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的英文译语怎么说-高中家教
2023年4月3日发(作者:六级425分算过吗)
作者简介:张广奎(1967—,男,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学博士、美学博士后。
基金项目:本文为张广奎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诗艺与
诗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K05
我国关于翻译(含诗歌翻译以及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是,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往往都是游击式的、非系统的。而关于诗歌翻译美学
的研究,尽管也有零星相关的论述,可均不成体系。总结起来,往往是因为缺乏研
究方法,或只是承袭传统式的观念进行人云亦云、重复研究或模仿研究。
“翻译移民理论”除了能更科学地诠释普通翻译以外,把它应用到诗歌翻译领
域更能显示出它的活力和可行性。以此为出发点,再通过重申美学定义,加以哲学
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去研究诗歌翻译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重
新界定和定位诗歌翻译美学,为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的丧的拼音 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什么是翻译移民理论
翻译,特别是就语际翻译而论,即如文本的文化移民。“翻译移民理论”
(TranslationEmigrationTheory更能形象生动地描绘翻译诠释过程,更能鲜明地反映
翻译的特性,也更能说明诗歌语际翻译(以下简称“诗译”在被诠释过程中所经历
的美学愉悦与变革。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作为16世纪最有影响的《圣经》翻
译家,认为译文应当“具有读者能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
[1](p44-46查普曼(GeorgeChapman,1559-1634强调成功的翻译必须抓住原作的
“神”(spirit与“韵”(tone,从而使译文之神韵犹如原作之再生(transmigration
。在以上两位大家的译论主张中,他们分别强调了“本土
风格”和“再生”。本土风格比较容易理解,而我们把“trans-migration”译成
“再生”则是不得已而为之。“Transmigration”的意思是多层面的,有“再生,转
世,轮回”之意,还有“移民,移居”的含义。所以,关于翻译,我认为它更像教学相长的意思 海外
移民(abroadtransmigration,oremigration,因为两者的过程、影响和结果都十分相
似。具体分析如下,一个人要海外移民,以一个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移居
美国为例,他的母语是汉语,他的文化根基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移民者的根基文化
是中国文化,母语是汉语。同样道理,这就好比要翻译成英文的一首汉语诗歌,诗
歌源文本的根基是汉语和中国文化。随着移民者移居异域文化—美国,他必要经
历一个文化震撼(culturalshock:原来的中国文化在移民美国后会受到美国文化的冲
击和感染,他所讲的英语(假设他会讲英语也必然带有中国文化的印记。把一首
中文诗歌译成英文,也是类似的道理。诗歌的英译本就像移民者来到了美国,译文
所承载的文化绝不是纯正的美国文化,也必然带有中国文化的痕迹。这首译文诗
歌也不再和原中文诗歌有着某种信息的完全对称,因为在被翻译诠释的过程中,符
号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了变化,因此,符指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在翻译诠释后,
原文本和目标文本(特别是对于更具有美学特征的诗歌来说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也
不再是完全对等的,这是由于诠释必然导致诠释熵变。[2](p103-108
鉴于此,为了研究既带有诠释特征又带有美学特性的诗歌翻译美学,回归到哲
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上更有一
张广奎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我国学界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而关于诗歌翻译美学
的研究,往往又是人云亦云、
重复研究或模仿研究,因此,研究成果也多为零星的论述。“翻译移民理论”
更适于应用到诗歌翻译领域。在重申美学定义,主张哲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
法上去研究诗歌翻译,并界定和定位了诗歌翻译美学,为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
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移民理论;诗歌翻译美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908-0127-03
“翻译移民理论”与诗歌翻译美学研究方法及定位
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127
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方法
许多情况下,面对纷繁的翻译理论,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又
很少能对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大部分翻译理论是来自于翻译实践,
但是,他们大都又很难再从理论的层面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既然如此,倒不如返
璞归真,回归到哲学的方法(以上的翻译移民理论正为一种较为完美的关于翻译的
比喻,即用哲学美学和哲学诠释学的方法,不搞迂回战术和理论,不搞迷魂阵,不把
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尽量避免罗伯特奥尔特(RobertAlter在为弗兰克克默德
