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英文译语怎么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飞网
2023年4月1日发(作者:软件设计师证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mmal ofInnerM iaA cLlltu University( a】ScienceEditiorO
2010年第3期(第12卷总第51期)
No.3 2010(Vo1.12 Sum No.51)
高语境词汇的翻译
以《围城》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例
●周斯斯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借用E.T.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概念的思路,本文根据翻译过程中词汇信息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将词汇分
为高语境词汇和低语境词汇。通过对《围城》英译本FortressBesieged中高语境词汇翻译实例进行的三方面分析.文章
着重讨论了面对高语境词汇造成的翻译困难应注意的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实际翻译文本中的标准建立和翻译策
略选择得失,力求深入推动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语境词汇;翻译策略;围城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3--0349--03
一
、引言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1)在《跨文
化))(Beyond Culture)一书中表达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依据其信息在
传播过程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大致可分为“高”、“低”两种语
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
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讯息中。而在与
之相对应的低语境文化中,大量的信息则被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Edward Hall,1976:85~128)。如果处理不当,高低语境文化的
不同可以导致许多跨文化交际矛盾的产生,造成交流障碍。正是
认识到语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将霍尔的
这一思路借用到翻译领域,依据词汇信息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
提出了高语境词汇和低语境词汇的概念。他们认为翻译中的高语
境词汇指的是某词汇的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该词汇必
须根据新的语境维度进行调整,以便使目的语(TT)语境中表达的
信息与原语(Sr)语境等效;翻译中的低语境词汇指的是TT语境
的变化对表达效果影响相对较低的词汇(张春星,2008)。这种分法
给翻译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直接、清晰地指出了翻译中
语境的影响力,使人们更加重视那些给转译带来各种困难的高语
境词汇,便于进一步探讨翻译应对策略。当今的翻译界虽然高度
重视翻译中语境的研究,但对这种全新视角的介绍和探讨几乎寥
寥。
《围城)柞为一部涉及中西方文学、哲学、逻辑、习俗、法律等的
经典长篇小说,文化意蕴深厚,遣词幽默风趣,同时还夹杂了许多
“文字游戏”,呈现出极富智慧的语言文本。故此,其英译本(Fc,r—
tress Besieged)为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针对它的翻译研究
可谓层出不穷。但从高语境词汇翻译的角度来评析《围城》英译本
目前尚无前例,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译本中翻译实例的
得失,对一些翻译手段的运用做出新的诠释,力图促进跨文化翻译
活动的开展。
二、高语境词汇
语言在人类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仅仅凭借语
言,人们很 顺利完成交际过程。交流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
而且必须依赖语境才行(王恩科,2007:49)。霍尔认为,人类的每一
次交流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本(text),二是语境(context),文本
和语境的关系霍尔用三角形来表示:
ME A( E
霍尔三角形清楚地指出了在交流中,文本信息越多,所需语境
信息就越少;而如果文本信息越少,交流所需的语境信息就越多。
我们将秦国被哪个朝代灭了 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时会发现丞相大人的小通房海棠 ,不同文化的语言交流中,人
们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为此,霍尔于1976年提出了“高
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虽然霍尔三角形常常用来讨论不同的
文化类型,这无碍于我们借用它来解释词汇包含的信息。作为语
* 收稿日期:20lO—O2—25
作者简介:周斯斯(1986一),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交流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言交流信息的—个基本单位.词汇信息自然也可以被分为文本信
