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是什么意思翻译读音海词日语词典-步步高广告曲
2023年4月20日发(作者:caucus)第1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0.1
2012年1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2
doi:lO.3969 ̄.issn.1007-5674.2012.01.004
典籍英译心里要有读者
序吴国珍《<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吴国珍的《论语》新译体现了典籍英译(乃至所有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心里要有读者。吴国珍做到
这点的办法包括加英文详注、提供原作者的详传、提供重要术语介绍、采用平实的译文语言,等等。他还注意吸收《论
语》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在译文里。这对于我国的典籍外译事业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论语》翻译;典籍英译;读者中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2 J01--0016--04
由吴国珍先生译注的《<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
出版的中国古籍英译作品多数正是这样做的.而看
注本》即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吴国珍先生及该
国内这些年新出版的译本,有的完全不加注,只有两
书审读者严修鸿教授求序于余。我粗粗翻阅了几页, 种文字的白文对照。要让读者自己去摸索。有的虽加
就觉得一股新风扑面而来。这本书与前些年我看到
了注,甚至是“详注”,但却都是用中文做的。我真不
过的其他一些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书稿不同,有不少
知道这样的注是给谁看的。我想也许更多的是给译
突出的优点和特色,同时涉及到一些应该引起当今
者自己以及国内的人看的,因为对于主要企图通过
典籍英译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因而借这个机会写了
英文来学习《论语》的外国人来说,这样的注不仅等
出来。
于不注,而且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因为译者必然以
《论语》的英文译本如从19世纪末算起,迄今无
为既然有了注,很多内容在译文里就不必交代了),
虑已有数十种。翻译者有国外著名汉学家如理雅各
因而外国读者读译文会感到更晦涩。这说明有的译
和韦利,有精通多国语言的奇才辜鸿铭,有美国大诗
者在翻译时心里根本没有读者,只管在那里为译而
人庞德,有中英文双绝的大文豪林语堂,有香港著名
译,甚至是为自我欣赏而译。吴先生的书,通篇用英
翻译家刘殿爵(D.C.Lau),还有海内外时贤的众多 文注释,这在国内出版的英译典籍中还不多见.就
译本。光近几年出版的就有好几种,出版社送到我手
《论语》而言,更可能是第一部。这是值得肯定的。
头请我审读的也有过两种。但有些问题似乎并未从
加不加注,体现了译者对读者的责任心。而如何
根本上解决。
注?是简注还是详注?如何处理译文和注的关系?也
首先,为谁翻译?读者对象是谁?在中国经济发
是需要技巧的。也许有人认为,加注会增加读者阅读
展、国势崛起的新形势下,几乎所有译者都在声称他 的负担,最好的办法是把注的内容融含在译文里。这
的翻译是为了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但我发现。说是
样译、读两便。译文看起来也更素洁。这个说法不是
这么说。实际上。很多译本心目中的阅读对象恐怕并 没有道理,前人也曾实践过,譬如韦利和刘殿爵的译
非外国人,而是国内学英文的读者。何以见得?只要 本,就有不少这样蕴含性的翻译。但据我看来,严格
看有没有注释、用什么语言注释就可以了。我们知
实行融注于译恐怕只是个理想。实际上很难做好。努
道,《论语》这样的书是不好读的,对今天国内的年青 力在这样做的韦利和刘殿爵两位先生最终还是不得
人来说已是如此, ̄J'l-国人就更其如此。一个负责任 不加了一些注。因为有些东西不加关于菊花的诗句和赞美菊花的诗句 注是不行的。例如
的翻译者如果真正考虑到海外读者的需要.一定会 5。18的“臧文仲居蔡”一句,如果不加注,这个“蔡”是
采用学者型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的同n,-t/Jn上必要的 没法使人明白是什么以及干什么用的。至于详注好
注释,而这注释必须要用英文来做。在海外包括香港 还是略注好,那也得看需要,看怎么样才能说得更清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潘文国(1944一),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理论语
言学,对比语言学,汉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一
16—
楚,更使读者明了。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刘殿爵对
“蔡”(giant tortoise)给了一个简注“whose shell is
used for divination”.但语焉不详,喜欢追根问底的读
者读了仍会不得要领。吴先生在这里给了一个几乎
半页篇幅的长注,才把这件事的缘由,包括“蔡”表示
础上有所突破和超越?这不是光凭愿望就能实现的,
而需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切实的措施。所谓明确的认
识,是对大家、名家,在看到他们成就的同时,能看到
他们由于时代和个人等各种因素造成的“所短”,因
而相信自己有可能弥补前人的不足。所谓切实的措
施,是利用今天时代提供的和自身的条件,来实际地 “龟甲”的得名由来,说得清清楚楚。因此究竟蝶恋花 柳永 是详注
实现这种弥补。百年来诸家的《论语》翻译已为我们
提供了光辉的榜样,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为
后人提供了学习的基础和超越的可能。举例来说,
