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英文译语怎么说-organize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节目主持人台词)创造性叛逆与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
的译介
翻译是否应该追求百分之百的忠实,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应该“现身”,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现代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的视角转换的切入点。翻译的成
功不仅要关注“怎么译”,还应该将视角扩展到接受群体和接受环境,这就意味
着传统的关注“译入”翻译理论对“译出”的诠释就会有很大的局限。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由卢康华、孙景尧于1984年提出,
2007年,谢天振教授出版教材《译介学导论》,深入阐述并建构了译介学的理
论框架。
译介学提出,翻译文本也是翻译文学,具有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译介学视
角下的翻译关注文学交流和文化对比。翻译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尤其
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在翻译文学中,审美信息,艺术创造力
的传递应该在“适宜的”译者的努力下,赋予文学作品原作者新的生命。
一、莫言作品的成功译介
译者们为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做出了不懈努力。为传播中国文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学,
1951年英文版《中国文学》创刊;1981年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主持编辑、
译出版的《熊猫丛书》,出版英语版中国经典著作、传说、史集;1995年,首
次系统地、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中华大文库》。2012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成功,同时也是译介的成功。
()译者的文本选择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对于一位译者的译著,必须提出如下问题:他是谁?
他翻译的是什么?他怎么翻译的?”从译介的视角出发,翻译作品的成功
首先要考量译者的身份。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葛浩文)美国著名的翻译家,作为翻译中国当代
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葛浩文教授在现、当代汉语文学作品英译工作上取得了
巨大成就,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数十年来,葛浩文已将莫言的十
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其惟妙惟肖的翻译使莫言的作品风格得以再现,
浓厚的乡土气息氤氲其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得以彰显。
葛浩文先生早在1976年在题为《文学与翻译家》写冬天的古诗词50首 的文章中提出:对翻译来
说,最最要紧的是选什么来翻译;2013年葛浩文在江苏常熟发表的题为“作者
与译者:一种互惠,但并不轻松,有时又脆弱的关系”的演讲中再次提出:“如何
选择作品,大概是译者先要做出、最重要的决定。”
葛浩文先生对莫言作品己亥杂诗的古诗意思 的偏爱与翻译文本的选择并非偶然,是他历年来对东
北文化所保持的热情和对东北文化底蕴的积累,促使他选择了与东北文化有着历
史渊源,并饱含胶东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所以,莫言所描写的胶州文化引起葛
浩文先生的兴趣、注意进而展开全面的作品译介。
葛浩文先生对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喜好、审美品位了解深入,翻译过程中对源
语作品的语言、表达习惯处理得当,使文本的语言风格、用词特色等都得以充分
传递;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得到了作者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连译带改”不是
篡改原文,而是适应了翻译文学作品的被接受规律,注意到西方读者接受中国文
学、文化的特征、规律。
[4]60[5]111

()英译本的传播情况
1993年至2013年的二十年时间里,葛浩文先生选择翻译了莫言11
长篇小说中的9部,《生死疲劳》是第6部。英文版的《红高粱》、《生死疲
劳》、《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红
高粱家族》等作品,被全世界的图书馆收藏家分别是644家、618家、504家、
472家、398家、357家、265家,分别由企鹅集团和它所属美国维京出版社
(New York Viking)美国纽约拱廊出版社(New York Arcade Pub)出版。
由于葛浩文先生来自美国,读者群也大都在美国,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笔者
对《生死疲劳》在美国的销售情况进行了梳理,如图:

1《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在美国的销售情况(按出版时间)
1所显示数据为:截止20131028日,不同年份出版的《生死疲
劳》葛浩文英译本在美国的销售量。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英译本销量差别
较大,但总体的销售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在美国,从2008年《生死疲劳》葛浩
文英译本首次进入美国文学视野到图1数据统计为止(即到20131028
),四个不同年份的版本共计销售10766本。

据葛浩文先生在一次访谈中透露:《红高粱》英译本印了十几年,才发行到
2万册左右。由此可见,《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能够在短短5年内销量额
[6]211
达到10766本,充分印证了葛浩文先生对《生死疲劳》的译介是成功的。
二、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葛浩文先生的创造性翻译,使莫言英译作品成功进入新的接受环境。创造了
与原作等同的接受效果,但同时也为达到接受的成功,对原作形式进行叛逆性的
改变,这就是“创造性叛逆。”
[5]106
“创造性叛逆”的概念起源于法国,这一观点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颇具创造性的理论视角。“创造性叛逆”在国内的研究始于1992年。谢天振教
授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文中,
具体阐述了“创造性叛逆”的思想,谢先生在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三个方面,
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主体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而后,谢天振先生出版了著
作《译介学》,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他在书中明
确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
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5]108
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具体差异,为使译作在时间和
空间上完成对原作生命力的延续,在对原作所描述事件和所传达思想充分理解的
基础上,译者作为文学翻译事件的发起者定会在翻译的全过程中针对两种语言在
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具体差异做出适当的、全方位的“调整”。这些“调整”从表
面上看是对原作的“叛逆”,然而这种“叛逆”并不是译者对原作随心所欲的践
踏,而是译者为使译作在译语环境中能够传达出跟原作一样的艺术效果,而进行
的创造性的构思,是文本传播成功的一个基本保障。

