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发(作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礼仪传说
篇一:古今中外各种礼仪的历史由来
古今中外各种礼仪的历史由来
1、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
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
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
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
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2、叩桌谢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
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
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
1 25
大臣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
来歇脚。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
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
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
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
几只碗里倒去。大臣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
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
身之祸,一急之下,灵机一动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
不停地在桌上叩击。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大臣们:“汝
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们齐声答道:“万岁给臣等倒茶,
万不敢当,以手指叩桌,乃代叩头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
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
“九叩首”。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
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3、军礼的由来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礼,其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
英国女王为欢迎打败西班牙舰队凯旋的海军将士,举行了祝
捷大会。在大会上,伊丽莎白一世亲自为有功的将士颁发奖
品。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
领奖时,要用手挡眼,以免平视甚至俯视女王。这一动
作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军礼。
2 25
另一种传说:严肃的军礼是来自中古时期的情场。那时
的欧洲,勇敢的武士要得到美人的芳心,就免不了要在美人
面前刀光剑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们必须顺序列队走过美
人的面前。为了示意自己被美人的美丽所晕眩,都将手举起
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演变成了当今的军礼。
4、脱帽礼的由来
据说,脱帽礼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年,武士们作战
要戴头盔,以防止敌人袭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
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还有一种说法,武士
们和妇女谈话,必须把头盔举起,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
成了脱帽礼。
5、“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关于“吻”的由来,西
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
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
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
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
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6、礼炮的由来
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鸣放礼
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
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
3 25
外国炮台或驶人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
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
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
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
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
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
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
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
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
政(蟹)府首脑鸣放。
7、“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
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
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
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
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
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
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
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
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叭
4 25
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
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
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
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
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
彩”仪式。
8、献哈达的由来
篇二:礼仪讲义1
夏令营之“国学礼仪”
一、(ppT)故事导入: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
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
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
已经有一尺深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里面的几个人物:程颐(1033-1107),
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
程”,他被称为“小程”。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
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
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
被尊为“闽学鼻祖”。
5 25
更多推荐
英国,布带,礼炮,表示,武士,传说,鸣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