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 篇一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8.本词在表达艺术上成功地学习了屈原抒发政治感愤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具体词句进行分析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5分)
8.作者运用比兴寄托、象征的表现手法,用屈原使用过的香草美人来自比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难觅志同道合的伙伴、壮志未酬的满腹的幽愤。上阕中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等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长期闲臵,无用武之地,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下阕中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
9.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具体的,下阕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本词作于作者隐居信州带湖别墅前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词人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
上阕,写自己多年来受打击、受压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处境。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臵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处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开头三句就化用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与之相类的幽怨之怀。《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小人横行的黑暗时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因正直而遭打击,因遭打击而生怨,这只是上阕的第一层意思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
因为,遭到群小打击,还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寻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抗战主张。这是处在那个不能发现人民力量的时代的一切爱国士大夫和将领们的共同悲剧。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用岳飞之意,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这是上阕的第二层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抒写,作者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遇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词的下阕,承上阕牢骚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感叹自己虚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阕头一句,化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意极沉痛。接下来水满汀州,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结尾二句: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可算全篇的最后一个层次。其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之境界,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可以看出,词人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表明人世无同调,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这显然是催人泪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载同悲的凄厉之歌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想求得异代知音共歌舞的场面最终也不能长久,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现实世界中。词的最末一句以景结情,更加浓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气氛。
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发辛弃疾不得志与少知音的惆怅情怀。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此词不尚铺陈,专用比兴,托意高远,意象深婉,是一篇韵味悠长的抒情短章。
稼轩词,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极为相似;在词的表达上,作者也成功地学习了屈原借香草美人抒发政治感慨的手法,写出了一首首《离骚》似的优美词章。此阕虽非稼轩词中的名篇,但也是深得屈赋神髓的佳作。
离骚中的句子做分论点 篇二
离骚中的句子做分论点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下面根据《离骚》从三方面简析屈原的人格美:
一、实现美政,上下求索。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长诗中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诗都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屈原为这两个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实现美政。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美政理想求索表现在他寻古探今的思索上。
诗人的美政理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一方面,在诗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这是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历史经验;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倾诉时,征引夏后耽于享乐,羿醉心田猎,浇恃力纵欲,桀违背正道,纣残杀贤良,这五个暴君纵欲享乐,不能“遵道而得路”,结果国破身亡,这是历史教训。通过这些经验和教训,他提出了具体治国策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明修明法度才能使国家振兴。
另一方面,诗人对举贤授能的思索,他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等人历史故事:“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这三人都从低贱地位被举为国家宰辅,成就国家大事,表明诗人讲的“举贤授能”的具体含义,是不分出身贵贱,唯贤是举,改革弊政,取消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屈原为了实行美政,实现他的“举贤授能”的治国策略,他积极培植和选拔贤德人才,“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但是腐朽的楚国积弊太深,诗人用自己的心血培养起来的芳草竟退化变质了,“虽萎绝其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时的楚王也“悔遁而有他”,诗人非常失望。