三、葛浩文先生的创造性叛逆翻译的表现
在文学作品译介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他()在翻译
进行之前形成的独立的文化积淀、审美标准和文学修养,促成了译者个性化的翻
译。个性化翻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有意识的创
造性翻译;另外还有误译和漏译等,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个性翻译观
不同的翻译家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往往持有不同的翻译观,从而衍生出风格迥
异但却各具特色的译作,这一现象对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是一个有力的佐
证。譬如,同样是对荷马史诗进行翻译,不同时代的翻译家所采用的文体截然不
同:16世纪英国的乔治查理曼采用的是十四行诗体和英雄偶句诗体;17世纪
末,法国著名翻译家安娜达西埃采用的是散文体;18世纪初,英国古典主义诗
人亚历山大蒲伯采用是英语的双韵史诗体。
葛浩文先生的个性翻译观,主要是在语言层面的增添、失落和变形,这也是
译介视角下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他推崇拉巴沙的观点即“一部作品无法
用一种语言克隆,只能模仿。所以翻译中遇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尽
[6]16
量保留词汇异域文化色彩的同时,葛浩文先生会将原作中阻碍译作读者理解的异
质因素进行适当的删节、阐释或者替换处理。例如,《生死疲劳》中一直在描写
的“炕”,英译本中都统一用拼音“”,作品英译的读者们,会在阅读过程
kang
中,首先会对kang这个新的符号产生好奇心,进而对符号背后的意象进行探
寻,读者的兴趣、接受过程,从一个符号-意象开始,进而上升到文化本身;其
次,葛浩文先生倾向于为读者翻译。在题为“我译故我在”的访谈中葛浩文先生

说:“我觉得最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通过《生死疲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中英文
的对比可以发现,穿插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无明显的贡献作用的
冗长段落被适当删减,从而使整个故事情节连贯而富有逻辑,便于读者接受和理
解;最后,葛浩文先生坚持认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中,“雅”是最重要
的。他在一篇题为“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中说:“翻译中,
我认为‘雅’是最重要的,‘雅’涉及译者的创造性的问题。葛浩文先生认为,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信和达”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想让译作达到与原作相同
的艺术效果,“雅”是关键性的一环。对于译文的润色,对文学词汇的运用都涉
及到“雅”这一层面。读过《生死疲劳》英译本之后,明显可以体会到译文真正
把原作中委婉的说法用同样委婉的英文表达出来了,葛浩文先生在达到“雅”
一标准上,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才能。
()误译
误译特别明鲜明、突出的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形变。通过
[5]
对文学翻译过程中误译的研究能够发掘出不同文学和文化交流中的阻滞点。根据
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一书中的界定,误译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情况。
其中无意误译多是由于译者对原文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
的;有意误译多是由于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不
用正确手段翻译造成的。根据上述界定,有意误译是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集中体现,
也是不同文学和文化交流中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形变的主要表现。因此,
文主要从《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有意误译的现状入手,具体揭示译者如何
创造性的填补不同文化之间的沟壑。

1
原文:……几个玩的兴起、甩了破棉袄,光着脊背、只穿着破棉裤、裤裆出
露出的烂棉花宛如新疆细毛羊肮脏尾巴的生猛男孩,玩起了猴子荡秋千的游
戏……(莫言,2008:225)
Several excited ,raucous ,wearing only tattered pants,
with moldy cotton leaking out of the crotches, like the dirty tails of
Tibetan yaks……(Howard Goldblatt,2008:250)
原文中用原本与棉花一样同为白色,而后却因沾染了粪便、泥土一类东西变
得肮脏的“新疆细毛羊尾巴”来比喻 “裤裆处露出的烂棉花”,从颜色和形状
上都能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有助于读者联想到生猛的男孩子们由于上蹿
下跳弄坏的棉裤露出肮脏面花的场景。而译文中却用the dirty tails of Tibetan
yaks(西藏耗牛肮脏的尾巴)替换了“新疆细毛羊肮脏的尾巴”这一意象。此处
如此明显的误译属于有意误译的范畴。葛浩文先生用原本就是黑色的“西藏牦牛
的尾巴”来比喻男孩们裤裆处露出的棉花,能够让译作读者更直接的联想到“露
出的烂棉花”的颜色和形状。另外,耗牛是西藏的地标性动物,与新疆细毛羊相
比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译者用“西藏耗牛肮脏的尾巴”替换了原作中“新疆细
毛羊肮脏的尾巴”的意象不仅为译作读者的阅读排除了障碍,也更能激发目的语
读者产生同源语读者相同的联想。
2
原文:……把那些肮脏的沂蒙山猪统统用碱水洗三遍。(莫言,2008:225)

