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计的英文译语怎么说-clone
2023年4月3日发(作者:西北政法大学怎么样)
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原则对英汉翻译以及教学的启示-汉
语言文学
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原则对英汉翻译以及教学的启示
范莉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者认知能力的重视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同时也给翻译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指导。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句法
象似性原则的有效性及其在汉英语序上的不同体现,论证象似性原则在英汉翻译
实践和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句法象似性语序英汉翻译
一、研究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流派和研究思潮,其代表性
人物有re(1989)、(1987)、ker(1987)、
(1989)。认知语言学开创性地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作为核心元素引入到语
言研究中,提出语言知识是一般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行为和其
它涉及推理、记忆、关注和学习的一般认知能力没有区别。认知语言学最具有代
表性的研究是意义的研究,所关注的课题主要涵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知的共
性、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如原型、隐喻)、语言结构的功能原则(如象
似性)、语言应用的体验和语用背景等。
(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特征是对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视,这在以其为理论框架的翻老人与海主要内容 译
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体验和认知是翻译
的前提,重视原作者、原作品、译者、译作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语篇是
翻译的单位,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
性,主张译者从语篇的层次去理解原文的意义;针对其他学派的翻译理论与策略,
提出补偿性原则;针对翻译中各要素的处理,提倡和谐性原则。王寅(2005)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概括简练而全面,即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
性、语篇性、和谐性和翻译的两个世界(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
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衔接,是翻译领域在实现理论性、解释性、可评
性等方面的突破。国内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研究(蔡
龙文,2010;董顺琪,2005;侯敏、张妙霞,2011;李弘、王寅,200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视频 王
寅,2005;吴义诚,2000;肖建军、王志军,2000;张蓊荟,2006)、隐喻理
论与翻译研究(陈道明,2002;陈振东、杨会军,2007;冯立新,2005;石英,
2005;谭业升、葛锦荣,2005;肖坤学,2005;于艳红,2005)、关联理论与
翻译研究(李寅、罗选民,2004;廖冬芳,2007;孙桂英,2006;谢新云、戈
玲玲,2008)、事件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刘宇红,2003)、图示理论与翻译研
究(彭建武,2000;彭开明等,2006;肖辉等,2005)。
二、句法象似性原则与英汉翻译中的语序问题
(一)象似性的概念
现代语言学关于象似性的研究可见Chafe(1970)、Haiman(1983,1985)、
Croft(1990)、Givn(1979,1989,1995)、Simone(1994)、Landsberg
(1995)等。“象似性”与语言的“任意性”(arbitrary)相对,是指符号的
形式与符号所指的实体特点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沈家煊,2002:175)。这
种对应关系可体现在语音、形态、句法等各个层面。句法象似性就是指这种非任
意性的、有理据的、基于规则的对应关系体现在人的概念系统与句法结构之间。
(二)句法象似性原则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句法象似性是人的认知结构在语法使用中的具体体现,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
入点来观察人的认知结构在语言使用、理解和翻译等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在已有
文献所讨论过的多种象似性原则中,“时间顺序原则”“因果顺序原则”和“背
景先于前景的顺序原则”具有典型性,应用较广泛,因此下文的讨论将以它们为
重点展开。
1.时间顺序原则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Greenberg(1966:103)观察到,语言成分之间的排列顺序与身体体验和感
知的顺序相同。当说话人叙述复杂事件时,语序和感知的相关性体现在叙述不同
事件的先后时间顺序上。Givn(2001:35)也提到了这种事件发生顺序与报
