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发(作者:)

东北虎冷知识 篇一

东北虎冷知识

1. 刚出生的东北虎眼睛是闭着的,大约10天之后才会睁开眼睛。在此期间,它只能追寻母老虎的气味行动。

2. 东北虎身上的条纹是独一无二的,任意两只绝不相同。老虎身上的条纹不仅长在毛上,也长在皮肤上。即便你剃掉老虎身上的毛,依然可以看到它身上的条纹。

3. 东北虎是独行的夜行性动物,白天它们会躺在丛林里睡大觉,夜幕降临之后才会出来捕食。它们的夜视能力是人类的六倍。

4. 东北虎的两条后腿比前腿要长,这使得它们拥有着极强的跳跃能力。它们只要轻松一跃,就能跳出10米远。

5. 东北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成年老虎的体重可达300公斤以上。虽然体型庞大,看上去很笨重,但是它行动起来却非常敏捷,全力冲刺时,时速可以达到65公里。

6. 与大多数猫科动物不同,东北虎喜欢水,经常会跑到水池或小溪里凉快一下。它们还是天生的游泳好手,对它们来说,一口气游上个几公里远是小菜一碟。

7. 尽管东北虎身为百兽之王,集力量、速度和耐力于一身,但它每次出击攻击猎物的时候,捕食成功的概率却只有可怜的十分之一。

8. 东北虎在中国部分地区发现的老虎化石,据信有200万年的历史。经过确认的东北虎亚种原本有八个,但现存于世的,仅有五个亚种,包括孟加拉虎、华南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和东北虎。另三个亚种,包括里海虎、巴厘虎和爪哇虎,已在近100年内先后灭绝。

9. 东北虎是极其珍稀的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就有一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目的就是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东北虎豹野生种群,实现其在中国境内稳定繁衍生息。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 篇二

长沙市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九)

生 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科研人员发现,运动能促进骨骼肌细胞合成FNDC5蛋白,该蛋白经蛋白酶切割,产生的有活性的片段被称为鸢尾素。鸢尾素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使细胞中线粒体增多,能量代谢加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更多的线粒体有利于细胞中脂肪等有机物的消耗

B.给实验动物注射鸢尾素可能会导致肥胖

C.白色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该过程体现了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寨卡病毒(ZIKV)有包膜和蛋白衣壳,为RNA病毒,“超级病菌”MRSA的全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生物膜系统 B.它们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它们能够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分裂生殖 D.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有核糖核酸

3.生物学实验中常以颜色变化来表示实验现象。下列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马铃薯匀浆中加入5滴碘液,混匀后的溶液变成蓝色

B.将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色,肉眼直接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C.在梨汁上清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摇匀可出现砖红色沉淀

D.用洋葱内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观察到质壁分离且紫色液泡颜色变深

4.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有一泛素种识别并降解错误折叠或不稳定蛋白质的机制,即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其中泛素为一种小分子球蛋白,蛋白酶体则是一种具有多种蛋白酶活性的大分子复合体,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途径中泛素识别并标记靶蛋白,蛋白酶体降解靶蛋白

B.酶1、酶2、酶3参与泛素分子活化和转移过程

C.该过程需要依赖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密切配合

D.泛素以及靶蛋白降解的产物可被细胞重复利用

5.右图表示某生物精原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m、n及其上部分基因A、B、C、D、E,以

1 及该对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联会后的特殊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m、n与碱性染料的亲和力不同造成它们的颜色不同

B.该精原细胞的形成及其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图示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一半含正常染色体

D.图示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2个含基因E,2个同时含基因A、B和C

6.线粒体疾病的发生机制往往是由于各种原因线粒体DNA发生基因突变,线粒体内酶功能缺陷,ATP合成障碍,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氧化应激,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加,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某线粒体疾病患者家族系谱如图所示(当个体携带含突变基因的线粒体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会表现出典型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若Ⅱ−4与男性患者结婚,所生女儿不能把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C.若Ⅲ−6与正常男性生一个女儿,该女儿是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4