从我们今天来看,屈原的美政理想,在当时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战国末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富强,而楚国贵族奴隶主仍是束缚生产发展的桎梏,屈原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清楚看到只有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选用新兴势力执政,才能使楚国兴盛,也就是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是他的主张和措施,严重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一再遭到他们的嫉恨和抵制。这不光是屈原的悲剧,楚国的悲
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2.对美政理想的求索表现在他上天入地的想象上、去国怀乡的徘徊上。
屈原的美政理想在群小包围的昏庸的楚王时期无法实现,于是诗人求索于另一个世界:“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诗人乘上白龙、金凤,不顾日暮途远,在太空开始漫游,诗人令羲合弭节,望舒前驱,飞廉后属,发轫苍梧,夕至县圃,饮马咸池,总辔扶桑,鸾皇、雷师、凤鸟随从左右,他这样上下求索,追求理想,不料只因一个小小的帝阍不给开门,令他对理想的探求落空;诗人又济白水,登阆风,游春宫,折琼枝,令丰隆乘云,蹇修为理,去求见宓妃,但是宓妃态度暧昧无礼,诗人只得“违弃而改求”;诗人改求简狄,但由于鸩鸠这样的奸险小人,导致诗人“欲远集而无所止”;求有虞之二姚,媒人嘴拙又没有成功。最后诗人不由得发出深深的慨叹:“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在神境中一系列求女过程是他对君臣遇合的企盼与求索的象征,他求女的失败表现了他的政治悲剧,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机会,得不到支持的慰藉。
灵氛劝勉他远离楚国,巫咸也劝告诗人趁着年轻,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后来他决心去国远游,去实现“美政”理想,他兴致勃勃地出发了,转昆仑,过天津,行流沙,涉赤水,“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他起驾神游太空,千乘车辆并驾齐驱,八条飞龙蜿蜿游动,这是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诗人在这既真实又离奇的世界中进行理想的探求。但是在晨曦中看到他的故乡,因眷恋故乡而不肯再走了。
这上天入地的想象,去国怀乡的徘徊,每一次都以希望始,以失望终,在这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旋涡中,诗人不断地求索着。
屈原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既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的光明,都不能用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他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亡下去。虽然如此,屈原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这种精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十分可贵的。
二、坚持正义,好修为常。
屈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坚持正义、洁身自好、习以为常,这种对美的追求用诗中句子,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树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离骚》一开始作者叙述自己的世系是“帝高阳之苗裔”,出生年月“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字是“正则”和“灵均”,这些都表明自己的才能和修养,洋溢着热爱族国的自豪感,是屈原追求进步理想,“恐皇舆之败绩”的理想基础。接着诗人叙述自己怎样培养“内美”“修能”的德行和才干:“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就是美好的才能,内美与修能统一,是屈原追求的目标。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博采众长,多方吸取营养;用“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诗人一心报国,却不断被嫉妒、谄害,然而诗人非但没有放弃理想,反而更注意自己美好品质的修养:“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纟丽。”最后诗人事君虽不合,但仍坚持“好修”品质,“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
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木根、菌桂是一种香木,茝、薜荔、胡绳都是芳草,这里诗人集众芳于一身,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香草服饰也衬托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象征着屈原时刻修炼自己的完美人格的理想。与此同时,对于有些芳草的蜕变诗人指出它们是不好修的缘故,“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诗人认为要实现他美政理想,首先应注重树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2.为了修养自己的人格,他经常展开内心的斗争。
如女媭的责备,“众人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这是诗人好修为常与随波逐流的内心斗争,后终于选择了“依前圣而节中”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灵氛的吉占中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巫咸也劝告诗人去国怀乡,这些都曾引起他思想上的矛盾和斗争。对这些内心斗争,诗人最终还是好修为常战胜了消极思想,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知道“好修”如同给自己加给自己的鞿羁,又招来嫉妒与诽谤,但最终宁死不肯改变。
三、爱国深情,独立不迁。
《离骚》表白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国家危难关头,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独立不迁”具体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对养育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1.屈原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表现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
屈原希望“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中兴,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
事业。他阐述自己被谗害的原因,是朝中小人竞进贪婪、妒贤嫉能、不厌贪求、变节乏德,在这种情况下,他虽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凶险,但诗人发出要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决不同流合污!“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没有一点调和的余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既使粉身碎骨,也决不改变志向。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独立是立的正,立的直的。