道顺序之间存在的平行性。戴浩一(1985:50)将时间顺序原则(theprinciple
oftemporalsequence)定义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顺序取决于它们所表示的
概念域中状态的时间顺序。这种句法象似性的经典例子是凯撒的名句:
(1)Veni,vidi,vici.(我到,我见,我征服。)
时间顺序原则的应用很广泛,但并不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Haiman,1980)
就英汉语言而言,时间顺序原则在英语的使用远不及汉语。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并且在相关事件发生先后次序明晰的情况下,通常也无需使用时间连接词,因此
语序在汉语表达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上有重要作用。这种差异在下例中一目了
然:
(2)a.他从S.F.开汽车经过Chicago到N.Y.。
hChicago.(Thai1993:160)
汉语的表述顺序是由开车旅程的起点开始,然后是途经点,最后是终点,完全
符合子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但英文网络流行语 的表述顺序却可从终点开叙,如例(2)
b。例(3)表明,时间顺序原则在英汉中都是有效的,但在汉语中的作用更为
显著;此外,该原则在将并列成分译成汉语时对语序的安排具有指导作用:
(3)原文:Sothebabywascarriedinasmalldealbox,underanancient
woman’sshawl,tothechurchyardthatnight,andburiedbylantern-light,
atthecostofashillingandapintofbeertothesexton,inthatshabby
cornerofGod’sallotmentwhereheletsthenettlesgrow,andwhereall
unbaptisedinfants,notoriousdrunkards,suicides,andothersofthe
conjecturallydamnedarelaid.(T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于是那天夜间,把那个小小的婴儿,装在一个小小的松木匣子里,盖上
一块女人用过的旧围巾,送到教堂的坟地,花了一个先令和一品特的啤酒,雇了
教堂的司事,点着灯笼,在上帝分配的那小小一块长着荨麻的荒芜地边上,把他
和那些著名的酒鬼、自尽的懦夫、没受洗礼的婴儿以及其他所谓不能上天堂的人,
埋在一块儿。(张谷若译)
在英文的原文中,“underanancientwoman’sshawl”是介词短语,表
示状态,跟随在“thebabywascarriedinasmalldealbox”之后。在汉语译
文中,译者将这个介词短语转换为动词短语,译为“盖上一块女人用过的旧围
巾”,接着将一系列的动作按发生的先后排列,即“装在……,盖上……,送
到……”。
例(4)同样体现了译者在英汉翻译时对语序独具匠心的安排。译者将英文原
文中划线部分独立成句,而后根据子事件的发生顺序译为“雪止了,风又刮大
了”。
(4)原文:Theblackwraithofadeciduouscreeperflappedfromthe
porch,andthethinwoodenwalls,undertheirworncoatofpaint,seemed
toshiverinthewindthathadrisenwiththeceasingofthesnow.(Edith
Wharton,EthanFrome)
译文:雪停了,风又刮大了;落尽了叶子的藤萝拍着门廊,剥尽了油漆的薄板
墙好像在风中瑟缩。(吕叔湘译)
2.因果顺序原则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Simone(1994:165~166)指出,当存在两个并列分句A和B时,如果A
置于B前,那么A是B的原因,如例(5)。这种因果排序可以被颠倒,但颠倒
过的句子在阅读时的语调要改变,如例(6)。
(5)Hehadanaccidentandremainedwounded.
(6)Heremainedwounded;hehadanaccident.
由此Simone提出“默认的因果准则”(Maximofcausationbydefault):
如果没有特别标志(如语调或其它),那么并列分句表达的是“因为A先于B,
所以A引起B”的意思。
将例(5)、(6)译作例(7)、(8)时,可看到同样情况下,在汉语中,如果
叙述时不按时间先后、因果排列,所得到的句子可接受度差,如例(8)。
(7)他出了事故,伤势仍未恢复。
(8)?他伤势仍未恢复,出了事故。
另外,当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由连词(如“because(因为)”)连接时,
在英汉中原因状语从句可置于表结果的主句前后,如:
(9)Wedidn’tenjoythedaybecausetheweatherwassoawful.
(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
(10)Becauseyouacute;veworkedsowell,Iacute;mgivingeveryonea
100%bonus.(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
(11)我们今天不开心,因为天气很糟。
(12)因为你们工作成果不错,我以1倍的金额作为给每个人的奖励。
相对英文来说,汉语更加推崇“先原因,后结果”的语序,这点在例(13)
中更清楚。例(13)中的第一部分存在两个子事件,“whippedhim”和
“drinkingsomecream”。逻辑上,后者是前者发生的原因。汉语译者灵活地
将后者独立译成一个并列的谓语部分之一,并且将后一事件放到前一时间之前,
即原因先于结果。
(13)原文:Hismotherhadwhippedhimfordrinkingsomecream
whichhehadnevertastedandknewnothingabout,itwasplainthatshe
wastiredofhimandwishedhimtogo;ifshefeltthatway,浪淘沙欧阳修翻译及赏析 therewas
nothingforhimtodobuttosuccumb.