息和语境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词汇信息高度依赖于语境,成
为高语境词汇。这些词汇的语境信息在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中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保证将相对完整的词汇信息传递到译文中去,
其文本信息也必须随之出现剧烈的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给翻译
活动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值得
注意的是,任何词汇都可能是高语境词汇,同一词汇也完全可能在
某些f青况下是高语境词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是低语境词汇。认
清二者的区别对于准确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原文:“男人
穿皮外套而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拳的
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再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
……”(《围城敝英对照本,84);译文:“a man who wore such an o—
vcrcoat but did not own a private car,LlntGss helooked like a Jewish
usurer Or a Negro boxer,would be suspected of being a drcus per-
former,ordse a pimpwho ran a brothd.”(85)在很多情况下,“乌
龟”是低语境词汇,不论在中文或英语环境中都指一种爬行动物,
直译为“tm-tle'’即可。但在该例子中,“乌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
语境意义,是高语境词汇,只有译为“pimp”才能满足原文词汇的整
体信息,合格的翻译人员应具备区分此“乌龟”非彼“乌龟”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关注的是在翻译转换中词汇信息受到语境变
化影响较大的词汇,即造成许多翻译困难的高语境词汇,并讨论如
何利用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传递词汇的整体信息。
三、语境信息的不同维度与对语境调整的策略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即浯境。翻译依赖语
境,特别对那些高语境词汇来说,正确分析语境信息的不同维度是
极其重要的。何兆雄先生在他的《语厢学概要》中将语境分为两大
类:语言语境(verbal o0nte斌)和非语言语境(non--verbal context)
(何兆雄,1989)。语言语境包括词组语境、句集语境、段落语境和篇
章语境;非语言语境包括背景语境、情景语境、语言语境和语义语
境。在翻泽研究中,哈蒂姆和梅森(Hatim and Mason)也给出了翻
译语境的三个基本维度:交际维度、语用维度和符号维度(Hatim
andMason 2001:169)。正因为语境有以上这些特征,而同时又是
个十分动态的概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境有高度的敏感
性,否则就会造成转泽的失误,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例如:
原文:鸿渐恼道:“说得好漂亮!为什么当初我告诉了你韩学
愈薪水比你高一级,你要气得掼纱帽不干呢?”(414)
译文:“Oh,doesn t that jUSt sound Ixeautiful?”said Hung~
chien crossly.“When I first told you Han Hsueh—yu’S salary懈a
grade higher than yours,why did you get SO mad you wanted tO
throw awayyour cone--shapedhat?”(415)
纱帽是古代文官戴的一种帽子,后来做官职的代称,在文中指
赵辛楣系主任的职位。显然,这个词在此属于高语境词汇,它包含
的文化背景信息十分丰富,译者需要将原语中隐藏的语境信息转
换成译语中的文本信息予以明示,否则就会丧失该词的交际功能
和语用功能,故而造成TT读者的理解困惑。显然,译者在此采取
的直译策略有失偏颇,适当的文化背景注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
如“∞ne—shaped hat,wOm by officials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Here‘throw away one’S c0ne—shaped hat’m quit one S of—
rim”
由此可看出,高语境词汇在ST向TT的转换过程中,文本信
350
2010年第3期(第l2卷总第5l期)
息必须做}jJ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语境。对此,奈达(Nida)曾
指出两种调整方法:一种是使用括号或斜体补充ST中缺少的信
息,另一种是在语音、词汇、句法和文本中进行“必要的调整”(Nida,
2002:94)。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
的转换,而是带有一种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目的论将翻译
放到—个宏大文化语境中去审视,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
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腾艳,2007:617),它强调在
译文语境下达到原文的预期功能。所以,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