(FrankKermode的《愉悦与变革:经典的美学》一书写的序言中所说的现象:“和
学术一族相比而言,我能想到的团队当中没有一个更倾向于能把它自己的职业领域
搞的如此混乱。”[3](p11
所以,诗歌翻译美学的本质无非就是在尽可能遵循“忠信”的原则下,研究在
诗译诠释的过程中诗美流变和还原诗美本色而已。这里的“还原”有两层概念,
其一,还原诗歌源文本(sourcetext的美学特征;其二,以目标文化(targetcul-ture
“修补”还原在诗译诠释熵变过程中所必然丢失的原诗美学特征,即还原普通诗歌
所本应具有的美学特征。
而关于应用到研究诗歌翻译美学的诠释学理论,就目前形形色色的诠释学理论
来说,从其特点上讲,有三位哲学家的诠释学理论可以更好地应用到翻译诠释上。
他们是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及文学批评家安贝托艾柯(UmbertoEco,1932—,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和诠释学家汉斯——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及在《通天塔—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
“理解也是翻译”观点的美国文学评论家、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这三位大家的三种诠释学理论都可以用来更好地诠释翻译,这里只
做简单地介绍,更具体的内容将在正文里做详尽的阐释与应用。
从艾柯诠释学来说,艾柯认为,文本意义不是由诠释者任意建构的。由于各种
主观与客观因素,诠释虽然必然表现为过度诠释,但是,诠释也一定具有它的局限
性。关于翻译,他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高度的操纵行为,因为原文潜在意义被正
确诠释的可能性是受到译者文化背景、知识、甚至目的影响的。也就是说,翻
译不仅可能是,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过度诠释的活动。换句话说,译者的意识形
态由于受到译者个体经验的影响所产生的自然偏见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原文的干
涉,这种干涉可充分地体现在对原文毫不含糊的过度诠释上。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可应用到翻译诠释研究上最核心的概念是视野融合
(FusionofHorizon与效果历史(EffectiveHistory。他认为,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
的存在。读者对文本的诠释和解读过程不是对原文本原意的回溯,而是一种通过
文本而实现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在理解和诠释的过程中实现过去真理与当下生命的
思维性沟通,也可以说是读者从自身的历史性出发去诠释解读原文本。于是,在与
文本的思维性沟通中就产生了伽达默尔所说的“视野融合”。这个过程也
是意义的复活和创生过程。但是,这种复活和创生和原文本在原历史状态下
的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伽达默尔强调:“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
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
种创造性的行为。”[4](p380诠释的中心也就转移到了以读者及其历史性的问题上
去了,因为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那样,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修复,
而是在于与现时生命所进行的思维性沟通。伽达默尔把对于真理的历史意识称为
“效果历史意识”。在他看来,所谓效果历史,就是说真正的历史根本不是一个对
象,而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共同建构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
实在和历史理解的实在。
对于伽达默尔来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上文所述,他将美学看作哲学诠
释学的一部分,认为艺术揭示我们的存在,艺术和美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经
验超越自然科学方法,又接近于哲学经验和历史经验,因而成为诠释学的出发点,同
时,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被理解,理解是全部世界的本体论存在;审美经验预感的近义词 和艺术经验
的理解特征,表明了某种诠释学现象。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采取哲学组词表 美学和诠释学
的方法来研究诗歌翻译美学的原因了。
而斯坦纳诠释学的核心则在于他把诠释活动分为四个过程:1.初始信任
(initiativetrust;2.入侵,或渗透(aggression,orpenetration;3.结合,或并入
(Incorporation,orembodiment;4.补偿,复原(compensation,orrestitution。[5](p136-
144斯坦纳诠释方法的四个步骤,给我们理解、诠释、翻译诗歌提供了一个较好
的诠释学方法。使得我们在看到翻译结果的同时,还使我们知道了结果之前的诠
释过程。但是,无论何种的诠释,用他的话来说,最终的译文也都具有两种特征,即,
“抗性差别”(resistantdifference,和“有择亲和势”(electiveaffinity。[6](p165在
一个译文里,两者永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有择亲和势”使得译文被吸收,
使得异文化被同化。“抗性差别”使得译文永远被打上“异国情调”,也使得诗译
诠释永远显得“熵”痕累累。
以上三位哲学家的诠释理论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可以用于翻译诠释研究
的诠释学观点。艾柯强调了诠释的局限性与过度诠释的必然性。伽达默尔从视
野融合与效果历史的角度默许了个性化愚公移山作者是谁 诠释,即默许了艾柯过度诠释的必然性和合
法化,通过理解使得历史文本得以存在与实现。斯坦纳则通过架构诠释的四个步
