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发(作者:)

One never lose anything by politeness.(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

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

办发[1997]17号)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南通市事业

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编发[1998]74号)

的精神,为加强事业编制的管理,科学合理地配置事业单位人员

编制结构,促进事业单位提高社会效益,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

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是指事业单位各

类人员编制的构成与比例。

第三条事业单位确定人员编制结构应遵循精干、效能、优

化的原则,根据其职责、任务、业务与经营范围,合理地确定人

员编制结构与比例。

第四条经、县政府或县机构编制部门批准建立的事业单位,

均应确定人员编制结构与比例。

第五条县机构编制部门是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主管部门,

负责对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的核定、调整、监督与检查。

第二章结构内容

第六条人员编制结构主要分为对事业单位总编制进行管理

的职类结构,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进行管理的专业结构

和能级结构。其构成比例,上级有标准的,从其标准;上级没有

标准的,依照下列各款执行。

第七条职类结构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工勤人员构成。

(一)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事业单位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

直接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不含已取得专业职称但主要从事非专

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一般占总编制的70%—

80%。其中科技类、中介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一般占

总编制的80%以上,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一

般占30%—50%。

(二)行政管理人员是指事业单位中从事党务、行政群团工

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工勤人员是指事业单位中从事后勤服务

(如驾驶、打字、修理等)和生产经营的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工

勤人员的比例一般占总编制的20%—30%,其中科技类、中介类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一般占总编制的20%以

内,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与工勤人员比例一般占

50%—70%。行政管理人员中领导人员的职数按海编[1998]30号

文件确定。

第八条专业结构是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不同专业系

列的人员构成。其直接从事主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占本单位

专业技术人员的80%。

第九条能级结构是指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按岗位

需要配备的高、中、初级人员的构成。具体比例,根据各类事业

单位的不同特点,合理确定。

第三章结构管理

第十条新建事业单位,由申报部门(单位)拟定人员编制结

构方案报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随同机构编

制一起审批。

第十一条现有事业单位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核定(调整)人

员编制结构,由事业单位填报《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申报表》,

经主管部门(单位)审核后报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批,无主管部

门(单位)的事业单位,直接报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对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报告

事宜,及时予以受理与核定,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三条人员编制结构经确定后,即作为单位人员设岗、

职称评聘、人员聘用、调整工资的依据。人员编制结构一经确定

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作变动,如确需调整结构

的,应报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事业单位配备人员应在

核定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内进行。

第十四条如因违反本办法造成人员编制结构配备不合理,

经费紧张,工作运转困难,应由有关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因违反本办法造成人员编制结构比例不当而提出增编或调整结

构时,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上级如有新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海安县机构编制委员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结合本省

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

举办并纳入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机构编制管理

机关)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管理以及对机构编

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三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应当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

开、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

管理的体制。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管理工作。省辖市、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分别负责本行政

区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事业单位机构

编制管理日常工作,并接受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指导和监

督。

第五条 依照国家和省规定的程序设置的事业单位和核定

的事业编制,是岗位设置、聘用(录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

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工资

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禁止擅自设立事业单位和增加事业

编制。对擅自设立事业单位、增加事业编制和编制外增加人员的,

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六条 上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及

其工作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事业单位,不得对下级的事业单

位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

第七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由专项的机构编制规章、

规范性文件规定。其他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就机构编制作出具

体规定。机构编制具体事项,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

制管理机关专项办理。

第八条 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管理包括下列事项:(一)事业单

位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二)事业单位的名称、规格、内

设机构和主管部门的确定或者变更;(三)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确

定或者调整;(四)需要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明确的

主管部门和职责任务;(二)有规范的机构名称、固定的工作场所

和必要的设施;(三)有明确的经费________;(四)法律、法规规定

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申

请。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法律和法规依据、必要性、可

行性;(二)主管部门、机构名称、规格、职责、内设机构;(三)

编制数额、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经费________。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名称应当与其承担的职责任务相一致,

并与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名称相区别。事业单位一般称

院、校、所、台、站、社、团、馆、中心等。

事业单位名称冠“中国”、“中华”、“全国”、“国家”

和“国际”等字样的,应当报国务院审批;省辖市以下事业单位名

称冠“河南省”、“河南”、“全省”等字样且不冠所在省辖市、

县(市、区)名称的,应当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变更:

(一)名称、职责、规格、主管部门、内设机构、经费供给

形式发生变化的;

(二)合并或者分设的。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予以撤销的;

(二)主管部门决定撤销的;

(三)职责任务消失的;

(四)性质改变的;

(五)因其他事由需要撤销的。

第十四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新设立的下列单位,

不得批准为事业单位:(一)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二)社会中介

服务机构;(三)新建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经营性单位;(四)各类

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机构;(五)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

他单位。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包括下列事项:(一)编制数

额;(二)人员编制结构比例;(三)经费供给形式;(四)领导职位设

置及职数的确定或者变更。

人员编制依据编制标准核定;无编制标准的,根据职责任

务、发展规模等,参照同类事业单位的同等情况核定。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分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

差额补贴和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在事业单位设立时

根据其性质、类型和职责任务确定。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后,因职责任务变化需要

调整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

交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应当包括调整编制的理由和依据、编制数

额及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不得与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或

者其他组织人员编制混合使用,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不得占用事

业单位人员编制。

第十九条 核定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限额规

定:(一)编制数额在10名以下的,核定1至2职;(二)编制数额在

11名至50名的,核定2至3职;(三)编制数额在51名至200名

的,核定3至4职;(四)编制数额在201名至1000名的,核定4至

5职;(五)编制数额在1001名至3000名的\',核定5至6职;(六)

编制数额在3000名以上的,不超过7职。

第二十条 核定事业单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

限额规定:(一)编制数额在5名以下的,核定1职;(二)编制数额

在6名至10名的,核定2职;(三)编制数额在11名以上的,核定

3职。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当重新核定事

业编制;经批准撤销的事业单位,原核定的事业编制应当核销。

第二十二条 全省事业编制总额,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

出方案,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省辖市、县(市、区)机构编

制管理机关在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达的编制总额内,按照审

批和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的事业编制进行审批管理。乡镇事业

编制总额的调整,经县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省辖市机构编制管

理机关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三条 设立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核定事

业编制,由其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

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在编制总额内的合并、分设、变更名称及

调整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四条 省和省辖市按照正厅级、副厅级管理的事业单

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按照规定程

序报批。

省辖市、县(市、区)按照正处级、副处级管理的事业单位

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报省机构编

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县(市、区)按照正科级、副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

变更、撤销,由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报省辖市机构编

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

限,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者会同

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

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擅

自变更事业单位职责的;(二)擅自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事业

单位的;(三)擅自变更事业单位名称、规格及其内设机构的;(四)

擅自增加事业编制和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五)擅自占用事业编

制的;(六)擅自调整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的;(七)擅自

在事业编制外聘用人员的;(八)超出编制限额调配财政供养人

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

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九)擅自超职数、

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十)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事业单位的机构

设置和编制管理的;(十一)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

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

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更多推荐

事业单位,管理,机构编制,编制,结构,人员编制,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