的”(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t),“合适”指译文要符合
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决定“合适”的翻译属于等值形式(马红,林建
强,2007:118—120)。换言之,面对高语境词汇,为了达到翻译目
的,沟通文化交流,译者享有一定的自主度,可以在译文中做出适
当的调整,当然调整的自由度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接
下来,本文试从三个方而评析《围城》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中
高语境词汇翻译的实例,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
四、《围城》案例分析
1979年,《围城》的英译本由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出版社出版,由
具有翻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经验的珍妮・凯利(Jean Kelly)译出
初稿,再由美籍学者茅国权(Mao№tl1a=n)加以校阅、润色,并撰写
序言和添加注释。Fortress Besieged一经问世就反响强烈,引起翻
译界的关注,其中褒贬不~。本文无意对其做出整体性的评价,只
想通过分析一些例子明晰翻译高语境词汇时应注意的策略。笔者
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S_r与TT之间存在的语境信息缺失、语境
信息各异的情况以及翻译中语境信息调整自由度的边界。
1.语境信息缺失
由于受民族文化、上下文语境等的影响,一些高语境词汇在
ST语境中可能具有极其丰富的涵意,而在TT语境中可能仅仅是
一个语言符号。即不产生任何联想,或者根本找不到其对应的词
汇,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语境信息缺失”现象。 遇到这种问
题,译者需要将缺失的语境信息转化成TT中适当的文本信息以
达到整体信息的完整性。奈达称这一过程“在文本中重塑文化冗
余”(1964:130),而译者要弄清“文化冗余”的概念,则要对ST和TT
读者共同的认知环境有清晰的判断。例如: ,,
(1)ST:鸿渐警戒地望着他说:“李先生,‘僚是好人! 梅亭愣
了愣,顿时记起那苏州寡妇,呵呵笑道;“诸位瞧他发急得叫我‘好
人’,我就做好人,不替你报告。”(538)
Translation:l-Iung--chien shot him awam堍glanmand saidin
the Shanghai dialect,“Mr.Li,you are such a nice n】an”Li Stopped
short,suddenly rememberingthe Soochowwidow"・・(539)
“僚”这个词是“你”的苏州方言,有些情况下直译成“3 ̄OU"也可
接受。此处方鸿渐特意用这~方言词来暗示李梅亭闭嘴,否则就
可能将他与苏州寡妇之间的事抖出来,有特殊的上下文语境意义,
因此属于高语境词汇。如果进行直译,译者就忽略了该词的语用
意义。此处译者加了“in the Shanghai dialect"意欲补充原文词汇
中含有的语境意义,但遗憾的是此添加信息不甚准确,很难使ST
读者联想到“苏州寡妇”,因为他们并不熟悉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关
系。应改为“in the Soochow dialect”,呼应下文的“Soocbow wid—
ow'’
。这样就能更好地弥补由于原语和译语宏观语境差异造成的
语境信息缺憾,完成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语用目的。
(2)原文: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釉底蓝
●周斯斯商语境词汇的翻译一一以《围城》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例 著 译
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88)
译文:Sometimes I invite foreign friends over for dinner and use
this big K ang—I1si‘undergI ̄e--blue--and colored ware plate{or
a salad dish(89)
原文中“康熙窑”是一个重要的幽默线索,张先生不把老祖先
的古董陈列起来却用来盛洋味十足的“沙拉”,可谓低级趣味。这
4"iN包含着l虽烈的中国文化语境信息,如果不做解释,TT读者很
难了解其背景知识,也更无从体会原作的幽默讽刺。因此,译文应小学生古诗朗诵配乐纯音乐
对“康熙窑‘釉底蓝五彩’大盘”加注,补充此处的语境信息缺失,例
如“a kind of porcelain plate produced by the imperial kiin of the
cgng Dynasty be,ween the year of 1662 and 1722”。
2.语境信息各异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高语境词汇在S1、中具有特
殊的语境意义和作用,如果直译会完全改变原文的初衷。碰到这
种因词汇在ST与TT中语境信息各异而造成的翻译困难时.首先
要在清晰理解原文与原语文化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汇所要达到的
表述目的,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保留语境信息的实质,达到等效翻
译的目的。例如:
(3)原文:鸿渐道:“我忘掉问你,你信上叫我‘同情兄 ,那是什
么意思?’ 楣笑道:“这是董斜川想出来的,他说,同跟一个先生念
书的叫‘同师兄弟 ,同在一个学校的叫‘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
叫‘同情’。”(248)
译文:“I forgot tO ask you.In your letter you called Ine‘love—
nlate ̄’W hat do you mean by that?”Hsin—md said with a grin.