骤,说明了诠释的过程、性质、特征。特别是第四个步骤“补偿或复原”对诗译
审美的转换和诗译的诠释标准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和指导性意义。由此我们看出,
在应用到诗歌翻译诠释和诗歌翻译美学的过程中,三种诠释理论相互补充,同时,又
相互印证,必能在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美学定义的重申与诗歌翻译美学的界定
哲学美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和学科。它所涉猎和能涉猎的学科实在太多,
经常表现出跨学科性(interdisciplinar-ity。那么,什么是美学呢?为此,我们还是先
从美学的定义开始,以此也方便界定此处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范畴,避免研究的泛
论、空旷和无中心。
关于美学的定义,一般的词典会包含以下两种解释:(1美学是对美及艺术经历之
心理反应的研究。(2美学是审美学,是康德哲学中有关感知规律的形而上学分
支。于此同时,英文的解释是:ticsisthestu登乐游原李商隐拼音版 dyofthepsychologi-cal
t-icsis,inKantianphilosophy,the
branchofmetaphysicsconcernedwiththelawsofperception.可见,不管是英文的定义
还是中文的定义,他们的共性是强调了心理的感知(psychologicalperception。
而目前在中国美学的研究是个什么样子呢?对此,《翻译美学》的作者毛荣
贵有较为深刻的论述。他说:“……有人无法接受‘美学’在中国‘衍生泛滥’的
现实,他们认为‘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陷入了‘泛美主义’泥沼。因舟过安仁杨万里古诗朗诵 为,在他们
的心目中,西方的美学不是这个样子的,西方美学只限于哲学或艺术学,与“五官”
的直接生理感受毫无关联。……他们甚至埋怨,怎么一不小心把aesthetics译成了
‘美学’!他们认为如此之译,为日后中国人对‘美学’的误解埋下了伏笔。”[7](p3
虽然不能肯定毛荣贵先生的陈述完全正确。但是,的确国人对“美学有一定的误
解。这种误解主要在于:(1过分从字面意义去诠释“美学”的“美”字。因为
“美”在汉语里是“漂亮”,“好看”等之意。(2忽略了美学里最根本的深层东西
—“感性”和“感知”等心理层面的东西。从美学的根本意义上讲,应当把
aesthetics译成“感性学”可能更确切些、科学些。
对于这种国内的“泛美主义”倾向,在此我们应当避免。这种现象和倾向的结
果是不能深入、全面地研究美学。因为美学的研究一定要涉及感知、感性的方
面。所以,著名学者刘宓庆先生在他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里说:“感觉(sense
perception和感知在英语中都是perception,知觉是con-sciousne伤仲永说明了什么道理 ss,美学中只研究
perception,汉语也称为感性。”[8](p352可见,感性应当是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
对象。
故此,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也必须涉猎感觉、感性的研究。又鉴于翻译是关
系到诠释学的,所以,它又必须涉猎诠释的思维问题。而思维问题又必然涉及感觉
或感性的方面。于是,翻译诠释思维应当是诗歌翻译美学和翻译美学必须触及的
问题。学者龚光明教授的《翻译思维学》就可以视为翻译美学的一部分。关
于翻译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他是这样描述的:“翻译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统一思维内
容。就功能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工具;而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
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的
规律是语法。但两者又互为表里,互相依存,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不仅描
写感知、思维和经验,也决定和赋形于他们。然而,语言与思维不是一一对应的
关系。”[9](p2正是这种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才使翻译美学具有了一定的研究价
值。所以研究诗歌翻译美学必须研究诗歌翻译思维。
至此,我们可以论断什么是诗歌翻译美学了。诗歌翻译美学是从哲学美学的
基本概念出发,探寻诗歌翻译的美学规律和诗歌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美学原则。
它应当涉及的学科除了美学外,还有文学、诗学、翻译学和哲学诠释学。对于
它会涉猎文学、诗学和翻译学,甚至哲学美学,这是自然的事情。对于它应当涉
及哲学诠释学,这也应当是自然的,因为翻译即诠释,翻译是诠释的一种,诗歌诠释
也不例外。同时,除了哲学美学以外,从哲学诠释学出发,也是研究诗歌翻译美学
的一种方法。
总之,“翻译移民理论”能比较生动形象地诠释诗歌翻译,同时,以此为出发点,
并根据翻译的“移民”过程和美学的科学定义,加以哲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
去研究诗歌翻译才是研究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的理想道路。
参考文献:
[1]ationStudies(3rded.[M].LondonandNew
York:Routledge,2002.[2]张广奎.论《傅科摆》的艾柯诠释学回证与诠释熵情[J].
外国文学研究,2007,(5.
[3]reandChange[M].OxfordNewYork:OxfordUniversity
Pr学长 能把遥控器关了嘛作文 ess,2004.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5]廖七一.当代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李和庆.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8]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邓年129
更多推荐
入侵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