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是什么意思g在线翻译读音例句-全日制本科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手机界面设计)

哈汉不对应“文化词”的内涵及翻译方法浅析豁然开朗的意思是什么

摘要: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而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

分析和比较词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探讨哈萨目不窥园造句 克语和汉语在文化词方面

的不对应现象及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哈语;汉语;文化词;不对应现象;翻译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由于语言所反映的是某

一种特有的事物、现象和情感,这就完全有可能形容难过的成语 在一种文化中所存的事物和现象

在另一种文化中则不存在。而当另一种民族语言中的文化特性越鲜明,这种现象

也就越明显。

哈萨克族是跨境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

烂的文化迎接新的天地,新的文化空间。这不仅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也对

祖国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及当今文化有所选择,有所吸引,有所消化,并极大地丰

富和创造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民族的进步和繁荣,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

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哈汉语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

可分割。

一、哈汉不对应“文化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1]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

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

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

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容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

《原始文化》[2]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

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

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既是文化的

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经过归

纳总结我认为,哈汉语不对应文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习俗

哈汉民族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在哈萨克词汇中,因其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

彩而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形式。如,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在日常生活

中少不了用qaj?sarqan,qaj?sarqan是用牛皮或马皮做成的绳子。首先把牛皮或

马皮在酸奶中浸泡一段时间,等皮变软后把它割成细条,然后取四股捻成一根绳,

这样的皮绳耐用结实,可用来拴牛、马、羊等,而在汉语中没有确切的翻译。

再如beta?ar在哈萨克语中有两种意义,一是一篇文章的序言部分,二是哈萨

克族男女结婚当日,新郎在众人面前给大家行礼时会手持绑着白布、红布和猫头

鹰毛的马鞭来到新娘面前,向新娘贺喜,把揭开面纱这一过程叫做beta?ar。

aw?zbektuw是开斋节前一个月举行的封斋活动,白天一整天不吃东西,晚上

吃饭,还差几天快一个月时选一个晚上不睡觉听毛拉念经,念的经叫?arj?ap。

2.饮食(奶制品、肉食制品、粮食制品)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及

所处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做地毯、骑马,

以肉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为主,吃奶制品等,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哈萨克族的饮食特点,而

奶制品则成为哈萨克族主要的食品。哈萨克族有句谚语:“奶子是哈萨克人的粮

食”,丰富的奶制品不仅满足了哈萨克人的生活需要,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哈萨克

族饮食文化,而在汉族中,奶制品就不如哈萨克族的丰富,体现了双方饮食文化

上的差异。如:

qat?q(喀得克),把“阿依让”倒进纱布袋中,漏干黄水,再把剩下的酸奶盛

入盆或盘中加入适量的盐搅匀,装进羊肚子中,把口扎紧而形成。

kileej生奶子放上一段时间后,奶子表面生成的漂浮物。

nar?n(纳仁)哈萨克族人将肉煮熟后捞出来切成块,再在肉汤里下一些薄面

片儿,煮熟后捞出来放在大盘子里,再把切好的熟肉放在面片儿上,浇上事先用

鲜肉汤浸过的洋葱汁,然后将肉和面片及洋葱汁拌好即可食用。

3.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现在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还信仰过佛教、

景教等。不过,在今天的哈萨克信仰习俗中还保留不少萨满教的遗迹。如:

萨满“baq?s”,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哈萨克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语称为“巴克斯”,它是神

与人的媒介,是鬼神在人间的化身和代言人。在实际生活中,他能求神驱鬼,消

灾避难,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人畜平安等,几乎是无所不能。

azan穆斯林召唤教徒做礼拜的仪式,穆斯林教徒给孩子命名时的仪式,宣礼,

命名礼。

tumar毛拉将祷词写在纸上,然后将纸折叠,纸的外面用皮或布包上给小孩戴,

保佑孩子一切顺利,类似“平安符”。

4.畜牧业

由于哈萨克人民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终年生活在游牧的环境中,

对牲畜有强烈的感知及细致的观察力和分辨力,因而形成了大量表示牲畜及其习

性的词。在哈萨克语中有关畜牧业马、牛、羊的语词特别丰富:

at(马)dyldyl(天马)q?s?raq(刚交配的三岁母马)taj(两岁

马)aj??r(种马)sawr?k(尚未达到骑用龄公马)d?aba??(未满两岁的

小马)d?or?a(走马)besti(五岁的马)