D.若Ⅱ−3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且生下一个孩子,无法推断所生孩子的患病概率

7.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在转录过程中会先形成前体RNA(hnRNA),hnRNA经过加工才能形成作为翻译模板的成熟RNA(mRNA),成熟RNA才能从核孔出来与核糖体结合。右图甲、乙是人的胰岛素基因(图中的实线表示基因)分别与其hnRNA和mRNA杂交的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nRNA和mRNA不能形成杂交带

B.图中杂交带的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人的胰岛素基因含有不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序列

D.可从胰岛B细胞的细胞质中获取mRNA、hnRNA

8.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分泌花蜜,主要由采蜜蛾类为其传粉。多年后发现,在某地其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距中花蜜大量减少,而二乙酸甘油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有所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距中二乙酸甘油酯的合成

B.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动物变换有关

2 C.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是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

D.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

9.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以优异的成绩夺得该项目冠军。下列对比赛中运动员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均有分级调节

B.比赛过程短暂迅速,只有神经调节发挥作用

C.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

D.运动员受场馆的寒冷环境刺激在下丘脑产生冷觉

10.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为Na+提供通道

B.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上升,食欲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C.戒烟后,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

D.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细胞

11.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图1)。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其部分分子调控机制如图2。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顶端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B.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拮抗作用

C.水杨酸可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

D.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12.功能性灭绝是指某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是物种灭绝的前兆。功能性灭绝物种被成功挽回的例子极少,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和众多志愿者却创造了这一奇迹——我国朱鹮数量由1981年的7只增加到2021年的7000余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导致功能性灭绝的因素可能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捕杀、环境污染等

B.功能性灭绝物种已不能有效的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如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3 C.由于种群数量过少,功能性灭绝种群内个体间信息传递效率低

D.早期保护朱鹮主要通过易地保护实现,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可能有1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得0分)

13.糖酵解时产生大量还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条件下,电子由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O2氧化。下图为细胞呼吸过程中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由线粒体基质进入线粒体膜间腔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有氧呼吸过程中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H2O和ATP

C.线粒体内膜两侧H+梯度的形成与电子传递过程无关

D.NADH中的能量通过膜两侧H+的浓度差转移到ATP中

14.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病,绝大多数患者病因是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导致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已知人群中染色体上PAH基因两侧限制性核酸内切Msp I酶切位点的分布存在两种形式(图1)。图2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部分成员I1、I2、Ⅱ1和Ⅱ2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Msp I酶切后进行电泳分离,并利用荧光标记的PAH基因片段与酶切片段杂交,得到DNA条带分布情况如图3,在电泳过程中,分子量较小的条带会因电泳速度过快导致难以观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2中Ⅱ1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4/9

B.I2个体19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正常PAH基因

C.Ⅱ3个体一定为PAH基因纯合体,可能有1个探针杂交条带

D.若Ⅱ4电泳只有19kb的DNA条带,则为PAH基因杂合体的概率为1/2

15.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醛固酮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再穿过核膜调节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

4 诱导蛋白,增加K+的排出和Na+、水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部分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

B.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

C.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

16.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夜行性植食动物,以树叶、果实为食。它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到树下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粪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粪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藻与三趾树懒存在捕食与互利共生关系

B.三趾树懒同化的能量通过粪便流向了树懒蛾幼虫

C.树懒蛾幼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一般情况下,三趾树懒种群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7~2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须作答,第21~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小题,共45分)

17.(12分)为提高水果品质,研究者通过嫁接来改造砂糖橘。嫁接时,以砂糖橘的枝、芽为接穗,以其他植物茎段为砧木,基本操作如下图所示。现用宜昌橙、枳壳、砂糖橘、香橙和粗柠檬等植物分别做砧木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砧木对砂糖橘的光合作用指标和含糖量的影响,进而筛选出砂糖橘栽培的最适砧木,数据如表所示。请回答:

注:各组之间细胞呼吸强度基本相同。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设置以砂糖橘为砧木的这一组目的是进行_______。

5 (2)假设各砧木上砂糖橘的呼吸作用强度相同,根据表格数据,砂糖橘生长的最适砧木是_______,请叙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以香橙为砧木相比,以宜昌橙为砧木的砂糖橘的气孔导度较小,但胞间CO2浓度较大,请叙述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认为,砂糖橘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在以枳壳、宜昌橙为砧木时达到最多、最少,但砂糖橘中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请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砧木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观点。请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

