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发(作者:)
中医别称典故
中医,顾名思义是指中国医学,即相对西医而言的称谓,但真正
的含义也不完全如此。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没有“中医”
这个称谓,中医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除中医之外,对中医从医者
的称谓还有歧黄、青囊、杏林、橘井、坐堂,等等。
1、中医
医虽分中西(标准称呼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但中医的
“中”并不是相对西医的“西”而言的。负阴抱阳,知白守黑,知雄
守雌,不偏不倚,兼容并蓄,谓之“中”。所以“尚中”和“中和”
是中医之“中”字的真正含意。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
“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阳通,致中和。
2、堂――“坐堂医”
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
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
济堂等。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呢?它是出自名医张仲景。
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
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余,就在他的“办公室”接诊病人,自
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
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尚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
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
死扶伤。
3、杏林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赠送给某某中医师的锦旗或者匾上这么写着:
“誉满杏林”或“杏林春满”,这是为何呢?
《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历:相传三国名医董
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
费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种5株,
轻病治愈者种1株。数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计其数,种得杏树数十万
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
杏熟以后,来购买者一律不收钱,只用米交换。他得了米,就用
这些米救济山上山下穷困百姓。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们非常怀念他,
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杏林也就成了医
界的尊称,相沿至今,久传不衰。
4、药葫芦――悬壶
过去,正宗的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很多人不明白是何
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坊》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汉
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
一个老人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
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
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他的药的人,一个
一个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在许多地方传开了。悬壶
济世之说,也源于此。
当时,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他见此老行医卖药,治
病很神,有心学习,便留意观察,只见老者白天卖药,晚上就跳入壶
中。费长房想此老翁定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他,希望能学得医术。
后来老者传授给他各种治病方法,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
医济世。日后郎中行医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挂葫芦,有些中
药店也常以之作为标记。
5、岐黄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
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
被视为医家之祖。其实《黄帝内经》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只是托名于
黄帝、岐伯而已,它汇集了古代医务人员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
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6、青囊
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唯最审,青囊传业有儿孙。”这里所
谓的青囊是指药囊。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
前,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送给看守他的狱吏,以谢其酒食供奉的
厚意。华佗死后,这一青囊使他的一部分医术流传于世,故后世也称
医术为“青囊”。
7、橘井
古时湖南郴州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传说一位叫苏耽的放牛娃,
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并热心地为百姓治病,而且分文不取。他
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橘树可以说全身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
等部位的疾病。后来,苏耽因为广泛积德行善得以成仙升天。至今湖
南郴州的苏仙岭即为纪念苏耽而得名,苏仙岭到处可寻仙踪,如神仙
的出生地点白鹿洞、神仙升天的升天石,还有望母松、仙棋盘等,市
内还有橘井遗迹。
据说苏仙公在修炼得道,行将升天成仙之际告诉老母:明年将有
疫病流行,可用院中的橘叶,和着井水煮成汤液,让乡人服用便可免
受其害。其母牢记儿子托付,当来年疫病发威时,就采撷橘叶,放在
井水里煎煮成汁,让乡民们服用,从而避免了疫病的侵害。乡人感念
苏仙公的恩德,将橘井泉香的故事广为传播,其厚生爱民的情怀,一
直为后人称颂,“橘井”也就成为了中医的别称。据说当代中医药学
大师叶橘泉先生之名也出自此典故。
8、“虎撑”
“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又叫作“串铃”、“虎衔”和
“报君知”的物件,也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形式。过去的行医卖药者都
视“虎撑”为护身符。
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为人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去
路。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拿起挑草药的扁担准备搏斗。这时,
他发现老虎俯伏在地上,并不追扑他,只是张开大口。孙思邈发现,
老虎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他点头,像是在向他求助。出
于职业的敏感,孙思邈带着惊奇,走近老虎细看,只见老虎喉咙里横
着一根白色的东西,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他想
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忽然他想起药担子
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上下颚。在老虎衔着铜圈时
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
治愈的老虎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随后转身而去。
此事传出后,江湖行医的人们纷纷效仿孙思邈,铜圈便成了外出
时的必备之物,后人逐渐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可以作为行医
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邈用这只
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保护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抓药的来历
抓药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药王”孙思邈。他经常外出行医采药,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因为
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
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
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
便多了。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
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哎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
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孙思邈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
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
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这位
医生的救治之恩。孙思邈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
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
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
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
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个小抽屉,小抽屉里
再隔成三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
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
仍叫“抓药”。
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喻指良医的“折肱”、“和缓”,喻
指医术高明“上池”、“窥垣等。这些中医药典故,同样包含了中医
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更多推荐
行医,治病,铜圈,青囊,升天,作为,百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