译文:他的妈妈怪他吃了奶油,还揍了他一顿,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对奶油的
事儿也一无所知;她分明是讨厌他,希望他走得远远的。既然她有那个念头,他
也没有办法,只有认了。(严维明译。摘自朱明炬等编《英汉名篇名译》,第12
页)
因果原则在英汉中的表现差异,以及对汉语翻译的指导性可见例(14)、(15):
(14)原文:Singingbirdsandflowersperchancehavebeguntoappear
here,forflowersaswellasweedsfollowinthefootstepsofman.(Henry
DavidThoreau,AWinterWalk)
译文:花花草草普通总是逐人迹而生,这里既有人烟,我想鸟应该唱歌,花也
已经开放了。(夏济安译)
(15)原文:Hamletisbraveandcarelessofdeath,buthevacillates
fromsensibility,andprocrastinatesfromthought,andlosesthepowerof
actionintheenergyofresolve.(JohnRuskin,Hamlet)
译文: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可是他由于过分敏感而动摇,
由于思虑太多而拖延,由于致力于下决心而失掉了行动的力量。(摘自朱明炬等
编《英汉名篇名译》,第69页)
3.“背景先于前景”的顺序原则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Thai(2002:336)指出汉语存在“背景先于前景”(the
background-before-foreground)的语序规则,即背景先于前景,整体先于
部分;与此不同,英语接受“前景先于背景”规则,“部分先于整体”规则,例
如:
(16)原文:TheVillageofMarlottlayamidthenorth-eastern
undulationsofthebeautifulValeofBlackmoreorBlackmooraforesaid,
anengirdledandsecludedregion,forthemostpartuntroddenasyetby
touristsorlandscape-painter,thoughwithinafourhours’journeyfrom
London.(T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前面说过的那个美丽的布蕾谷或布莱谷,是一处群山环抱、幽深僻静的
地方,虽然离伦敦不过四个钟头的路程,但是它的大部分,都还不曾有过游历家
和风景画家的足迹。马勒村就在它东北部那片起伏地带的中间。(张谷若译)
例(16)中,“thebeautifulValeofBlackmoreorBlackmoor”是背景;
“theVillageofMarlott”是前景。在英文的表述中,前景可置于背景前。但
在汉语的翻译中,译者巧妙地将两者的描述顺序颠倒了,先对背景进行描写,作
为铺垫,然后再对前景着笔。
汉英中前景和背景的语序差异,以及“背景先于前景”的顺序原则对汉语译文
的启示还可见例(17)。其中,“青山环绕的山谷”是背景,“轻渺的铜管乐声”
是前景。
(17)原文:Notasoulpassedthatwayforalongwhile,andthefaint
notesofthebandweretheonlyhumansoundsaudiblewithintherimof
bluehills.(Thoma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那条路上,许久没再过一个人的影儿。在青山环绕的山谷里,那轻渺的
铜管乐声,就是惟一能听到的人籁。(张谷若译)
三、句法象似原则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见,句法象似性在英汉语序上均存在有效性,对翻译实践具有指
导作用。基于句法象似性的翻译研究给教学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启示:
1.重视“认知”和“互动”。如方梦之(1999:41)所说:“在翻译活动中,
认识活动起主导作用,想象和思维处于核心地位。”翻译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
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文本的讲解,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加强学
生对源语言和目标语思维模式上差异的了解,强调译者、作者、原作品和译文之
间的互动,以此提升翻译质量。
2.加强“联系”和“解释”。Kiraly(1995:18~19)提到翻译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之一就是翻译教学未能运用相关学科,以及现代翻译研究的成果。本研究
试图以句法象似性为视角,来论证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在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的运
用,建议翻译教学必须充分联系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加强翻译理论的解释力,
提高译者对跨语言特性的理论认知,为理解原文、创造译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3.激发译者的主动性。教师控制翻译教学课堂,学生扮演被动角色的现象也是
Kiraly(1995:18~19)提到的重要问题。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引导我们重新
认识译者的思维和体验在翻译过程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激发创新型思维。
四、结语
英汉语言的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在语法层面上就表现为语
序上清欢不渡 白茶不予 的差异。在解释感知事件有关白鹭的诗句 的方式和语言表述的方式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以
及对应的程度时,句法的象似性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翻译不是语言间的简单转换,译者必须了解源语和目的语使用者在体验和感知
世界过程中存在的显著差异。翻译教学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他们对
源语和目的语的认知模式的建立,加强翻译教学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衔接,重视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
(本文是范莉主持的北京林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与教学”、校级课程建设项目“高级英语”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Chafe,gandtheStructureof
Languag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0.