“T}1at S something Tung Hsieh--chuan thought up.He says people
who study under the same teacher are called classmates,and people
who go tO the s&lIle school are called schoolmates,SO people who are
in love with the same girl sbotdd be called‘lovemates.’’’(249)
原文中的“同情兄”一词是作者创造的新词,体现了小说语言
的诙谐幽默。作者在此的造词逻辑是将中文中“同X”结构的典型
词推广到男女情爱中,根据语境,发明了“同情兄”一词。故此,它
属于一个高语境词。其字面意义与语境赋予其的意义完全不同,
若要在英语语境巾制造同样的幽默效果,就需要保留原文的语境
信息实质~一造词的逻辑。译文用“一nute”译“同x’,,可谓异曲同
工,很好地重塑了幽默线索,巧妙地完成了翻译目的。
(4)原文: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__
不,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
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64)
译文:His return home from 1housands of miles away hadn’t
raised a single fleck of froth on the sea of his fellow countrymer ̄
Now,thanks tO all the blather spewing out of Chief—secretary
Wang’S pen,he had been blown up into a big SOap bubble,bright
and colorful while it lasted but gone at a single jab.(65)
原文的“吹嘘”和“吹肥皂泡”两个词中都有“吹”字,两个动作
形似神更似,一语双关。这种匠心的体现对语言语境的依赖度很
高,故此这两个词在翻译时都是高语境词汇。看得出,译者充分地
考虑到了这一点,对于两个词在英语语境中的处理十分细腻:
“blather'’和“blow’。这两个词押头韵,补偿了原文双关语的语音特
点,“blather'’(胡吹)还可令人联想到“lather'’(泡沫),与“SOap bub—
ble”形成对应。这些文本上的补偿措施可以传递语境信息的实质,
使ig,i ̄-读者体会到接近原文文字的效果,获得满意的交际效果。
(5)原文:“你不要饭碗,饭碗不会发霉”(686)
译文:“If you don’t want the rice tx ̄wl,it won’t get moldy”
(358)
“饭碗”一词在原文语境下有独特的含义,意味着“工作”、“糊
口的生计”,但其英文中的对应词“rice bOWl”却不能传达这层语境
信息,所以原来的译文没有兼顾ST与TT语境信息的相异性。笔
者认为将这个句子改译为“If you Want to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ler,go ahead”(孙艺风,1995,/1:35—36)更符合英语文化语
境,它成功地将“饭碗”这一词汇的语境信息转译到了目的语中。
3.语境信息调整边界的自由度
以上例子中,所有使用的翻译策略都对高语境词汇进行了雕
琢或调整。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对语境信息调整的度呢?例如:
(6)原文:“我们这些光杆看了真眼红”(188)
泽文:We kvachdors go red-eyed with envy.(189)
“眼红”一词在该句语境中意味着“嫉妒”,属于高语境词汇。
虽然译者添加了“w.th envy'’可以补充部分缺失的语境信息,但直
译的“red--eyed”还是未免会让英语凄者感到困惑,因为英语中表
达“嫉妒”有专门的词汇“green--eyed”。故此原来的译文没有将词
汇的语境信息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应改译为:We bachelors go
green--eyed.(胡文斌,周雷,1982)。
(7)原文:辛棚一肚皮的酒,几乎全成酸醋。(192)
译文: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193)
这个译文已经考虑到高语境词汇“醋”真正的语境意义是“嫉
妒”,所以加了解释的文本部分“_m Iris jealousy ̄'废文网 ,应该说已经简洁地
传达了语境信息,并且保留了“vinegar'’这个文化意象。但毕竟“醋”
和“嫉妒”在英语中几乎是毫无关联的事物,英语读者读后可能还
会稍感疑惑。
译文二:The comsidemble amount of wine Hsin—mei had con—
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de l sick with jealousy.
