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舞的英文译语怎么说-英语四级作文范文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职业培训学校)2023年《口技》教学设计(通用6篇)
《口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5)能理解__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滕王阁序原文拼音版 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学习__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
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导学过程;
1、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诵《口技》,正字音。
(2)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
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2)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3)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4)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衰微的拼音 (1)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2)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3)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4)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
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梦中惊醒远近、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5)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
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四)课下作业布置
(1)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
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
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
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
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
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
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清朝地图 面描写,层层深入,
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
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
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
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
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
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五)课堂检测:(练习题—略)
(六)课堂总结:
《口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学能目标:
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2、积累文言词语
德育目标:
掌握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逼真的描写语言。
一、表演激趣,
导入新课欣赏《洛桑学艺》的口技表演片段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不由分说 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识字正音。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读出节秾怎么读 奏,读出语气
4、思考问题
1)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__按什么顺序写的?
3)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听读课文
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
三、质疑解难合作探究
1、把预习中遇到的翻译问题提出来,小组合作完成
2、答疑解难,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讨
3、积累文言词语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商讨
出示练习
积累文言词语
四、研读探讨构思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
从填写的内容中揣摩、发现构思上的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揣摩技巧
五、品读
品味精彩语句品味体现“善”的精彩语句:
用“我认为--词(或句子)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来
表达
默读课文自学或互学交流评析
五、促读
拓展延伸
1、找出《陌上桑》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利用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练习加深巩固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模仿__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
描写一幕场景。
《口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
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__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
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的一篇经典__。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
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
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吠(狗叫)叱(大声
责骂)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
“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
“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
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
化义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善口技者”中的“善”
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
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7、出示__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
(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__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
量词。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
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
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
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
应。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
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
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
“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
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
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
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
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
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
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
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
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
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
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
音。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
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
千犬吠”)。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赞美七月的优美诗句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次:紧张救火的声响。(又夹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__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
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
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
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全文 ,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
引。
(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
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
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
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
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100句最简短的论语 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
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
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__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口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
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具: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
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
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
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
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
生学习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__选自《虞初新志秋声
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
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调笑令韦应物 事,传布
奇闻”。
三、揭示目标:(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呓语y狺狺yn叱ch伸颈jng
嘿叹m齁hu中间jin意少舒sh
曳屋许许声yhh几欲先走j
①教师领读
②学生齐读
③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3)指名翻译。
(4)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
⑤闻:听见。
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5)指导背诵
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
⑤儿含乳啼:乳,奶头。
⑥是时:这时候。
⑦凑:会合,聚集。
⑧妙:妙处。
⑨毕:全。
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⑾绝:到了极点。
(3)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4)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口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惠、施、乳、毕、舒、俄而、少顷、既
而、间、曳、虽、奋、股、战战、几等。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成就。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__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从学生看过的相声表演的口技导人古人的口技表演。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生交流读到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节:
1、学生译,教师正。
2、齐读体会,明确内容。
3、分析理解:
问1、道具的交代课文中还有吗?有什么作用?(可存疑)
(学生交流回答)
问2、为什么正式表演还没开始,就“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学生交流回答)
4、朗读体会。
五、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译,教师正。
2、齐读体会,明确内容。
3、分析理解:
问1、此段写了几种声音?有什么特点?从中反映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问2、宾客的反映如何?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4、齐读体会。
六、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一、二节的词语解释和翻译一、二节。
《口技》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一、通过掌握时间词语,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口技艺术的精妙。
二、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于是的拼音 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
习之旅。在出发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
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
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
的艺术。今天,咱们的旅行就是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请翻开书第121
页《口技》。
二、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口技艺术的精妙,勾画生字词。
2.订正字音
犬吠(fi)、叱(ch)儿、中间(jin)、曳(y)屋、几(j)欲。
3.学生自读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找出文
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4.学生齐读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已经读课文几遍了,说说看,文中出现了哪些表示
时间的词语?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作此文的?写作思路怎样?作者在文
中详细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大屏幕显示)
明确: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
俄而、忽然。由此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作此文的,其思路是:表演前——
表演中——表演后。文中详细叙述的内容是口技表演的内容。
5.读课文第2、3、4段
(1)教师引语及提问:请同学们仍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2、3、4段,看
看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三个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深夜失火。
(2)教师引语及提问:作者直接详细描述了口技艺人用口摹演的三个场景,
从这些文字中可知:艺人演技的高超——就凭一张嘴就能摹演出如此丰富的场
景,可见他的技艺实在是精妙至极!但在这些段落中,作者还写到了听众,同学
们先勾画出这些语句,然后想想:写听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听众的语句有:“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
战战,几欲先走。”从这些语句中可知,艺人的演出简直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由此,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体会到艺人演技的高超。
(3)教师引语及提问:通过前面的分析,同学们说说,为了表现口技艺人
演技的高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描写的?(大屏幕显示)
明确: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二是写听众的反应,前者
叫正面描写后者叫侧面描写。
小结: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要想写某一人或某一事物,我们除了可以直接写
这个一人或这一事物外,还可以通过他人或他物的角度来衬托表现,这就要用到
我们今天学到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
活中可以学着运用动用。
6.齐读开头段和结尾段,讨论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师引语及提问:作者在文中安排这两段除了交代演出前和演出后的情形
外,还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段还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作用,二是
通过交代演出人员少和道具之简单,从侧面描写衬托艺人演技的高超。
三、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
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
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扫描的英文译语怎么说-pause什么意思
更多推荐
1448是什么意思8在线翻译读音例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