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日发(作者:)
试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李 蓉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摘要]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爆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反映
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求解
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改正错误的重大举措。探讨这次起义的历
史和现实意义,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资源的利用,红色
传统的发扬,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秋收起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599( 2018) 02 - 0042 - 04
1927年9月9日,在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大革命遭受失败,共产
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大批屠杀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著名三大起义,湘赣边界的秋收起
义就是其中之一。秋收起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特别重大,试述如下:
一、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在第一个党纲中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
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1]P1。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太了解
中国国情,提出的纲领和中国具体实际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到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才
更明确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以,中国
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首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等民主革命成功,再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依靠什么力量去完成这样艰苦的任务呢?中国共产党首先把目光投向工人阶级,建立领
导工人运动的机构,大力发展工人运动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有限,中
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现要建立更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必须把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如孙
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联合起来。于是,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
民党实现了合作,从而掀起了中国大革命的高潮。
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中国共产党把工人特别是农民、士兵都组织起来,形成了轰轰烈
烈的群众运动,大力支持打倒军阀的北伐运动。这就直接危及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危及
到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样,帝国主义支持策动国民党新老右派破
坏革命,并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在这危险时刻,共产党还要不要革命,如何坚
持革命?共产党这面旗帜还要不要?都成了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并以行动来加以落实的严峻问题。
这种情况下发动武装起义,革命力量并不强大,要想立刻战胜国民党反动派,也并没有一定的
胜算。但发动武装起义,标明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理想和信仰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革命胜利的信念和决心没有变。正如毛泽东所形容,一篮子鸡蛋被掀在地上,
打烂了不少。但我们把没有打烂的鸡蛋捡起来,继续孵小鸡。因为共产党提出的主张,“打倒
列强、打倒军阀”的口号,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拥护,所以,秋收起
义发动后,各地的农民群众广泛响应,愿意跟着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这是秋收起义的历史
意义之所在。
秋收起义爆发后,因为起义军力量不强,攻打城市失利。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临阵脱逃。
但是,真金不怕火来炼,真正的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被革命低潮的重重困难所
吓倒。正是这种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去摸索和寻求
革命的新道路。
一、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
虽然中共一大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但中国共产党成
立之初并没有革命军队,如何建立这支革命军队,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所以,中国共产党在
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对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的是批评国民党重视“枪杆子”不重
视工农群众运动。重视工农运动是不错的,因为工农群众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但面对武装的敌
人,赤手空拳和敌人硬拼,革命者肯定是要吃大亏的。在1923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军阀吴
佩孚就是出动军队,血腥镇压了二七大罢工,并杀害工人领袖。所以,当时共产党人就意识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能享受起码的民主权利,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工人
斗争都受到反动政府的武力镇压。这表明,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单靠罢工这个武器,主要进
行合法斗争,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二七惨案后发表的文告中即指
出:“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
1924年5月,在苏联支持和帮助下,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在6月16日
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开办黄埔军校,就是要“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
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3 P917中国共产党人帮助黄埔军校在各地招生,从各地选派
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仅在第一期学生中,就有蒋先云、陈赓、左权、许继慎、
徐象谦(徐向前)等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五六十人,约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在教职员中也
有不少共产党员,如金佛庄、茅延桢、严凤仪、徐成章等。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熊雄、
聂荣臻等后来也到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和各级领导工作。刚从欧洲归国不久、时任中共广东区委
委员长的周恩来.更是于1924年11月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开始建立政治部的正常工作
秩序和工作制度,并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指导军校教导团的政治工作和中国青年军人
联合会的活动。
毛泽东后来讲,中国共产党从事军事活动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并由此“开始懂得军事的
重要”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从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党、团
员作为骨干,改组大元帅大本营的铁甲车队,由共产党员廖乾五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这是
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以后,铁甲车队编入了叶挺独立团,为支持工农运
动、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的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如1925
年6月周恩来在东征回师途中讲演时就指出,军队是工具,“压迫者拿这工具去压迫人”,被
压迫阶级“也可利用这工具去反抗他们的压迫者,推翻压迫者的势力”;就打倒帝国主义和封
建军阀而言,“军队便是实现我们理论的先锋!1925年10月,在看到省港大罢工开始后工人
纠察队在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讨
论了武装工人阶级的问题,提出要“有组织的去预备武装工人阶级中最勇敢忠实的分子”。瞿
秋白也写下了《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一文,指出:“中国国民革命里极端需要革命的
