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发(作者:)
关于最近时事热点新闻评论及点评
【篇一】最近时事热点新闻评论及点评
神舟十三号重回地球
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
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
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怀抱。
评论视角: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从我国发射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行器开始,至今
已过19个年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的飞跃,却不仅仅在于这
19春秋,随着航天员在太空中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越
来越长,我国航天探索方面的技术也日渐发展,而这背后,是一代又
一代,无数位航天人的坚守和信念。
突破之行,敢为人先。此次神舟十三号六个月的航行任务中,三位航
天员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纪录,也展现出了中国
航天技术的新高度。例如首次验证径向交会对接技术、首次考核并验
证了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驻留的能力、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
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实验等,王亚平更是成为了首位在太空中进
行舱外活动的中国女性。这无疑凸显了中国航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
的精神
金句节选:
从“飞船时代”进入“空间站时代”,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
步,也反映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30年前的
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立足自身条件,不超前、不浮躁,照顾国
情,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30年后空间
站的即将建成则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圆满句号。有评论诙谐地
说“只有中国航天把自己做的‘PPT’实现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正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之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此
长周期的重大航天计划最终抵达了自己的收获季,不负梦想,不负时
代。
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
作出开拓性贡献。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中国空间站
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通过珍贵的太空资源致力于科学
发现、服务人类科学事业。当然,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仍面临着艰巨
挑战,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还需要不断开拓和登攀高峰,在浩瀚无比
的星空,探索更是永无止境。和梦想同行,与创新为伴,争做奋斗者、
攀登者,我们就能更好走向未来。
【篇二】最近时事热点新闻评论及点评网暴剧中角色,“恨屋及乌”
不可行
热点回顾
前段时间,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在网络上引发
热议。而随着剧集热播,剧中“林有有”这一角色却一路被骂,观众
的怒气从戏里延伸到戏外,从角色上升到演员,甚至还有网店上线了
“陪骂林有有”服务。
反面角色被骂,甚至牵连到演员,“林有有”不是第一个。观众入戏
太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但角色不等于演员,“恨屋及乌”有
失理性,也是对演员、对作品本身的伤害。对于观众来说,不妨和影
视剧保持一些“间离”,避免产生某种“幻真”的错觉,导致角色和
演员的混淆,戏剧和现实的混淆。毕竟,“吐槽角色不上升演员”,是
一个成熟理性的观众基本的素质,也是最起码的礼仪。
写作借鉴
网络暴力屡见不鲜,如何理智追剧,《人民日报》这段时评给了我们
教科书式的指导。将“爱屋及乌”巧妙化用为“恨屋及乌”,词汇颇
具新意。此段时评没有过多的说教意味,关键词“间离”道出了观众
与剧情、演员应该保持适当距离,共情入戏是真性情,但也应该做个
成熟的观众。娓娓道来,很具有说服力。
【篇三】最近时事热点新闻评论及点评北京冬奥会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在北
京举行,此次冬奥会中我国共斩获15枚奖牌,获得9金4银2铜的
好成绩,奖牌总数排名第三。作为东道主,此次冬奥会期间的热点新
闻,充分地向世界体现了我国的大国风范
评论视角:
民族自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牌。此次冬奥会中,我们可以明显感
觉到,民众对于金牌的关注度和热度并不像前几年那样高,哪怕我们
的成绩史无前例的好,这其实恰恰表明了,在过去这几年中,我国的
民族自信已经充分建立,在这样的大型赛事中,民众对于竞技体育的
态度,已经从”渴望金牌“转化成“观赏比赛”,更体现出如今,我
们的自信心和广阔的大国胸怀,已经远远不局限于小小的金牌。
老将不死,薪火相传的精神。在本次冬奥会很多项目里,我们都看到
了新老运动员之间精神的传承,例如武大靖、王蒙等,在比赛当中,
一代又一代奥运健儿,不断进步的是实力和技巧,不变的是对胜利的
决心和竞技体育精神的体现。
中国以冰雪为介,和世界对话。这次冬奥会不论是场馆的搭建,还是
后勤工作的表现,都让世界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中国,是一
次很成功的对外传播,一次很到位的文化输出。冬奥村里全自动食堂、
应有尽有的菜式、丰富新鲜的水果、以及舒适智能的房间,当然,最
重要的还是憨态可掬的熊猫“冰墩墩”......这些都让各国运动员逐
渐改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感受到一个崭新的、强大的中国。
金句节选: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世界了
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北京冬奥盛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
全面的中国,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有助于
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内外部舆论环境。正因此,我们不仅
要办好盛会,也要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
国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的动人故事。
【篇四】最近时事热点新闻评论及点评环保“最后防线”如何不失守?
环境问题的解决,职能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回应是关键。不按规定
上报信息,不能作出专业判断,作为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如此失职
无法宽容。当初,瞒报5天后,长治市长在“瞒无可瞒”情况下向社
会致歉时,以三个“没想到”解释迟报原因。现在看来,“没想到”
除了有敷衍公众、避重就轻之嫌,也与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提
供信息有一定关系。说到底,无论是自己“没想到”,还是被误导了
才“没想到”,其背后都是一种失职。
这尤其让人反思。并非每个地方都会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但是,在当
前中国进入“环境风险期”与“环境敏感期”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
地方会面对公众的环境焦虑。就像近期,浙江一企业家痛心于家乡的
河流污染严重,以“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公开“悬赏”;春
节以来公众对地下水污染的持续举报与质疑,也将山东潍坊推上了舆
论的风口浪尖。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今后要更多面对的,不
仅是如何按规定上报信息、及时处置,还要学会面对公众如何回应,
包括如何面对“悬赏”与“举报”,如何及时核实,作出专业判断、
正确建议。
最近时事热点新闻评论及点评
更多推荐
中国,航天,空间站,太空,演员,评论,点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