形式训练说

学习

相同要素说

迁移

概括化理论

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计划策略

学习

策略

元认知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

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

斯金纳

马斯洛

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韦纳

班杜拉

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

要因素

成长需要、缺失需要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

免失败的动机

3个维度6个因素

自我效能感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是无条件、自发的

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

也称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打靶实验)

理解、顿悟,苛勒(小鸡觅食实验)

奥苏伯尔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学习、运用有意识记忆和

无意识记忆、画线等

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

和联系客观实际等

归类策略、纲要策略

设置学习目标、浏览材料、设置思考题、分析(如何

完成学习任务)

领会监控、策略监控、注意监控

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习、使用应试策略等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

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

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

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选择有挑战

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归因、自我奖励等

寻找教师、伙伴帮助,使用伙伴/小组学习,获得个别

指导等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

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

论、智力的三维结构论、卡特尔的智力形

智力结构理论

态论、多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

力论

能力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

能力的差异 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特殊能力的差异、智

力的性别差异

智力测验的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会实践、主观努力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

人格的特征

中学生个性

人格的结构 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

心理的发展

认知风格的类型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

我”结构 我(道德原则)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阶段理论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后)

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

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青春

期开始形成和发展)

本能性和朦胧性、内在强烈性和外在文饰

性心理的阶段性特征 性、动荡性和压抑性、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能力的分类


更多推荐

教育,学习,发展,策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