好修为常的屈原不能容忍丑恶,在政治斗争中他是一个无情的揭发者和批判者。屈原对于朝中小人作了大胆的揭露,如:“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指出这些小人偷乐、贪婪、嫉妒、工巧、追曲、周容的本性,这与诗人洁身自好、疾恶如仇、矢志不渝是不可调和的。对于楚王,他指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可见楚王反复无常,忠奸不分,昏庸无能,这与诗人始终如一是不可调和的。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始终保持正直光明的品格,无论如何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同时从他对鮌的态度也可见一斑。女媭劝告屈原:“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女媭把鮌看作一个正直无私而惨遭杀害的典型,以比喻屈原,劝告屈原不要走他的道路,这里可以看出,屈原是把鲧引为同调。从《山海经》中得知:鮌违背天帝的命令,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拯救人类,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表示的同情和赞扬,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鮌一样悲惨,但是
他决不屈已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2.屈原的“独立不迁”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最终以死殉国。
当时屈原生活的年代,天下统一已成不挡之趋势,各国都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战国七雄中只有秦、楚二国实力最强,屈原正是洞察这一局势,提出他的美政理想,“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向往“前圣”治国,决心向“前王”学习,效力楚国,建立尧舜一样的功业,但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楚怀王昏庸无能,不能重用屈原,还有一批误国奸佞:上官大夫靳尚、子兰、郑袖,他们使屈原的理想屡遭打击,然而遭际的不平没有销蚀屈原爱国情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他固然知道直言进谏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但祖国的独立、富强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不因周围的嫉恨和诋毁而改变一丝一毫。
屈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有明于治乱的经天纬地之才,既然不容于楚国,他当然会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易逝,如借灵氛之口说出的:“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之不芳。”他也曾徘徊,能否离开祖国另谋出路,在那个时代,诸侯争霸急需治国人才,朝秦暮楚的士人不止一个,他满可以另谋用武之地,屈原最终是如何选择的呢,且看《离骚》最后部分,诗人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况下,经灵氛与巫咸的劝勉,诗人打算离开楚国,去寻找明主贤君,“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于是八龙御驾,旗帜飘扬,《九歌》高奏,《韵舞》翩翩,诗人真的要远走高飞了。但诗人在太空中看见了他的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祖国?祖国啊,即无法留,又不可去,诗人最后还是选择了“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只好以死殉国了。
诗人所虑所思,所作所为基于他的爱国情深、怀乡情切,履行了他“独立不迁”的做人准则。
千载之下,《离骚》仍能感动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凸现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屈原的时代早已过去,他的人格美具体内容虽然同我们现在提倡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但是诗人这种高尚的人格,千载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离骚 学案 篇三
《离 骚》(节选)学案
【作家作品】
一、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二 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离骚》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
1 典范。课文比较集中地表现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追求、讴歌理想,九死未悔,直抒胸臆;发挥想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离骚》是因“忧愁幽思”(司马迁语)而作。故以抒情为主,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境界,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文学常识】
(1)屈原:名 平 ,字 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楚辞”这一新诗体的创始者和代表着,其代表作 《离骚》 ,重要作品还有 《天问》 、 《九歌》 、 《九章》 。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 哥白尼 、英国 莎士比亚 、意大利 但丁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楚辞》: 西汉 时 刘向 编辑的以屈原作品为主的继《 诗经 》后的又一诗歌集。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 兮 ”字的新诗体,世称“ 骚 体”或“ 楚辞 体”。
(3)《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我国古代最 早 最 长 的 抒情 诗,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 浪漫 主义的传统。文学史上常以“风”、“ 骚 ”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 骚 ”来概括《楚辞》。
(4)相传我国的一个民族传统节日 端午节 就是为纪念屈原在农历 五月初五 投江而死而设立的,他的家乡还建有屈原祠和屈原墓。
(5)古代常识:
兄弟排行:伯(也孟)、仲、叔、季
每季三月排序:孟、仲、季
考:称已死的父亲。妣(bǐ):称已死的母亲。
【基础知识】
一、注音
1、帝高阳之苗裔( )兮 2、朕( )皇考曰伯庸 3、摄提贞于孟陬( )兮
4、惟庚( )寅( )吾以降( ) 5、皇览揆( )余初度兮
6、肇( )锡( )余以嘉名 7、又重( )之以修能
8、扈( )江离与辟芷( )兮 9、纫( )秋兰以为佩
10、汩( )余若将不及兮 11、朝搴( )阰( )之木兰兮
12、夕揽洲之宿莽( ) 13、不抚壮而弃秽( )兮
14、乘骐骥( )( )以驰骋兮 15、来吾道( )夫先路
16、杂申椒( )与菌( )桂兮 17、岂维纫夫蕙( )茝( )
18、彼尧舜之耿( )介兮 19、何桀( )纣( )之猖披( )兮
20、夫唯捷径以窘( )步 21、岂余身之惮( )殃( )兮
22、恐皇舆( )之败绩 23、及前王之踵( )武
24、荃( )不察余之中情兮 25、反信谗( )而齌( )怒
26、余固知謇謇( )之为患兮 27、伤灵修之数( )化
2 二、辨音
背包 曲折 度过 了解
违背 歌曲 思度 解数
押解
三、辨析
纯粹 诟骂 腼腆 悔恨
荟萃 污垢 缅怀 教诲
憔悴 邂逅 沉湎 侮蔑
【研读文本】
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 解词:
苗裔: 后代子孙 朕: 第一人称,我 考: 已故的父亲
贞: 正好
孟陬: 夏历正月 惟: 句首语气 降: 降生 揽: 观察
揆: 估量 初度: 初生时的气度 肇: 开始 锡: 通“赐”赐给
名: 名词作动词,取名 字: 名词作动词,取表字
2、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
(1)肇锡余以嘉名 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
译文: 开始将美好的名字赐予我
(2)惟庚寅吾以降 句式:( )
译文: 我在庚寅年降生。
二、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1、解词:
纷: 繁盛的样子 内美: 内在的美好品质 重: 加上 扈: 披
纫: 名词作动词,连接 以为: 把„„作为 汩: 水流很快的样子
搴: 摘取 阰: 土坡 揽: 采摘
2、 拓展:
(1)朝:①朝搴阰之木兰兮( 状语,在早晨 )
②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日,天 )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
