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发(作者:)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
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学理念】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
上存在着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国际社会日益成
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坚力量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了解中国,更需要了解世界,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拓展历史视
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广阔的胸怀、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
【教材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通史的框架,用提纲挈领的方式,
展示了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节课是本
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本书的开篇。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文明产生的过程以及不同地区
文明早期发展的概况、特点。
在前言部分,点明农耕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在正文部分 “人类文
明的产生” 这一子目中,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和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在这一
子目中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
②“农耕畜牧业的发展”与“文明诞生”之间的关系
这一目内容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所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阅读教材文本并通过思维导图绘制的方
式,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
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在“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这一目中,主要讲述了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印
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概况。因此本子目需要学生明确问题
①各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文明发展表现。
②自然环境与各个地区文明发展特点之间的联系
③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
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
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
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教学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在描述早期文明产生的过程基础之上,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本原
因。在概括各个区域早期文明发展具体表现的同时,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区域地图,认识到
地理环境对于文明产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探讨各个区域文明产生的不同原因及各自
的特点,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
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文本,画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的思维导图。
2、阅读教材文本,准确简述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的产生时间、产生的区
域、早期发展的具体表现。
3、能够运用地图分析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
4、能够通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早期发展的具体表现,概括各自的特点,
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重难点】
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
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难点: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素养目标】
1.能够依据《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把握人类早期文明的分布,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文明
产生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从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等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产生,明确在阶级矛盾
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国家开始形成。(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概述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希腊四个古代文明各自的地域、存在时间和政治文化成就,认识
地理和历史环境对这些文明产生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4.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组成部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
发展;古代中国文明是唯一的一个传承至今,连绵不绝的文明,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豪感和文
化自信心。(家国情怀)
5.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2
更多推荐
产生,发展,历史,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