(孙艺风,1995/1:35—36)
译文二稍嫌冗长,对文本信息的改动较大。其省略了“醋”这
一意不容置喙 象,利用burning将“酒”和“嫉妒”联系起来。事实上,用燃烧
来形容嫉妒在英语里是有过先例的。18世纪爱尔兰哲学家Ed—
mtmd Burke用过这样的句子:That fire of jealousy etemally and
chastely I)un1ir堰(孙艺风,1995./1:35—36).译文二可以减少译语读
者理解的【桐难,拉近译文与读者的距离。笔者认为这两种语境信
息的调整方法各有利弊,都是可以接受的译文,怎样选择取决于译
者不同的翻泽目的和对不同翻译策略的偏好。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低语境词汇是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一些原来被认为是高语境词汇的词随着各方语言文化的交融,已
逐渐成为低语境词汇,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时不应抱守旧态,逆势
而为。例如:
(8)原文:“诗人听了,欢喜得圆如太极的肥脸上翻出黄油。”
(146)
译文:Upon hearing this,the poet was SO delighted that his
plump face,aS round as the T ai—chi diagram,was flooded with
butten(147)
一些译者曾对“太极”译为“Tai—chi”抱有异议,认为对英语
读者来说“shadow b0)dr ’更容易理解。其实近年来许多英美出版
的词典里已收录了Tai chi这一音译词,该词的文化(转第360页)
351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第l2卷总第5l期)
宅,无事不来”、“ 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夜猫子抖抖翅,大
小有点事”等俗语。但在另一方面,希腊神话中猫头鹰的智慧形象,
英国民间童谣中猫头鹰的审慎形象以及黑格尔哲学中把猫头鹰作
为哲思的别名,英语中的owl又常常是聪明的象征。可以说-‘‘as wise
as all owl”。而它的这种联想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
3.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
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东风第一枝歌词 ,—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丰富的联
想j 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这类词经常
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例如苹果在西方文化中深受喜爱。神靠吃
苹果永葆青春,古希腊人认为吃苹果会长寿,所以有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源于《圣经》的成语“the apple of One’S
eye'’表示“心爱的人或物,掌上明珠”的意思。而“apple of di ̄-ord”源
于希腊神话。佩琉斯和忒提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朗诵 斯举行婚礼时忘了邀请女神厄里斯(E-
ris),这位女神大为恼火,于是,留下一个刻有“献给最美者”的金苹
果,引起了雅典娜、赫拉和阿荚罗狄忒的纷争。这件事导致了特洛伊
战争。因此“apple of discord”的意思是“不和的根源、发生纠纷的事
端”。然而,苹果在汉语中基本上没有文化意义只是一种水果而已。
另外在汉语言文化中,中国5C.A志士常以花草树木抒发情怀寄
托心志。如松之坚贞,柏之刚毅,梅之淡泊,荷之高洁等。梅就与中
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梅,古代又称“报春花”,被视为吉祥
物、吉庆象征。“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
贞。’,)c寸应了《易经》中的“乾,元亨利贞”的四德,是中华民族最完美
德行的象征。梅花因其冷艳耐寒,脱俗清香而象征奋发图强,高洁淡
泊的品格。“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又说梅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旧时春联
嗨开五福,竹报三多”。梅在冬春之交开花,耐寒开放,“独天下而
春”,是传春报喜的象征。梅又以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昭香而被喻
为民睃悻 华,为世人所敬重。梅发音为去声,轻声吟读,温软含骨,刚柔
相济,颇合梅之品味。在西方文化
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及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词汇缺项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产生空
缺的词往往表达的是—个民族特有的东西。一些反映汉民族文化
独特事物的词语,具有强烈浓厚的民族特色。如“天干”、“地支”、“阴
阳”、“五讲四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而一些词语在英语中存
在,但在汉语中却不存在它们的对应词语。如“baby ̄KKlnlers”,“ba—
by buster'’,“yuppic ̄”,“hippie'’,“punk'’等。中国地势整体上西高东
低,因而大多数江河东流人海。基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出现了一系列
的词语,“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江春水向东
流’,这些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对于不了解中国这种特定地貌的
英美人而言是无法理解中国人赋予东流江水的联想意义。此外,中
国人信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万物的老天爷。例如汉语中的“菩
萨心肠”、‘饨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
丈”,‘错花献佛’’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对西方人来说