18.(12分)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雄性不育作物的培育促进了杂交育种的进程。油菜育性相关基因M/m在9号染色体上,R/r在7号染色体上。

在R基因存在时,m基因纯合可导致植株雄性不育。控制圆叶与花叶的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在圆叶油菜(野生型)中发现一株纯合花叶雄性不育株。将这株纯合花叶雄性不育株油菜与优良纯合圆叶品系甲杂交,F1均为雄性可育半花叶(介于圆叶和花叶之间)三杂合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控制圆叶的基因与控制花叶的基因间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填“完全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让F1自交,子代中雄性不育株所占比例约为_______。科研人员没有让F1自交,而是让F1与品系甲杂交,筛选出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再与品系甲杂交,连续多代筛选出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与品系甲杂交筛选。科研人员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植物减数分裂的研究,发现PAIR1、REC8和OSD1基因在减数分裂中具有关键性作用。PAIR1基因被破坏后,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配对,REC8基因突变后,姐妹染色

单体提前分裂,OSD1基因突变后,细胞不能进行第二次分裂。MTL基因与雄配子染色体维持有关,MTL基因突变后,雄配子染色体消失。PAIR1基因的产物在_______时期发生作用;PAIR1、REC8、OSD1和MTL都发生了突变的植株自交,后代性状表现与母本表现型_______(填“完全相同”“有所不同”或“完全不同”)。

19.(9分)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胞,如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细胞,A、B、C、D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免疫过程中包括_______(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细胞表示_______,物质A、B、C表示_______。

(2)结核杆菌制剂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致病,从免疫学应用角度来看,结核杆菌制剂相当于_______。试分析注射结核杆菌制剂后,免疫系统能清除膀胱癌细胞可能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记忆细胞,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_______能迅速_______,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相比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

6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_______的优点。

20.(12分)红树植物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淹水环境和盐度。随着底泥的淤升,某地湿地红树林生境陆化严重,红树植物长势变差。

(1)某地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树高约7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该湿地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____。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_______结构,有利于______________。

(2)通过周期性补水,模拟秋茄林的淹水生态环境,在研究区域的秋茄林内设置3个补组样方和3个对照组样方,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处理相应时间后,采用_______取样,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如下表所示:

2

对照组平均值

补水组平均值

含水率/%

40.20±4.10

42.46±3.20

盐度/%。

1.89±0.37

2.12±0.45

补水对秋茄林具有修复作用,推测该区红树植物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研究秋茄林补水修复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所给出的21、22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1.【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2022年3.15晚会上报导的插旗企业的“土坑酸菜”让人们对于酸菜的来源与质量忧心忡忡。为提升酸菜的口感与风味科学家进行了有关实验,下图为酸菜中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

(1)据图分析酸菜中产生酸味的物质最主要是_______,产生这类物质的菌种需要在_______的环境下培养。

(2)为获得最好的酸菜发酵效果,科学家欲从上图三种菌中筛选出最佳菌种。在纯化菌种过程中可使用多种接种方法,其核心目的都是______________。从酸度角度选择,_______的发酵产酸效果最佳。

(3)酸菜发酵时间短于10天的,尽量避免食用,因为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摄入后可能在体内转变为致癌物_______。因此需要控制______________(答出3点),来降低亚硝酸盐的

7 含量。为检测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用_______法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

22.【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我国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新型干细胞——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单倍体囊胚1最可能是由小鼠的_______发育而来,所采用的技术应为_______,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液除含有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_______以及血清等物质。

(2)图中的单倍体ES应取自囊胚的_______细胞,ES在形态上表现为_______。

(3)由于物种间存在_______,因此自然情况下哺乳动物远亲物种间的配子往往无法完成______________作用,或者即便能完成也不能发育。但是人们为了生物学研究的便利,创造出了各类远亲物种间的杂合细胞,如小鼠—大鼠、人—鼠等杂交细胞,由于这些细胞都是由体细胞融合产生,因此杂交细胞中通常含有_______个染色体组。

