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发(作者:)

000

伦敦金融城是与纽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英国金融业40%以上

的产值(增加值)是在伦敦创造的,金融业在伦敦经济总量中的

占比接近20%。伦敦金融城集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银行集

团、保险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伦敦作

为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事近一半的欧洲投资银行业

务;管理全欧洲近80%的对冲基金资产,约合3600亿美元;进

行全球42%的外国股票交易;伦敦证交所管理的外国资产规模约

2600亿英镑,几乎是纽约的两倍;从事超过70%的国际债券交易;

掌握60%的欧洲债券初次发行业务;拥有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

交易量(43%)和第二大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量;是世界最大的外

汇交易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海运和航运保险市场,占据全球23.7%

的海事保险市场;是世界黄金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量在100亿美

元-130亿美元之间;进行世界90%的金属交易。

000

2007年,伦敦金融城政府从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规

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世界50个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估,首次公

布了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GFCI,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伦敦以806分高居榜首。分析该指数构成对处

于不断发展、深化中的中国金融市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0

00

一、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的优势

000

(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000

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被认为是决定金融中心竞

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可得性决定金融服务的质量,而劳动

力市场的灵活度决定公司效率。按获得注册金融分析师资格的人

数排列,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香

港。高素质人才通常利用不断更换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一个城

市的软件因素,如文化、开放度、多样性、生活质量、语言等在

人才选择工作和生活地点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伦敦作为国际化大

都市,多元文化聚集,约40%的人口为外国人,其中很多来自英

国以前的殖民地或英联邦国家,这些人都是各国的精英,有类似

的语言、文化和制度背景,而英国也始终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

欢迎全球各地的人才,无形中扩大了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

00

0

普华永道公司200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对全球11个城市在

21世纪提供的商机进行了比较。在人力资源一项,普华永道使

用了两个指标:智能资本和技术创新。智能资本指标主要包括高

等院校数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等,

根据这项指标,伦敦排名第一。技术创新指标主要包括使用宽带

上网的人数比例、高科技领域的雇员人数、每百万人口中拥有专

利权的比例、自雇人数比例等,根据这项指标,伦敦排名第二。

000

(二)灵活有效的监管环境

000

英美监管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而英国采

取原则性监管。从总体上看,英国的监管体系是有效率的,简洁

灵活的监管环境促进了自由竞争和金融创新,减少了金融机构的

合规成本,有效提高了机构的效率和效益。但灵活监管并不等同

于不监管,宽松的环境只是相对而言。市场认为,如果一个金融

机构能够在伦敦立足,说明这个机构能够经受住伦敦市场严格标

准的考验,那么它也能在其它市场立足。

(三)金融创新

000

000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激烈的竞

争和盈利需求推动金融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为巩固国际金融中

心地位,伦敦市场进行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

债券市场、银行间批发业务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风险资本、

为卫星和核电站提供保险、国际项目打包融资、国际金融期货市

场、石油期货市场、欧洲货币交易的新技术、基金管理。

0

00

(四)多样化服务

000

伦敦金融城提供的服务几乎涵盖了金融的各个领域——银

行、投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衍生品、外汇、保险和再保险、

大宗商品、航运、会计服务、法律咨询和管理咨询等。与之相比,

纽约提供的服务虽然全面,但它不是大宗商品交易和航运中心,

芝加哥仅在期货和衍生品交易方面表现突出,东京则只偏重银行

业务。

000

(五)鼓励自由竞争

000

由于金融机构众多,特别是外国机构云集,市场竞争异常激

烈,保证了金融服务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伦敦外国银行的数量远

远超过其它金融中心。在伦敦的美国银行数量甚至超过纽约。

000

(六)有利的地理位置,位于零时区,连接亚洲和北美市场,

保证交易无中断。

000

二、对发展首都金融业的启示

000

(一) 国际国内经验表明发展首都的金融业空间巨大

0

0

目前我国是金融服务的净进口国,金融等服务业对经济贡献

度相对低。与英国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具有巨大成长空间。

000

从金融业最发达的美英两国看,美国金融业分散在多个城

市,每个城市各有自己的专长,如芝加哥是期货交易中心,格林

威治是对冲基金中心,而纽约在资产管理规模和股票交易量方面

列世界第一,世界上前100家大公司有79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英国金融业主要集中在伦敦,此外,还有多个金融中心城市,如