[2]Croft,gyandUniversals[M].Cambridge:CUP,1990.
[3]Fillmore,ticaltheoryandthefamiliardichotomies[A].In
nn(eds.).LanguageProcessinginsocial
context[C].Amsterdam:Elsevier,1989.
[4]Greenberg,iversalsofgrammarwithparticularreference
totheorderofmeaningfulelements[A].erg(ed.).Universals
ofhumanlanguage[C].CambridgeMA:MIT,1966:73~113.
[5]Givn,rstandingGrammar[M].NY:AcademicPress,1979.
[6]Givn,,CodeandContext:Essaysin
Pragmatics[M].Hillsdale,NJ:Erlbaum,1989.
[7]Givn,onalismandGrammar[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8]Haiman,nicityofGrammar[J].Language,1980,(56):515~
540.
[9]Haiman,andeconomicmotivation[J].Language,
1983,(59):781~819.
[10]Haiman,lsyntax:Iconicityand
eros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11]Kiraly,ystoTranslation:Pedagogyand
Process[M].Ohio:TheKentStateUniversityPress,1995.
[12]Lakoff,,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
aboutthemind[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13]Langacker,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
[14]Landsberg,ticiconicityandlinguisticfreezes:Thehuman
dimension[M].Berlin:MoutondeGruyter,1995.
[15]Simone,ityinlanguag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4.
[16]Taylor,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17]Thai,ity:MotivationsinChineseGrammar[A].InMushiraEid
andGregoryIverson(eds.).PrinciplesandPrediction:TheAnalysisof
NaturalLanguage[C].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1993:153~174.
[18]Thai,alSequenceinChinese:ARejoinder[A].InFormand
Function:LinguisticStudiesinHonorofShuanfanHuang[C].Taipei:Crane
PublishingC噬怎么读 o.,2002:331~351.
[19]VanLangendonck,ity[A].rts(ed.).TheOxford
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C].New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7:394~418.
[20]蔡龙文.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
(3).
[21]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2,(9).
[22]陈振东,杨会军.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J].上海翻译,2007,(1).
[23]董顺琪.经贸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2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25]冯立新.认知隐喻与翻译[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6]高圣兵.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27]侯国金.双关的认知语用学解释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
[28]侯敏,张妙霞.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翻译特征[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1,(4).
[29]廖冬芳.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科技资讯,2007,(9).
[30]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31]李弘,王寅.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5,(10).
[32]刘宇红.事件框架的结构表征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33]彭建武.从认知图式看翻译理解[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
[34]彭开明,杜成,徐建英.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建构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35]石英.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方法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5).
[36]孙桂英.“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37]谭业升,葛锦荣.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J].解
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38]吴义诚.翻译研究的认知取向[J].外国语,2000,(5).
[39]肖辉,王克明,胡美珠.内部词汇模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诗句 式与语境、认知、图式视阈下词的翻译
[J].上海翻译,2005,(4).
[40]肖建军,王志军.认知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0,(2).
[41]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5).
[42]谢新云,戈玲玲.关联理论和广告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
[43]于艳红.隐喻的认知与翻译[J].语言与翻译,2005,(1).
[44]张蓊荟.翻译的认知隐喻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4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46]朱明炬,谢少华,吴万伟.英汉名篇名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范莉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100083)
更多推荐
启示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