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发(作者:)

【历史】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

分析题 专项 练习

一、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

生产也陷于停滞。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

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

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

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

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

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

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

——摘编自龚勋《世界通

史》

(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

1861

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

1868

年日本的

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

的重大转折点。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

侵,被动挨打。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

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

的局面。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

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

宁。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在列宁的领导下,

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

1861

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

1868

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

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

强入侵,被动挨打。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

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

挨打的局面。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

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

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

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围绕这

场战争,小历和小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小历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

争。“小史说:“不对。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

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2)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

(2)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

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

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

义性。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

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

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

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

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3

看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国家。A是 ,B是 。

(2)以B为中心形成的军事集团是 。

(3)在同盟国集团中, (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

(4)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带来的后果是导致什么战争爆发?

【答案】(1)法国;德国

(2)同盟国

(3)意大利

(4)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分析】

【详解】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争夺霸权,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

德国、

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因此图中

A

是法国,

B

是德国。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B

国指的是德国,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

世界,以德国为中心、再加上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共同组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集团

——

国同盟。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望风使舵,与

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意大利。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为了瓜分世

界,争夺世界霸权,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因此本题

的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

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

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

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

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

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

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

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联)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

巩固。

(2)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

年计划;实行苏联模式。

(3)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办事。

【解析】

【分析】

【详解】

1

)由材料一的时间“

1921

3

月”及会议内容可知,苏俄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工农业生产

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

)依据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

1927

年的世界第

5

位上升到

1937

年的世界第

2

位,

欧洲第

1

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

2%

上升到大约

10%

。”说明,苏联工

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完成第

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斯大林模式。

3

)由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

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出现这一结

果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办事。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5

史料一 1917年11月7日晚,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响起了大

炮的轰鸣声,这是进攻冬宫的号角。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史料二

(素养专练)

史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事件?领导人是谁?

【答案】十月革命。列宁。

【解析】

【详解】

依据史料以及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和图片描述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很快攻下要害部

门,最后围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标志着十月革命的

胜利。

6.史料实证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风暴,也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

动的新高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非拉爆发的民族民主运

动声势大、时间长,在亚洲有印度等国的反英斗争,在非洲主要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

的反帝斗争,在拉丁美洲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反美斗争。

史料二 如下图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图3人物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

(3)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

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材料中的“第

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

运动的新高涨”可以概括:一战后民族运动兴起是受到第

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

响。第

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殖民地。战后一些老牌殖民帝国受

到了战争的创伤,削弱了殖民力量,给予殖民地人民斗争机会。而十月革命沉痛打击了帝

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

1

是甘地,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图

2

是扎格

鲁尔,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图3是墨西哥的卡德纳斯,他领导了墨西哥的

卡德纳斯改革。

(3)首先,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都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次,这些民族民主运动都是民

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埃及的华夫托运动要求让

埃及完全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最后,在诉求上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压迫。

7.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

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一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A

.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B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C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得到巩固

D

.和平主义思潮将在世界盛行一时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

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可以得出一些国家反帝革命取得胜

利,如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民族革命的领导权,

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

有涉及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和平主义思潮将在世界盛行一时,故AD不合题

意;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得到巩固表述错误,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8

材料分析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

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溯源)

(1)请你帮助小海同学完成“萨拉热窝事件”的知识卡片。

萨拉热窝街头

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塞尔维亚青年

材料一 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

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材料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揭穿谎言)

材料二 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

“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

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

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3)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

行”的谎言

【答案】(1)1914年;成为一战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3)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一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凡尔登战役。(举例恰当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萨拉热窝事件”的知识卡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4

6

月,奥匈帝国皇

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检阅军事演习。而这次演习又是以塞尔维亚为

假想敌,这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当

1914

6

28

日,检阅结束后,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

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

根据材料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德国为

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

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所

以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一战历时四年

多,死伤人数达3000多万,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因此

“战争会迅速结束”

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是荒谬的。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

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一战的性质及影响。

9.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

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到:“整个树林被

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

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3)写出一战前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名称。

(4)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3)三国同盟(或同盟国)和三国协约(或协约国)

(4)如: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有关知识的识记。

20

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就象

一个存满了炸药的火药桶。

1914

6

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引发

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2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凡

尔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法德双方共伤亡

70

多万人,被称为

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

役被称作

凡尔登绞肉机

,说明战争的残酷性。

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有关知识的认识。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

剧,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

成。三国协约由俄国、英国和法国组成。

4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识记。

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国家

30

多个,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我们要热

爱和平、远离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等。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

·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

第一次世界大战

10.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英国

14

俄国

2.6

法国

6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3350

1740

1060

)殖民地人口(万人)

39350

3320

5550

德国

16

美国

38

290

30

1230

970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

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

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以上材料——整理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

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

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整理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

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

漫。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不同:

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

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战争的影响,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需答出两点)

【解析】

【详解】

1

)依据材料一“

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

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

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重新组

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

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

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

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

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

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

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

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

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依据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

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

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

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3

)以古鉴今,一战启示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

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性质以及影响的相关史实。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

成,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

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

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更多推荐

战争,材料,国家,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