“学术型翻译”的典范无过于理雅各,但他的译文过
于拘泥字句,有时“过强”的学术考虑掩盖了通俗性, 滞重,与简洁的原文相距过远,这会是另外一种损
使其译文拗口凝重,让人难以享受到阅读的愉悦。韦
好还是略注好?从目前外国人了解中国远不如中国
人了解外国、以及人们了解古代远不如了解现代的
实际情况来看,恐怕还是相对详细一些比较好。此
外.融注于译的翻译方法,有时还会造成译文的过于
失。韦利和刘殿爵都是英文的大家,但我看他们的译
文.有时就不免繁碎,就是这个原因。而吴先生采取
了注译分开,以详注为主的方法,虽然要多花许多精 辈子没有来过中国,有时依据的资料包括认识有点
力,但读者能得到的受益是明显的。
除了注释之外,吴先生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因为他心里真正放了读者。一件事是他在书
前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颇为详细的孔子传记。我们
知道,随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现在的外国诗词中华 全国诗词大赛
人可能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中国的孑L子。但孔子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生活经历如何?他的思想是如何
成熟起来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可能
不要说外国人。连中国的年轻人在内。都知者寥寥。
而不了解孔子的生平,对阅读和理解《论语》就会大
打折扣。可以说,吴先生的这篇长文,是《论语》翻译 第一个。至少说明他不了解这三个问句的整体性和
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向世界推介孔子方面
的意义不在翻译之下。
吴先生做的另一件事是在书前提供了2l条重 文的字斟句酌,他是继承理雅各传统注重考释的人,
要的术语解释。术语解释(glossary)与术语索引(in-
dex)75至“重要概念中英文对照”(如《大中华文库》 果是注释过简而译文有时过长。反而影响了阅读。另
有的本子做的那样)不同,那是作者在吃透全书、深 外他的文字精确有余而可读性时有不足,例如1.9.
思熟虑之后。对书中最关键的一些术语作出的融会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刘先生译成:
贯通的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这对译者的功力要求
相当高。有的译者显然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因而同
一
个术语(如道、仁、义、礼等)往往随文随机处理,结
果随意性很大,这对理解孔子的思想是很不利的;有
的勉强想“一以贯之”。但由于古汉语一字多义的现
象非常普遍,勉强定于一,必然造成过于牵强,有时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显得扦格难通。因而,一个术语 地从相反的方向去努力,例如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
表的整理工作,既是为读者着想,也是为译者自己着
想。这也是译者工作认真的一个表现。在中译外的著 确和语言的流畅.等等,我们就有可能取得新的突
作中,做过这样工作而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刘殿
爵先生翻译的《论语》、《老子》和施友忠先生翻译的
《文心雕龙》。但这三种书均是在香港出版的。在国内
出版的翻译著作中,能这样认真做的还真不多见。吴
先生的这本书,可说是开了一个好头。他虽只列了
21条,但内容相当丰富,涉及了时代背景、专门术语 少了近半,但意思并没减少。文后吴先生加了一条
及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其中第三个方面只有一条,就
是介绍中国的姓名字号。但这是阅读中国古书必不 要好得多。
可少的知识,也是对外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在书前就 上面最后一例涉及到翻译中另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进行总的交代。无疑对读者来说十分方便。
一
百多年来,《论语》的英译不绝如缕,其中不乏
大家的作品。珠玉在前,后人的继作如何在前人的基
利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最出色的汉学家,但他一
陈旧。庞德的翻译不失诗人本色,但他“攻其一点,不
及其余”,随意发挥、再创造的味道太浓,很难相信那
是信实的翻译。辜鸿铭和林语堂都是传播中国文化
的高手,都非常注意读者的感受。但辜失之于迎合过
度,以至于到了反“格义”的地步,以儒学去“就”西方
的基督教,今天看来,失真之处颇多。春节对联摘抄 林则更重普及,
文字优美,但他的《论语》是选译加重新组合,有时并
不十分妥当。例如《学而》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
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明明三个问句,他却只选择翻译了
内在联系。比较而言,前人的《论语》翻译中,最成功
的是刘殿爵教授。刘先生非常注意中文的训诂和英
但他的做法是把注释尽量组织进译文虽,造成的结
“Tseng Tzu said,‘Conduct the funeral of your parents
with meticulous care and let not sacrifices tO your re-
mote ancestors be forgotten,and the virtue of the tom—
mort people will incline towards fullness.”’这就显得
有些滞重了。
明白了前人的不足,如果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
兼顾受者文化和正确传播中国文化,兼顾文字的准
破。而吴先生的新译文。正是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可
贵的努力。试以上引的最后一段为例,吴先生的译文