有时却不知所云。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万事万物由上帝创造,
这些特定的宗教信仰涉及到特定的语言文化中的人和物。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ITI:)USe'’,“商se Cain”,“IN ̄oah’s ark”这些源于《圣
经》典故,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是为西方所独有。不了解孔夫子搬家歇后语下一句 西方
文化的人并不能准确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
又如不了解中国历史,很难理解成语“完璧归赵”、“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东施效颦”等,这些都是汉文化所特有的,在英语中存
360
在着空缺。同样英语中的“theHeel of Ach珊es,’,“aP ̄lopesWeb",
“a Gordian Kmt’准汉语巾同样存在着空缺 The Heel of Achill ̄表
示唯一弱点、薄弱环节、要害,它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
事。A Pendope ̄web的意思是故意拖延的策略和永远做不完的工
作,此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A Gordian I ̄,ot是指难解的结,
难题或难点。
三、结语
语言和文化之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
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
国之间的文化各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大量的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
根植于两利 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
免地存在着文化差异。为了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认识和掌握词
汇的文化意蕴是很重要的。口
参考文献:
[1]胡亮才.英汉词汇的文化差畀及翻译策略口].长沙大学学报,2004(3).
圈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黝7.
[3]王洪月.词汇的文化意蕴与翻译_[I].聊城大学学报,2002(3).
[4]魏军梅词汇空缺与英汉互译0].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10).
[5]张萌.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D]外语教学与研究,20O9
(1).
[63i ̄茜,江世强.中英文化间的词义差异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1O).
(接第351页)
语境意义对于TT读者已不再陌生,故此已经达到翻译的等效,显然
这个词就无需进行调整了。 ‘
可见,调整高语境词汇语境信息的前提为熟识Sr和TT语言
文化背景,清楚sr和Tr读者的共同认知环境,同时以达刘等效和
服务于翻张籍 译目的为边界。
五、结语
本文的研究用实例阐明了“高语境词汇”确实存在于翻译活动
中,进一步说明借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高低语境的角度来分析词汇
翻译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它提供了—个新的审视翻译策
略和标准的视角 强调了语境在词汇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决定作用,从
一个侧面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
能讨论在高低语境的视角下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层面的翻译问题,
希望未来有更多这些方面的研究 口
参考文献:
[1]l-hll,FAward.Beyond CultureEM].New York:Ar ̄hor Press D ̄ubleday,
1976.
[2]Hatim,Basil&Ian lvlasor ̄Hsconrse and the Transhmr[M ar咖i:
l:lng Foreign[.angu ̄eEducationPress,2001.
[3]Nich,& [ ̄algttage andCulture鲤鱼的拼音 :ContextinTrendating[^OShanghai:
S}lang} Foreign I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Z
[4]Nida,EA,Toward aScienceofTranslating withSpea ̄ReferncetOP 一
I]1eS and I Involved in Bible Tmv ̄slating[眦Leiden:E J.Bril1.
1964.
[5]何兆雉语用学概 M 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9阻
[6]胡文彬,周 雷.香港红学论文集[IⅥl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7]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原则和方法[n外语学刊,20O4(5).
[8]钱钟书.《围城》汉英对照本[Ml[美]凯利,茅国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O03.
[9]孙艺 ̄(Sun Yifeng).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口1中国翻译,2003(3):3--9.
[10N ̄拖从目的论角度看软新闻英译中的不“信”[^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2007.617.
[11]王恩种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1137.49.
口2]张春星,张春月.高话 屯{司汇的语用翻译研究[J , 学刊,7208(3).
更多推荐
乌龟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