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
宁德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为深化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根据国家人事部《事
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
意见》(国人部发[2006]70号、87号)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
于印发<福建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闽委办
[2008]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与对象
(一)由我市各级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
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
事业单位,列入本实施意见的管理范围。
(二)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或
由事业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列入本实施意见的管理范围。
(三)事业单位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
工勤技能人员,以及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
的工作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
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编制总额和人员结构特
点等因素综合确定我市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具体控制标准如下:
(一)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
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二)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
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0%以上。
(三)主要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事业单位,
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0%以上。
(四)事业单位除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
结构比例。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
应控制在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标准范围内。
(五)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
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三、岗位等级设置
1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我市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分为8个等级,即三至十级职员岗位,依次
分别对应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
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
2、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根据现行的单位规格,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
规定和权限确定。
3、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总量,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
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市及县(市、区)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及中层领导岗位数量(包括正、副职)
按照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执行,中层以下(不含中层)各等
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确定。
市及县(市、区)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岗位数量(包括正、副职)按
照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执行,中层及其以下各等级管理岗位
的职员数量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研究确定,事
业单位按规定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中层领导岗位数的,按照核定数执行。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
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岗位一至四级,副高
级岗位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
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
定执行,待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出台后,按新办法实施。
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
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
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
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市总体控制目标为1:
3︰6。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全市总体控制目
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
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
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市级、县(市、区)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
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具体控制目
标见《宁德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附件1)。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中正、副高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参照
2
更多推荐
岗位,事业单位,管理,专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