是:Zengzi said.“Prudently perform funeral rites to the
dead and permanently remember the forefathers,and
the civic morality will resume its excellence.”词量减
注,对儒家的孝道进行了解释。其总体效果就比刘译
即译文的语言问题。对于中国典籍英译应使用的语
言.译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两派主张,一派
主张因为翻译的是古典,因此应力求古朴高雅,用字
一
17—
精确,不避古词大词,风格上不避繁重;一派则从受 不相同,前者认为孔子“罕言”的内容包括了“利、命、
仁”三件,后者则认为孔子“罕言”亦即不赞成的只有
者角度出发,主张简洁明快,便利阅读。前一派可称
作学院派,后一派可称作通俗派。从前人实践来看, “利”。而对“命”与“仁”是赞许的。以前的学界多持前
理雅各是最典型的学院派,韦利、刘殿爵,以及陈荣
捷等都是学院派。林语堂是典型的通俗派,英国的 春色满园的诗句
James R.Ware也是,庞德按说也是,但他的“通俗”
说,现在的学界却多持后说,因为这更符合孔子的思
想实际(即以《论语》而言,“仁”就绝不是孔子“罕言”
的东西)。检查英译本,我们发现迄今为止的翻译,几
种最有影响的著名译本几乎全持前说,如:
The SHbjects of which the Master seldom spoke
were—profitableness,and also the appointments of
是另一种路子,不是他那样的诗人是学不来的。以我
看来,最理想的是将两者结合,做到“深入浅出”,以
学者的态度深入钻研原文,而出之以浅易的英日暮苍山远后面一句 文,达
到通俗易晓的效果。这一目标似乎高,但并非完全不 Heaven,and perfect virtue.(James Legge,1 89o)
可及。其实林语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做出了榜样。就
He seldom spoke of profits,destiny,and total
看我们能不能沿着他的路子走下去。当然,“以浅易 manhood.Ezra Pound,1933)
出之”并不意味着降低对译文语言的要求,这样的要
求也许比用艰深的语言更高。英国19世纪的散文大
家赫兹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平实之体》(On Fa.
miliar Style),说:“平实之体不易为也。或以为平实之
体即俚俗之体,直抒胸臆即信笔涂抹,此言非也。其
实反之,较之他种文体,平实之体要求尤严,用词尤
求精当。”(见潘文国译《赫兹列散文精选>)230页)这
话是100多年前说的.而二十世纪以来的英文也正
沿着这个方向在走。从最近十来年国外出版的《论
语》英译本,如Raymond Dawson(1993)、David Hin—
ton(1998)、Edward Gilman S1ingerland(2001)等来
看.他们的英文都有这种倾向。反观国内近些年的一
些译本,则走的是另两种路子,一种是语言生硬、词
不达意.甚至为了体现“直译”、“异化”,有意无意地
制造出一些“中国式英文”还自我感觉良好;一种是
在浅自上走过了头,成了“浅薄”,读起来像读中学生
的造句练习,索然无味。这使我们愈发感到,译文的
语言问题不可小觑。据吴先生告知,他的译文标准是 比。因而当我们看到吴先生把这旬译成
“简单的英文”,但我发现,他的“简单”(simple)不是
“浅易”(easy)或“浅俗”(vulgar),而是“朴实”(plain),
亦即赫兹列主张的“平实”(fmailiar)。他的译文流畅 时。确实感到了一种新意。
简洁,颇具可读性,有的地方简约精到,还颇能传达
原文的神韵。这是很难得的。
作为晚出的译本,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可以吸收
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样,一个新的译本能不能反 carried off,rob,seize,deprived of等,上面两位对“子
映学界新的研究成果也是对其是否有新意、值得作
为“新”书推出的试金石。《论语》已经有了不下30种
译本,但我们仍需要不时推出新的译本,此无它,就
是希望新的译本能够及时反映《论语》研究新的成
果。而有志于此的新的译者也应以此为己任。所谓
“新”是指学术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陈说有 “寸”为手),其本义应是“鸟脱手”,即脱离的意思。我
所发明或创新。而不像有些人认为的表面上的“新” 们高兴地发现,吴先生正是这么翻译的:
(有的译稿把采用简体字和用汉语拼音注音也看作
是“新”,令人不觉好笑)。《论语》研究已经有了两千
多年的历史。要全面“突破”“创新”确实不容易也不
大可能,但细节上的新见还是不断涌现的,就看译者
有没有眼光去发现。我很高兴地看到,吴先生的译本 至于译文中有个别词句或有商量或进一步推敲
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努力。不妨举两个例子。一个是
9.1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一向有两种断
句.一种是中间不断开。一种是在“利”后断开而读第 出一个精品。
一
个“与”为去声、取其“赞许”之意。两种断句意思大
一
18一
The Master seldom spoke of profit or fate or
Goodness.(Arthur Waley,1938)
Confucius seldom talked about pr鬼谷子全集免费完整版 ofit,destiny,and
humanity.(Wing-Tsit Chan,1963)
hTe occasions on which the Master tlaked about
profit,Destiny and benevolence were rare.(D.C.Lau,
1983)
The master seldom spoke of profit and fate and
humaneness.(Raymond Dawson,1 993)
而持后说的译本我只见到两种:
The master rarely spoke of profit;his attachment
was to fate and to Manhood--at-its-best. fJames R.