④坐南朝北( 对着,向着 )
(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 善,美好 )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
③修守战之具( 整治 )
3、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
(1)恐年岁之不吾与 句式:( 宾语前置 )
译文: 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翻译: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 译文: 我既有这么多内在的美好品质啊,又有优秀的才能。
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解词:
忽: 迅速 淹: 久留 代序: 替代更换时序 唯: 想
零: 凋零 美人: 楚怀王 迟暮: 年老 抚壮: 把握壮年
弃秽: 抛弃污秽 度:法度
乘: 骑 道: 同“导”引导 先路:做前驱带路
2、拓展:
(1)度:①皇览揆余初度兮( 气度 )
②何不改乎此度也( 法度 )
(2)以:① 惟庚寅吾以降( 把,用 )
②肇锡余以嘉名( 用 )
③又重之以修能( 用 )
④纫秋兰以为佩( 用 )
⑤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 )
3、 翻译
(1)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 乘着骏马驰骋啊,来吧,我愿做向导在前面开路。
四、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1、解词:
固: 确实 众芳: 比喻群贤 耿介: 光明正大
既: 已经 遵道: 遵循正道
五、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1、解词:
猖披: 猖狂放肆 径: 小路 窘: 困迫
党人: 指当时结党营私的出国腐朽贵族集团 偷乐: 苟安享乐
惮殃: 害怕灾害 皇舆: 原指(国君乘坐的)高大车辆,这里指国家。
败绩: 原指作战大败,战车翻倒,这里指国家倾覆。
2、拓展:
之:① 帝高阳之苗裔兮( 的 )
② 又重之以修能( 助词,不译 )
③ 恐年岁之不吾与( 宾语前置的提前标志 )
④ 夕揽洲之宿莽( 的 )
⑤ 恐美人之迟暮(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翻译
(1)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译文: 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贪图享受啊,国家前途变得黑暗又狭窄。
4 六、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1、解词:
忽: 匆忙 踵武: 足迹 荃: 国君
察: 了解 中情: 内情
馋: 谗言 齌怒: 盛怒 固: 本来
謇謇: 正直敢言的样子 忍: 忍受痛苦
2、 拓展:
(1)固:①固众芳之所在( 确实 )
②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本来 )
③病劲城固( 巩固 )
(2)信:①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随便 )
②反信谗而齌怒( 相信 )
③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的确 )
④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
(3)及:①及前王之踵武( 赶上,追上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 )
3、翻译:
(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译文:我本来就知道忠言直谏会招来祸害啊,可我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停止(忠言直谏)。
七: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1、解词:
正: 通“证”,作证 灵修: 指楚王 既: 已经
成言: 约定的话 悔遁: 反悔变心
他: 别的 数: 屡次变化
2、拓展:
(1)故:①夫唯灵修之故也( 原因,缘故 )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
③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所以,因此 )
④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
(2)而: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
②不抚壮而弃秽( 并且,而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
③既遵道而得路(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
④忍而不能舍也( 却,但是,表转折, )
⑤后悔遁而有他(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
六、总结:
1、通假字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赐给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辟:通“僻”,偏僻
5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道:通“导”,引导
2、古今异义:
(1)昔三后之纯粹兮
..(古义: 美德,完美 。今义: 不搀杂别的成分 )
(2)夫唯捷径以窘步
..(古义: 邪出的小路 。今义: 近路 )
(3)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 依次替代 。今义: 代替序言的文章 )
(4)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 。今义: 认为 )
(5)路幽昧以险隘
.(古义: 比喻国家的前途 。今义: 道路 )
(6)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 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楚怀王 。今义: 容貌美丽的人 )
(7)恐年岁之不吾与
..(古义: 时间,时光 。今义: 年纪 )
3、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名和字: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和取表字)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品质 )
(3)纫秋兰以为佩( 佩:动词用作名词 )
(4)来吾道夫先路( 名词作动词,引路 )
(5)杂申椒与菌桂兮( 形容词用作动词,杂聚 )
(6)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当成难事 )
(7)不抚壮而弃秽兮( 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东西 )
(8)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朝和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和在傍晚 )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诗中比喻(或指代)什么。
(1)汩余若将不及兮
.(2)恐美人之迟暮
..(3)昔三后之纯粹兮
..(4)固众芳之所在
..(5)杂申椒与菌桂兮
..(6)路幽昧以险隘
...(7)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8)恐皇舆之败绩
..答案:(1)汩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2)美人: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
(3)纯粹:比喻品德纯正、完美 (4)众芳:比喻群贤。
(5)申椒:比喻贤良之臣 (6)路幽昧:比喻国家前途昏暗
(7)荃:比喻国君 (8)皇舆:指代国家
6 【课文初探】
1.“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由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而广之,言及国家的命运,这里用“美人”来指自己理想中的君王,恐君王年老迟暮,自己的志向未得施展,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政治理想?