爱丁堡、格拉斯哥、曼彻斯特等。

000

从我国看,北京作为首都荟萃了多数全国性中资银行总部与

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有国内优秀的金融企业、金融人才和充裕的

资金,还有奥运建设留下的国内领先的基础设施,成本低于香港,

甚至略低于上海。而监管环境、人才市场的开放度也优于国内其

他城市。在辞退员工成本方面,我国较欧洲国家有优势。上述国

情决定了忽略首都在我国金融业的地位是不现实的,美国各金融

职能分散在多个金融中心的成功模式也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00

0

(二)能否聚拢人才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胜因素

0

00

欧元推出后,伦敦巩固并拉大了对法兰克福的优势,在伦敦

交易的欧元超过整个欧元区国家。伦敦的制胜因素即在于其聚拢

人才的能力,很多法兰克福的金融人才流失到伦敦市场,德意志

银行甚至将其投行业务从德国本土转移到伦敦,因为在伦敦市场

可以找到高质量的雇员。

000

原因在于,为了吸引国际人才,英国政府在工作许可签证、

永久居留权与保留原国籍、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教育、家属探亲

签证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英国

政府和英国人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包容度更高,对外国人的歧

视相对要少很多。人才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为

基础的。伦敦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100多所世界知名的顶级高等

院校,还具备雄厚的金融职业资格培训实力。

000

要发展首都金融业,人才的培育不可忽视。但这不是仅仅靠

提供高薪能够做到的,还需要一系列的“软件”和基础设施相配

套,如金融教育体系、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北京应依托优势

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金融职业教育培训,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金

融教育培训中心,为首都乃至全国金融业培养输送人才;抓住中

国经济一枝独秀、金融业空缺职位相对增加带来的对国际金融人

才吸引力上升的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引进在国际金融

机构任职、熟悉国际金融界游戏规则的人才,并完善国际金融人

才引进、任用、考核等制度建设及工作环境。

000

(三)培育符合我国情况的金融生态环境

000

英国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以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

能力、能够严格自律为基础,以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

优胜劣汰提高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力与金融效率。虽然这对处在发

展阶段的中国金融市场未必适用,但伦敦监管经验的启示是,应

注意培养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能力,以便

金融当局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保障足够的管理资源以维护

金融系统性稳定、促进高效有序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等。

00

0

(四)金融创新为首都金融业发展带来商业先机

000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金融的功能被日益扩展,新

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不断出现。作为全球金融中心,

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

全球标准来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北京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发达市

场先进经验的过程中,也应适时推进自主金融创新,这样才可能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争夺份额。

000

(五)西方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提供

了机遇

000

新金融中心崛起的外部条件是既有金融中心地位的弱化。各

金融中心间是相互竞争的。伦敦能成为后起之秀,离不开美国出

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一严重失误为英国带来的良机。2002

年,美国匆忙出台在会计审计等方面过于严格的萨班斯-奥克斯

利法案,企业在美上市的兴趣大大降低,转投伦敦上市,成就了

伦敦金融业的辉煌。

000

目前,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重创了英美主导的西方金融业,

短期内复苏无望,相应的世界金融经济乃至政治重心东移,很多

西方金融机构人士寄复苏希望于中国。我国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与

接招者,应转换角色,主动出招、开出价码,在国际谈判中争取

包括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内的有利条件,如在国际经济金融

往来合作中更多地使用我国货币、人才、金融机构及相关服务,

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区域性甚至国际金融商业机构或合作开发

组织等。

000

00


更多推荐

金融,伦敦,国际,人才,金融中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