Ware,1955)
Confucius seldom talked about gains,and yet he
was for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benevolence.(王福林,
1997)
显然.最后这两家的影响与前数家完全无法相
The Master seldom talked about profit-making,
but he believed in destiny and upheld benevolence.
再如9.26.“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对于这个“夺”字,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注释者
都理解为“抢夺、掠夺、剥夺”等,英文则相应的是
罕”采取新断句的译者在这里也没有出新,而是分别
译作了snatched away和captured and taken away。但
细究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理解是错的,是简单地把
“夺”当作“放”的通假字了。实际上从“夺”(繁体
“鸯”)的字形来看(“隹”是鸟,“大”为鸟翅张开之形,
The Master said, “While a great army might do
without its commander,a man cannot go without an
ambition.
此译甚得予心。
的余地,那是所有翻译都难免的。相信吴先生会在出
版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我们期待着他能打造
中国古籍英译是当前译界一个热点,几乎所有
学过外语而又爱好翻译的人都在跃跃欲试,有的甚
[5]LEGGE,JAMES(理雅谷)(1r。).The Four Books(四书)【Ⅳq.刘
至原文也不甚理解就找一位搞中文的朋友来“合
重德,罗志野,英文校注.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作”,匆匆上马。但我们觉得,“爱做”不等于“能做”。
[6]POUND,EZRA.(tr.)Confucian Analects【M】.oLndon:Peter
典籍英译有其自己的门槛,有其自身对译者的要求。
Owen,1933.
吴先生潜心钻研六年后方始有今天的成绩。他的精
[7]WALEY,ARTHUR.(tr.)Confucius:The Analects【MI.北
心打磨的精神为今天年轻的翻译爱好者树立了一个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榜样。 [8]WARE,JAMES R.The Sayings of Confucius;The Teach—
ings of China’S Greatest Sage【M].New York:111e Mentor
[参考文献]
Books,1955。
[1]CHAN,WING—TSIT.(tr.&corn.).A Source Book in Chi-
[9]赫兹列.赫兹列散文精选(Selected Essays of William Ha-
nese Philosophy【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lilf)(英汉对照)[M].潘文国,译.王宏印,评点.上海:上海
1963.
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DAWS0N,RAYMAYMOND. (tr.)Confucius:The Analects
[10]王福林.《论语》详注及英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997.
[3]LAu,D.C.(tr.)Confucius:,I’lle Analects(Lun yii)[M1.Hong
[11]吴国珍.《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M】.福州:福建教育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3.
出版社,即出.
[4]LIN YUTANG,et a1.The Wisdom of China【M].London:
Michael Joseph,1948.
[责任编辑:王金茹]
(上接第5页)
⑨分见《赋得盈盈楼上女》、《题大禹寺义公裨房》、《陪姚使君
题惠上人房》,见《全唐诗》卷一六零,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参考文献功盖三分国 ]
②《汉书》卷六《武帝纪》载建元元年正月,武帝即位,“诏丞
[1]黄锡硅.李太白年谱[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相、御史……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2]詹瑛.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④曹永东主开元十四年说,王辉斌主开元二十一年说;此外还
[3]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In].成都:巴蜀书社,1990.
有开元十六年说(如刘文刚《年谱》)、开元十七年说(如李
[4]郁贤皓.李白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等等。
[5]刘文刚.盂浩然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①据《唐才子传校笺・孟浩然》(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
[6]曹永东.孟浩然诗集笺注(附录《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
1987)。
出版社.1990.
③王士源《序》:“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
[7]王辉斌.盂浩然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
敷求四方,往往而获。”
[责任编辑:王金茹]
一
19—
轻捷是什么意思线翻译读音海词韩语词典-江苏科技信息
更多推荐
内界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