关于拴马的有下列这些,例如:

arqandaw(拴马)tusaw(拴马的两个前腿)mataw(拴马的四条

腿)qus?bawlaw(把两匹马拴在一起)?relew(拴马的前后两腿)

对马的不同毛色、不同嘶叫声、不同的马具以及牧马人唤马、骂马、绊马腿

等都有特定的词语表示。不仅是马,其他牲畜如牛、羊、骆驼等也都如此。从中

可看出哈萨克语中有着丰富的畜牧业文化词汇,它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色彩,汉

语不如其丰富。

5.娱乐活动

哈萨克族谚语说得好:“马和歌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哈萨克族的体育活

动也大多是在马上进行的,如赛马、叼羊、姑娘追等。除了上述的体育活动外哈

萨克族还有一些文艺活动,如“阿依特斯”、“黑走马”等。

q?zq?war(姑娘追)是一种在喜庆集会上经常举行的娱乐活动,大多由未婚

男女青年结成对子,小伙子可以在途中与姑娘说笑甚至谈情说爱,相爱者可以拉

手,勾肩搭背卜算子咏梅毛译文朗诵串词 乃至亲吻,姑娘不得拒绝。等到双方到达指定地点后,小伙子立即

掉转马头疾驰,女方则要奋起直追,追上之后可以挥动马鞭抽小伙子的皮帽,小

伙子只能躲闪不能还手。如女方喜爱对方,则轻轻挥动以示爱慕之情。

ajt?s(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所谓对唱就是两个阿

肯之间的对唱。他们之间进行诗歌即兴创作竞技比赛,寻找机会进行较量,直至

挫败对方。

因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哈萨克语中有一些在汉语中没有对应

翻译的词语,这种现象在英语中也普遍存在。如汉语中“小脚、龙袍、豆腐、古

稀”,英语中cowboy(牧童、放羊娃)、hippy(嬉皮士,反对一般社会的准则,相

信爱情与和平,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常见于20世纪60年代)。

二、汉哈语不对应文化词所涉及的内容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

则是观察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汉语特色词汇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饮食衣着方面,如烧饼qarma,油条maj?ujke,水饺sw?o?ire,旗袍

thjpawmand?w?jelderikjetind??r?qetekk?jlek等。

2.风俗习惯方面,如拜年ajt??law庙会butxanad?arme?kesi等。

3.政治经济方面,如铁饭碗?lmeskas?p,商品房tawaryj,倒爷d?eme?er

等。

4.文学艺术方面,如檀香扇santald?elpwi?,唐三彩

ta?dawirindeiy?qumfarfor。

京剧人物脸谱bjd?j?teatrkejpkerini?bet?lemi?等。

5.宗教传说方面,如观音burxanbobe,八仙seizawlje,嫦娥ajsulw?等。

其他方面如:塔munara,烽火台d?awbal???q,气功t?n?s?t?qd?att???s等。

三、哈汉不对应文化词翻译的方法

翻译是“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与另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之间的意义转

移”,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产生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反

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词义空缺”,“词义冲突”现象,这也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是翻译不

同民族之间不对应文化词汇遇到的困难的地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 方。

一个民族的文化涉及到这个民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

面,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就无

法真正掌握语言。哈萨克文化具有很浓厚的民族色彩,由于它特有的文化色彩,

在翻译表示特有事物的词时首先要透彻了解它所表示的具体概念,然后再选用适

当的方法进行翻译,切不可糊里糊涂地拿起笔硬译,以致歪曲了其特有事物词的

真正含义,影响原文内容的准确性,而我们大致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解决哈萨克语

中特有事物的词在汉语中不对应的现象:

1.音译法

原文中表示特有事物的词,如果在译文中找不到相当或相似的词来表达,而

用其他方法又不足以体现原文的含义和色彩时,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音译时如

果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还没有被使用非母语的读者所了解,则可以给音译词作简单

明了的注释。如:

ajt?s阿依特斯baq?s巴克斯do?b?ra冬不拉

2.意译法

(1)直译法

哈萨克语中有些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翻译词,处理这些词、句子时为了不

产生歧义,不令读者费解,尽可能直译原意。同时直译法还适用于比喻性词语中

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情况,直译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而且使读

者能更多的接触译语并逐渐去接纳原语的文化特色。如:

qarad?or?a黑走马q?zq?war姑娘追laqtar?w叼羊

(2)创造法

创造法就是利用译文语言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法制造出新词来表达原文中表

示特有事物的词。如:

saba内的奶和脂肪分离,脂肪排在奶的表面称作酥油sar?maj,把saba内的

酸奶倒入锅内煮,经过过滤之后抽去黄水晒干即是酸奶疙瘩。

qor奶曲,这是在器皿底留的少量酸奶或马奶酒曲子,上面倒入奶子制作酸

奶或马奶酒。

创造新词时一定要谨慎,创造的新词既要意义准确,又要符合哈萨克语的构

词规律,而且创造的新词要能为汉语言的读者所接受,切不可草率行事,造成混

乱。

(3)解释法

解释法就是对特有事物的内容或形象进行简单扼要的解释或描述,如:

w?z牛和羊刚下崽后挤出来的奶。汉语称作“焦乳”或“牛初乳”。

kale?念经人穿的,用皮革做的袜子,为了保持脚的干净。汉语称作“套鞋”。

q?z一年没有下崽的马、牛、羊。

(4)音意兼顾法

指兼顾外来词的读音和意义,使之既在语音上与原词贴切,又能体现原词的

特点,但又非原词的词义,做到音音合璧。如:

d?w?a??q喝都阿(请阿訇将阿拉伯文祷词写在纸上,把纸烧成灰或将祷词

写在陶瓷盘碟上,然后给病人冲服)。

nawr?zk?d?e纳吾肉孜粥(在肉孜节这一天,各家相互拜节祝贺并喝一种由

肉、小麦、水、面、酸唐雎不辱使命原文朗读 奶、盐、小米等做成的一种粥)。

3.套译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

所以哈汉词语中存在着少量相似或相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

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这样的词语则可以采用套译法。如:

说话时要给自己留有余地erd?iitbaspaj?m?ndeend?eriny?basad?.

天下乌鸦一般黑qajdabarsa?daqazann??qula??tyrtew.

原文和译文采用各自不同的表达法来说明同一事物、传达统一精神,可谓异

曲同工、殊途同归。

四、总结

综上所述,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哈萨克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

语言,无论是将哈萨克语特色词汇翻译为汉语,还是将凝聚着汉民族悠久历史文

化精髓的汉语特色词汇翻译为哈萨克语,这都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

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两个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两

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

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事实证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汉语读者接受的

文化对等翻译方法。重要的是,译者处处都要重视文化因素,尽可能取得文化上

的对等,这也就是所说的文化融合与接纳。

而翻译时对文化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译者必须记住两点:一是如

何正确地理解原词的意思,翻译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以事寓意,二

是如何让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词。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工

作者,针对这一类词汇的翻译,首先我们要对汉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有较

高的母语修养,其次我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广博的知识,这就需要长

期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因此要做好哈汉的翻译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

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掌握尽可能多的文化知识与其他有关专业知识。

注释: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努尔别克?阿不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得意洋洋的反义词是什么 [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帕提曼.哈萨克民俗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8。

[4]张定京穆合塔尔阿力肯主编.中国哈萨克语言文化论集[M].民族出版社,2009。

更多推荐

taj是什么意思在线翻译读音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