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发(作者:)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在人性论方面以儒家孟子“性善”观点,荀子首创韩非子

传承的“性恶”为主。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是基督教思想精华之一,也是西

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

彩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

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

标签:性善,性恶,原罪,中西文化。

引言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体现在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学,政

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究其根源是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差异,探究这

些异同则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人性。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论

述,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后世儒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

响。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起源、结构、价值观、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和研究,多是从性善、性恶等易于为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角度出来分析

的。

西方之于人性论的探索在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

但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当属基督教的《圣经》中著名的“原罪

说”——人生来有罪,罪恶。真正确立了“性恶论”在西方哲学,文学,政治学等

方面不可摇撼的地位。

本文就中西方主流人性論观点进行比较,以及不同的人性观对中西方人文科

学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研究。

一、中国古今人性观

(一)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孟子是性善论

的代表,《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

性”,即“仁、义、礼、智”,“四性”经过外界环境影响和个人的主观改变即成为“善

性”。而人之所以会产生许多恶的行为是因为后天没有将善性保持,善根虽然是

人所本有,但它必须依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发展。

(二)性恶说。

1.荀子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认为人性就是“饥而

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人之争斗,是因人一生下来就有好

利、嫉妒、憎恨、贪欲之心,对声色的自然欲求。如果顺应人之本性而放纵,就

会出现争斗抢掠的暴乱。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人类的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伪,为也,矫也,

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者,皆谓之伪。”(《荀子集解·性恶篇》)。意思

是在师长和法度的教化下、礼义的引导下,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

而终趋于安定太平。通过圣人教化,教育,用礼义法度和社会道德来规范,通过

学习,就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精神境界,使人不断地趋于善的一面。

2.韩非性私论。韩非是荀子之徒。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仍有向善转

变的机会。而韩非子师出荀子,他基于这种论调,却又不同于它的本质——在韩

非子看来,人性并非是恶的,而是生来自私,这种自私是基于生理的必然需求,

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改变的。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自为自利”。

(三)中国人性善恶论的影响。

1.教育学。虽然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在立论上截然相反,产生了“性善”、“性

恶”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但二人都认为修养人性的方法是教育。

(1)孟子导人向善。孟子和荀子主张的教育方式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人民

要以礼仪教之,孟子日“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意思是山上本来有很多花

草树木,但如果人每日砍伐树木,山便不会一直美下去,人性也是如此,人要存

养本心,保养良心,才能把善性保留下来,人如果久久不做善事,就会变得恶了。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希望用“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来加强自身修养,引导世

人向善。

(2)荀子韩非的法治思想。荀子认为:“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

伪起而生礼义。”欲求不能被消除,但是它们能通过研究、教义的练习和明确儒

家方法的仪式得到指导。荀子称这个过程为“学”。并更多地通过人们实质而非理

智发展来实践并改良它们的性格。本性和学习的目标在一个人进步时一同改变。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

分也矣。”(《荀子·性恶篇》荀子认为只要人人遵守固定的行为方式,更好的实

践,人人皆可为君子。荀子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的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政治学。

(1)孟子仁政。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反对以力服人,

主张以德服人的。“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认为老百

姓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作非为,保证人民生活安定,在此基础上统

治者施以教化,使其能够“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达到天下

大同。

(2)荀子礼法治。荀子以礼法治人,荀子提出了“尽伦尽制”和“隆礼重法”

的圣人治国模式。

荀子论学论治,均以“礼”为宗。荀子指出:“国无礼则不正”。“明礼义以化

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即可以通过对人进行教化、

学习礼仪,并通过法律加以禁止,从而可以规范人向善。

荀子本质虽为儒家,但其思想与法家有些相似,认为对人的教育要行法治,

重刑罚,要“师法智者,修礼义之道,合乎礼”,从而使社会能够长治久安。

(3)-韩非子法治。荀子与韩非本为师徒,二者对人性的看法有明显的联系。

但是对于法治的理解不同。荀子的法治思想是要在礼义指导下实现,但韩非子论

述的“法”,并无礼义内核。他认为教化不可能实现,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官吏

百姓皆如此,某种程度上君主亦是如此,因此君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律法扬善惩

恶。否定了“仁义”推行的现实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韩非对不善之人的趋善性

不报有任何期望。所谓“民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基于这种人类自私的本性,

君王可以加以引导和利用。他认为人主的关键在于拥有权势,只要君主持有权力,

就可以震慑子民,确保法律执行,规避子民行为,以实现国富兵强。可以说韩非

子主张对人的自私性即人性的弱点加以利用治人进而治国,并未像孟子荀子一般

对人性或保持或追求善性。此种理念又与西方宪政似有交点。

二、西方人性观

(一)原罪理论。

1.奥古斯丁与原罪论。奥古斯丁被称为原罪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原罪理论,

构建起了基督教人性罪恶观与救赎论,而圣经无可比拟影响力,使原罪论对西方

哲学文学伦理学政治学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2.原罪理论。在基督教哲学中,原罪,是指人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无

