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陕西的民俗作文400字

陕西省会古都西安。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

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

要枢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陕西的民俗作文400字,供大

家参考!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

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

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

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

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

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 先用一种薄木

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

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

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 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

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

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

会又硬又平了。现 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

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

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

要把刻 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

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

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

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 她身穿锦织云

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

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

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

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

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

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

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

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

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

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

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

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

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

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

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

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

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

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

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

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

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

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

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

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

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

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

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陕西皮影是我国的特色工艺品,今年爸爸出差时给我带

回来一个皮影。

它大约高25厘米,里面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关羽,他浓

眉大眼,一手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另一只手捋长髯,身上

的铠甲金光闪闪,威风凛凛的,真是栩栩如生!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

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曩徘徊知逼真。

环佩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

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娴熟,以后的

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关于皮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汉文帝时代,太

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个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

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

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地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

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

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

发现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我爱陕西的皮影,我更爱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更多推荐

陕西,皮影,皮子,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