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发(作者:)

坦克的历史资料

特里顿发明坦克

“马克”Ⅰ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

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

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

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

的斯温顿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

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

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

的研制工作。

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

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

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

“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

米高的障碍物。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

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

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

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

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

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一

说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还

有一说,是为了保密。总之,“坦克”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版本。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

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在1918年,法国也研制出了雷诺FT—17坦克,

亦在一战中立下战功。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

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

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

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突破敌人的防线,摧毁敌碉堡和野战工事,粉碎敌

步兵的抵抗,击毁敌方的火炮、车辆、物资弹药和桥梁,消灭一切有生力量,掩护己方的

步兵,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

坦克世代划分

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

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跟战斗机一

样,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次大战出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

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

克;60年代—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

第三代坦克开始。

早期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

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

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

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

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为低下,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

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

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

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

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其中以德国、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

战术的创始人。

中期

中国99式主战坦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

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

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


更多推荐

坦克,作战,履带,机枪,武器,用于,突破,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