8

关于眼镜蛇的知识 篇三

关于眼镜蛇的知识

眼镜蛇是一种毒蛇,属于蛇亚目。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眼镜蛇最为人所知的特征就是具有一个明显的眼镜形斑纹,这也是它们得名的原因。

眼镜蛇的外观特征

眼镜蛇一般体型较大,身长可达2米左右。它们头部较宽,呈三角形状,并且具有明显的颈部扩张。另外,它们还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和一张可以张开到180度的大嘴巴。

除了明显的眼镜形斑纹之外,不同种类的眼镜蛇还具有不同的颜色和斑点。例如,印度眼镜蛇通常呈深棕色或黑色,并且具有白色或黄色斑点。

眼镜蛇毒性

所有种类的眼镜蛇都是毒蛇。它们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和肌肉麻痹毒性。如果被咬中,则会出现剧痛、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眼镜蛇的毒液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然而,不同种类的眼镜蛇所含毒液的成分和毒性也有所不同。例如,印度眼镜蛇的毒液主要是神经毒素,而东方眼镜蛇的毒液则主要是肌肉麻痹毒素。因此,在治疗被咬伤者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眼镜蛇生活习性

眼镜蛇通常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间活动并在白天休息。它们善于爬树,并且可以迅速地通过草丛和水中游动。

眼镜蛇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为食。它们使用强大的喉部肌肉将猎物咽下,并且可以在一次进食中摄入比自己体重更大的食物。

另外,雄性眼镜蛇之间也会进行激烈的争斗。它们会用头部互相碰撞,并且发出嘶嘶声来吓阻对手。

保护眼镜蛇

眼镜蛇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为了保护眼镜蛇和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2.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

3.加强对非法捕捉、贩卖和消费野生动物的打击力度。

4.开展科学研究,深入了解眼镜蛇及其所处环境,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眼镜蛇是一种神秘而危险的动物。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在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昆虫记里对蟋蟀的描写 篇四

昆虫记里对蟋蟀的描写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所著的一部小说,小说以自然观察为基础,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其中,对蟋蟀的描写是其中之一,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蟋蟀在《昆虫记》中的形象描写吧。

《昆虫记》中对蟋蟀的描写,首先从外貌特征入手。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蟋蟀那短翅长腿的模样,蟋蟀的身体呈扁平状,大约有两公分长,颜色多变,有的是暗褐色,有的是亮黄色,还有的是绿色。蟋蟀的前翅比后翅长,覆盖着一对美丽的羽毛状触须以及一对细长的触角,这些触须和触角使蟋蟀能够感知到周围的环境变化。

蟋蟀是一种善于跳跃的昆虫,它们有着强壮的后腿,能够迅速地跳跃起来。在草地或树丛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蟋蟀在跳跃时发出的“吱吱”声,这是由于它们的后腿搓动前翅产生的。这种声音很独特,有一种婉转的美感。

蟋蟀是夜行性昆虫,喜欢在夜晚活动。它们喜欢躲藏在草丛或者树叶的缝隙中,白天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在夜晚,蟋蟀会离开躲藏的地方,开始觅食和交配。蟋蟀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叶子和茎干,它们用强壮的口器咬碎植物组织,将其吞食。而交配是蟋蟀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雄蟋蟀会发出特殊的叫声,吸引雌蟋蟀前来交配。

蟋蟀的生活习性很有趣。它们是社会性昆虫,喜欢群居在一起。在蟋蟀的世界里,会有一只雄蟋蟀领导着一群雌蟋蟀,它们相互之间通过触须和触角来进行沟通。雄蟋蟀会保护整个群体,它们会分配任务,有的负责觅食,有的负责保护巢穴。蟋蟀的巢穴也是一个精心构筑的小世界,它们会用蜘蛛网和树枝搭建起一个坚固的巢穴,保护群体的安全。

蟋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昆虫,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让人印象深刻。在《昆虫记》中,对蟋蟀的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蟋蟀的世界中。通过这本小说,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小小的昆虫,它们为大自然增添了生机和美丽。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昆虫的奇妙世界吧!

更多推荐

细胞,基因,蟋蟀,下列,产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