明确:“抚壮弃秽”指的是趁着壮年将秽政抛弃,表现了作者要任用贤才的主张。后一句“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来吾道夫先路”表示自己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任用贤才,为国效力的政治理想。
3.“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纣桀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这四句诗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目的是什么?
明确:诗人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赞颂尧舜时代的清明政治,批判桀纣时的残暴统治。通过两相对比,目的是委婉地劝告当时的统治者要举贤任能、革新吏治。不要重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4.《离骚》中大量引用了典故,哪一处用典最好,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纣桀之厂被兮,路幽昧以险隘。”此处用典最好,从上古到夏周,以古喻今,以典论实,有力论证自己的观点,可谓古今兴亡,尽数道知。
【文段精析】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摄提贞于孟陬兮 摄提:星名,指寅年
B.又重之以修能 修能:美好的才能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德
D.日月忽其不淹兮 不淹:不被淹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 ②惟草木之零落兮
..③肇锡余以嘉名 ④又重之以修能
..A.两个“之”相同 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 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不同 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之”不同 两个“以”也不同
3.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此句表明屈原出身于楚贵族正室,身世非常人可比。
7 B.从“苗裔”来判断,屈原应是苗族人的后代。
C.由“联”“皇”可以推断,屈原的太祖父曾经是皇上。
D.此句表明屈原出身高贵,是楚王室后裔,所以他必须要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
4.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指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
5.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前两句诗人自述了家世、出生年月和名字的由来。表现了诗人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B.三、四节“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写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品行。
C.第五节写诗人深感时不我待,借以慨叹时光飞逝,引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D.最后两节用“美人”比喻诗人自己,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6.诗中哪些词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指出其比喻含义。
答:6.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在这里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②“恐美人之迟暮”中“美人”喻指楚怀王;③“乘骐骥以驰骋兮”中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④“固众芳之所在”中“众芳”喻群贤;⑤“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中“申椒”、“菌桂”、“蕙”、“茝”此四种植物均喻群贤;⑥“何桀、纣之昌被兮”中“昌被”比喻放肆妄行;⑦“恐皇舆之败绩”中“皇舆”喻国家;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⑴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
⑵.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
8
②千古长如白练飞:
⑶.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答案:(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这是“望”的第一眼印象)。(2)①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②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先判断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诗意说明其表达效果)(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解析:(1)考查考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古人讲究炼字,特别讲究炼动词,因为是“遥看”,着一“挂”字境界全出。(2)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艺术手法的能力,联系“飞流直下三千尺”,可知,修辞方法为“夸”张,联系“长如白练飞”可知为比喻,有喻词“如”为证。(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联系诗句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根据,自圆其说持之有故即可。
9
《离骚》预习学案 篇四
《离骚》预习学案
《离骚》预习学案
《离骚》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
《离骚》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 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
2 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
3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 正音
苗裔 孟陬 庚寅 揽揆 肇锡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 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 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 课文诵读。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 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离骚》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 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 学习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 (2)概括诗歌内容: 2.学习3-6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概括诗歌内容: 3.学习7-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 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 B.唯捷径以窘步 捷径:能快捷地达到目的的道路 C.肇锡余以嘉名 肇:始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 纫:连缀,贯串 2、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3、对句中红色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都不相同
五、知识拓展。写屈原的\'对联欣赏: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汨罗江屈原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册的随堂作业;2. 课文后的全部作业。
拓展阅读:《离骚》赏析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異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更多推荐
屈原,诗人,理想,政治,楚国,离骚,比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