正式军队”,草创的民间武装和民间的武装暴动,始终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编制和训练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群众组成正式的革命军队。他说:“政治上以革命民众的政党为主体,
军事上以正式的革命军队为主体,从事于革命的作战……而后中国平民才有彻底解放的希望”。
瞿秋白的精彩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开拓性的理论贡献。
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之后,通过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纠正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
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提上了工作日程。在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在湘鄂粤赣
四省举行农民秋收暴动的决定。最后由中共中央特派员、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
泽东实施的湘赣两省农民秋收起义,就是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有了崭新认识后的重大举措。毛
泽东在参加改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会议,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讨论和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时指出:
我们党从前的错误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
取政权,建设政权。这和他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完全相同。这也说明中
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革命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产
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但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多的关注工人运动。毛泽东
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说:到1922年冬天,“展开了蓬蓬勃勃的劳工运动。那时共产党的工作
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工人身上,在农民中间工作做得非常少。”1923年,毛泽东派水口山工人、
共产党员刘东轩、谢怀德回家乡衡山岳北白果乡开展农民运动。他们按毛泽东的意见,经过几
个月的调查,发动农民,于九月中旬成立湖南第一个农会——湖南衡山岳北农工会,不久会员
达万余人。农民在农工会的领导下,开展了平粜和阻禁地主谷米棉花出口的斗争,并酝酿减租
减息。但农工会于11月中旬被军阀赵恒惕派兵镇压。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时,毛
泽东在会上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提出要注意无产阶级领导
权和建立工农联盟。
北伐战争时,农民被动员起来支援北伐军,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大革命
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为着拉住同盟者国民党,不惜压制农民运动。在农民运动充
分发展的湖南,陈独秀要求纠“左”,于是在湖南乡下的一些地方便开始搞起所谓“洗会运
动”,把一些革命的贫苦农民当作“痞子”从农会中“洗”出去。衡山、湘乡等县很多乡的农
民协会的委员和委员长甚至被关进监狱。这助长了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打击了农民群众的革
命积极性,造成党内思想混乱。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坚决抵抗这种错误方针。
在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在组织和部署秋收起
义的过程中,中共中央要求这次暴动要“以农会为中心”,要“夺取一切政权于农民协会”。
“除夺取乡村政权之外,于可能的范围应夺取县政权,联合城市工人贫民(小商人)组织革命
委员会,使成为当地的革命中心”,并“实行中央土地革命政纲”[6]P382-383。随后,中央又
指示湖南省委,秋收暴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动土地革命。
在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中,除了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安源
煤矿的工人武装,其他的都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在这种情
况下,毛泽东一方面高度重视发挥正规武装的作用,说明湖南秋收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
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一方面也开始考虑对农民为主的革命武装加强教育的问题。秋收
起义以农会为中心,在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安源等七个县镇发动起义,攻
打大城市失利后,毛泽东就及时组织队伍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由此开始探索区别于俄
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四、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改正错误的重大举措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以及中共中央的多数领导人对建立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武装,没有给予
足够的重视,因而放弃了很多很好的机会。北伐开始前,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有共产党员和共青
团员约2000人;湖南、湖北和江西的广大工人农民从败散的敌军手里夺得大量枪支弹药,迫切
要求用来武装自己;国民革命军的不少军官也邀请共产党派人去帮助工作。这是共产党人发展
革命武装力量的绝好机会。但是,陈独秀却不赞成,他反对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党直接掌握
的革命武装。北伐战争开始以后,中共中央还决定:少派共产党员去黄埔军校学习,凡从事工
运、农运的同志“绝对不可令之抛弃工作前去”军校[7]P1。中央还要求在国民军中从事政治工
作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政上事”。因此,党
在北伐中不仅没有更多地建立直接掌握的正规武装,也没有巩固和发展已有相当数量的工农武
装。
当蒋介石反革命势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日益膨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内的斗争愈演愈烈
之时,陈独秀受共产国际代表影响,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害怕共产党员和工农代表参加
革命政权会影响到国共合作,更不支持工农武装力量的发展,以致在上海和武汉等地都发生强
迫工人纠察队交出枪支的事件。在农村,也限制农民革命,反对农民建立和掌握政权。陈独秀
在右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在国民党反动派叛变之时,共产党没有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加以
制止。
但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就是典
型的例子。当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中指出:“党过去对农民革命
有一错误政策,就是抑制农民保护小地主利益的政策;具体的表现便是强农民建设与小地主联
盟的乡村自治,及五次大会后对于国民党种种限制农民革命的训令不加反抗,反在实际上指令
下级党部执行国民党之反动训令。”“过去湖南农民实行农会专政反对乡村自治是对的,对小
地主不可免的打击所谓‘幼稚’、‘过火’的现象不足害怕而应当积极的去领导的。明白了这
个才能不自陷于矛盾的狭巷中,而可以勇往直前的领导秋收的暴动。”[6 P382 - 383毛泽东
之所以能够勇往直前的领导秋收起义,就是因为他反对党内的右倾错误,明确地认识到“枪杆
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五、纪念秋收起义的现实意义
1927年的秋收起义,迄今已经90多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一代人面对着一系列的新
问题。因此,回顾秋收起义的历史,探讨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力量和智
慧,把新的长征路走好。
纪念秋收起义,就是要不忘初心,不忘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为民
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光荣的传统和作
风要传承和发扬,这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十分重要。
纪念秋收起义,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来实现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的农民,相关的农业、农村问题还很多,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
在农村,主要对象是农民。如何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甚大。中国共
产党有责任、有信心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问题,这就要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
上,一切为人民。
纪念秋收起义,就是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闯新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
指导思想,但要和实际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指出正确的方向。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领导秋收起义就是如此,因此才能在井冈山上点燃星星之火,最后形成燎原之势。
更多推荐
革命,农民,中国,武装,领导,开始,政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