忧的伊甸园里滥用上帝所赋予的自由,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罪便这样出现

了。亚当与夏娃的后代——人类就是这恶果,人是罪恶里开出的花朵,出生便携

带原罪,存在便是罪,在早期基督教中,神学划分为基督论、上帝论和人性论三

个大的领域,而原罪与救赎就是人性论的核心,他认为,恶是善的缺乏,是对善

的背离,恶的产生是因为人无节制的挥霍了上帝赋予的自由的意志,上帝没有创

造恶,上帝是善的本源。换言之,人性本无善恶,是人类禁不住诱惑,这种自甘

堕落,也便铸就了人性本恶。

3.罪与原罪。罪具有普遍性。罪行在人类中普遍存在,以及罪性在个体人格

中普遍存在;罪具有天性。罪性出自于人性,人生而有之,也不管人如何努力,

人类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在上帝拯救之前,都无法改变这种狀态,人类始终

携带“原罪”。

基督教教义传统一般认为,原罪这个概念是对罪的进一步规定,是人疏离、

背离上帝的状态,通过生育遗传,没有人可以被排除。原罪不是一种实罪,亦即

不是现实的罪,它是一种处境,是远离上帝的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人生活

中一切罪行的根源。

(二)赎罪。

1.天赋人权的赎罪之道。原罪与救赎理论给基督教的人性论披上了神秘的面

纱,人类罪的意志只有在上帝的引导下才能转变为善的意志,才能与人为善,使

人更深层次的看到了上帝的地位,促进了基督教神学的进一步发展。

承认罪恶的存在进而彰显上帝正义的神正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古

斯丁的原罪说彻彻底底否定了人的本性,认为人都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

只有上帝能“惩罚罪行,酬赏善举”,因此,人类应该使灵魂仰望上帝,恳请救赎,

终生以苦难洗涤罪恶之身,方可的到净化。这为以后的“天赋人权”思想提供了理

论来源。

(三)文化影响。

1.神学“功能”。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为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他

之所以宣扬上帝预定一切的宿命论观点,除了认识论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为

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是为了让人认罪、赎罪,进而信仰上帝,信仰基督教。,

彼时哲学早已沦为神学的婢女,宗教信仰已是统治思想的工具。这一切都是为了

加强基督教的统治而服务,以达到统治者维护其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因而得到

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哲学及神学思想也必然受到该时代的制约,原罪说可谓奥

古斯丁为基督教做的最好的营销。

2.西方文学。西方宗教精神以基督教精神为主,构成了西方文化传统的源泉,

渗透到西方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西方文学的发展来

说,首先,基督教为西方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其次,

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文化精神的核心,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学创作。

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就阐释了原罪观念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悲

剧。这是一部关于是非抉择、善恶较量的戏剧,其中描写了主人公麦克白弑君篡

位,从一个忠勇骁将变成残恶暴君,最终又被复国之君打败,暴尸荒外,自食恶

果的故事。在这场悲剧中,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渗透始末,带动了整个悲剧的节奏,

影响了人物命运。原始罪恶主宰了他的灵魂,没有抵制住权力与野心的诱惑,如

同亚当夏娃没有抵制住蛇的诱惑,最终自作自受,落得悲惨下场。

3.政治学。“原罪”的观念对于西方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西方思想史上形成了

以“原罪”为本的救赎伦理思想,“原罪”思想融入在西方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典型

的“罪感型”文化,这在西方各种社会制度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对西方法律制度的

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督教的这种罪感文化衍生了现代西方世界的宪政文明,如弗里德里希就认

为西方宪政是“根植于西方基督教的信仰体系及其表述世俗秩序意义的政治思想

中”。正是受“原罪论”的影响,在步入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在进行制度设计的同

时,往往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

政治家思想家受各自人性观的影响,均把自己对人性的认知作为论述政治态

度、构建自己理想社会制度的基石,思想结构里均反映了人性与制度的某种关联,

结合古今中外政治主张,中国性善之仁政,性恶之礼法治,西方原罪之宗教神学

治,性恶之法治,其制度与人性之息息相关,可见一斑。人类基于某些目标追求

来设计制度,制度又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不能抹去制度中的人为性,更不

能简单解释制度与人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三、结语

本文比较了中国古代主流学派的人性观点与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人性观点,分

析了人性与中西方国家各自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可以一窥其中的关联及其动态关

联。人是万物之源,哲学是其它众多学科的始祖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从人

性出发去探寻问题成为其他学科采用的一种传统或者说是方法,从人性的视角审

视制度也就成为必然之势。“人性”是关于人自身最深层次的问题。本善意识是一

种人的生存的原始意识;但是,如果缺乏原罪意识,本善意识必然受制并窒息于

自己的某种善恶观念。

中西方对人性的研究即人性观,是全球人文、科学发展的基础。纵观古今中

外,专家和学者对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争论从未停歇也无结论。正是这种“各

自为政”的状态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科学的发展。

东西方文化中人性论以其各自独有的方式传承着人类不同的文明。影响世界

上千年之久。从对人性论的研究中,可以透视出东西方文化所各自蕴含的积极精

神。


更多推荐

人性,原罪,上帝,思想,认为,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