译文:…….Wash the pigs th宋词三百首古诗文网 ree times in salt water.(Howard Goldblatt,
2008:250)
原文中的“碱水”在译文中被salt water(盐水)替换了。此处也是明显的
有意误译。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工业发展的差异“盐”和“碱”这种看
似简单的生活用品在东西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近代,中国的盐业十分落后,
食用盐的盐质极差甚至食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土描写花的诗句100首 盐,而在欧洲,即使喂牲
口的盐含氯化钠都超过85%,中国人吃的盐竟然连人家牲口吃的盐都不如。
104
[8]103-

然而,中国的制碱工业因为“侯氏制碱”法而飞速发展,所以近代以来中国
人就逐渐形成了用碱来除污垢的习惯。然而,在西方人的固有的认识中,盐具有
清洁的功效,因此,也可以解毒,短语“with a grain/pinch of salt”源于拉丁
语“cum grano salis”原意是有些解毒剂需要跟盐一起服用;盐是很好的防腐
剂,具有杀菌的功能,埃及人很多年前就懂得用盐制作木乃伊。译者此处用
[8]103-104
“盐水”来替换原作中的“碱水”,在不违背原作所要表达意思的基础之上为译
作读者清除了理解上的障碍。
3
原文:……让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的守财奴。(莫言,2008:28)
译文:……made h吩咐的近义词 is wife and kids eat chaff and rotten vegetables.
(Howard Goldblatt, 2008:250)
原文想用“吃糠咽菜”这一成语来表达老婆孩子生活不好,在译文中被翻译
成“eat chaff and rotten vegetables”,原文成语中的“菜”是指“野菜”,

而英译本中却将其译为rotten vegetable旧时中国百姓生活贫苦人家吃不起
蔬菜往往用野菜来充饥。然而在译文形成的时间(2008)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在东西方“野菜”都变成了人们餐桌上推崇的美味佳肴,所以译者杨慎最有名的诗词西江月 为避
免译作读者看到吃“野菜”无法理解出原作想要表达的生活贫苦的意思便将“吃
糠咽菜”中的“菜”译成了rotten vegetables这样更易于读者准确的捕捉到
原文要表达的意思。
()漏译
漏译也分为两种即有意漏译和无意漏译。由于无意漏译不存在创造性叛逆的
现象,所以此处不加以研究。有意漏译也称节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
些无法逾越的文化鸿沟,这时为一定程度上减少译作读者的负担,译者常常采取
节译的做法。《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节译现象俯拾皆是,下面将举具体案
例分析。
4
原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古话,现在已经很少听
人引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话语。我运足力气,以气功大师撞石头的
勇气,对准了那杂种的屁股……(莫言,2008:218)
译文:Concentrating all my strength up front, like七夕节的古诗100首 a Qigong master
who breaks rocks with his head, I took aim at the bastards rump……
(Howard Goldblatt, 2008:245)
5
原文:咱们骑驴看账本,走着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言,2008:246)

译文:The river flows east for thirty years and west for thirty years.
(Howard Goldblatt, 2008:274)
4 译文中省略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古话,
在已经很少听人引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话语。”整个一句话,例5
省略了“咱们骑驴看账本,走着瞧!”这个歇后语。省略原文中这两处具有负载
中国语言文化的古语和歇后语,不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但是却会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译文读者的阅读负担。译者经过思考便做出了删节的调整,表面上看即所谓
的漏译。
综上,通过对译介理论的阐述和对《生死疲劳》实例的分析,从译作的选择
到译作的形成中,都存在“创造性叛逆”的现象,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在
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作中体现出来的译者的个性化翻译、误译和漏
译都是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
英译本《生死疲劳》的成功译介,值得深思。译者葛浩文先生的创造性叛逆
使译本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 功传播,文本传播过程中,建立了与目的语读者间交际通道,其英译本
的意义不仅仅反映在一个文本的成功传播,及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积极促
进;同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国
门,融入到世界文学中去有所借鉴。


布洛卡的英文翻译英语怎么说-inch


更多推荐

叛逆的英文译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