猾是什么意思翻译读音海词韩语词典-太原网络营销


2023年4月1日发(作者:祭奠逝去的青春)

2010年7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7卷第4期

Ju.l2010JournalofTianjinForei五更鼓角声悲壮 gnStudiesUniversityVo.l17No.4

收稿日期:2010-03-15

基金项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MTIJZW200903)

作者简介:冯全功(1984-),男,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试论和谐翻译

冯全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谐思维是

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面对矛盾时强调和谐与统一。对话理论和间性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和谐思维

的内涵。翻译涉及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包括不同的文本、主体和文化等。和谐翻译主要指翻译主

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译者是最活跃的翻译主体,在整个翻

译活动中起核心作用,所以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发扬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在具体行动中

实践和谐翻译的理念。

关键词:和谐翻译;和谐思维;对话;间性;

Abstract:Harmony,inessencearelationalcategory,istheoptimalstateforthingstoexistandtheessen2

iousthinkingwhichisdialecticemphasizesharmony

andunificationwhenfacingcontradiction,andisfurtherenrichedbydialogicaltheoryandinternesstheo2

ationinvolvesacomplexwebofrelationship,includingdifferenttexts,2

mony-orientedtranslationmainlyaimsatachievingharmonybetweentexts,subjectsandculturesthrough

ostactivetranslationsubjec,tthetranslatorplays

ore,thetranslatorshouldcultivateharmoniousthink2

ingtocarryforwardtheharmonytraditionofChinesepeopleandputtheharmony-orientedtranslationin2

topractice.

Keywords:harmony-orientedtranslation;harmoniousthinking;dialogue;interness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10)04-0038-06

一、引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几乎涵

盖一切,贯穿一切。和亦是古代人的心理结构

和思维模式,用它来规范一切,陶铸一切(周来

祥,2007:218)。关于和的经典论述有史伯的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0(5国语#郑语6),有子

的/礼之用,和为贵0(5论语#学而6),孟子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0(5孟子#公孙

丑下6等。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和谐基

调,积淀在国人心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

们要善于继承古人求和重和的精神,发扬中国

古典的和谐文化,用相关理论(如对话理论、间

性理论、辩证思维等)对之进行现代转换,让和

谐焕发出更强的生机与活力。周来祥的和谐美

学功不可没,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在翻译研究领域也有学者极力推崇和谐,

提出翻译标准的和谐说,旨在让/译者养成高

度自觉的和谐意识0(郑海凌,2005:40)。潘卫

民、徐佳(2007:118)认为,和谐翻译应该成为

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主体之间应该

38

试论和谐翻译

协调有序,和谐处理。和谐翻译不仅涉及翻译

主体之间的和谐,亦涉及文本之间与文化之间

的和谐,这是和谐翻译的宏观方面。只有把握

住了宏观方面,译者才能更好地进行微观操作,

达到玄奘翻译的极规之境)))/直译意译,圆

满调和0(梁启超,1984:62)。这是笔者从宏观

上探索和谐翻译的初衷所在。译者是翻译过程

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译文面貌的决定者,担当着

协调各方、促进文化交流的重任。和谐思维是

和谐翻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译的基础,译者首先要具有和谐意识,主

动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

二、和谐思维

中国古典和文化承认差别、杂多、矛盾、对

立的普遍性,强调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辅相

成的方面,提倡用平衡、和解的方式解决事物的

矛盾(周来祥,2007:219-221)。这是中国古

代朴素辩证思维的主要特征。基于此周来祥提

出了和谐思维的概念。和谐思维是相对于矛盾

思维而言的,两者都属于辩证思维的范畴。矛

盾思维着眼于矛盾、对立,而和谐思维着眼于统

一、和谐,两者属于不同的历史形态。相对而

言,西方更注重矛盾思维,中国更注重和谐思

维。在哲学规定上,矛盾思维认为,对立斗争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内在

根据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谐思维则反其

道而行之。在对立面的认识上,矛盾思维认为,

对立面之间是本质的差异,而和谐思维在承认

差异的同时亦肯定它们之间的相通性、相融性。

在解决矛盾的方式上,矛盾思维以斗争的方式

来处理矛盾,强调发展、激化矛盾,和谐思维则

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强调通过平等对话、协

调沟通、互补互动、团结合作来逐步缩小、化解

矛盾。在对待矛盾的价值趋向上,矛盾思维以

激化矛盾,推动对立斗争为价值追求,和谐思维

则以和谐共存为价值取向。在矛盾解决的结果

上,矛盾思维认为矛盾的解决是粉碎旧的矛盾

统一体,达到和谐后再创造一个新的矛盾统一

体,和谐思维则通过化解矛盾从初步的和谐达

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矛盾各方的互助互利

和共生共荣。总之,在矛盾思维中,和谐统一是

从属的,始于矛盾终于矛盾;在和谐思维中,矛

盾对立是从属的,始于和谐终于和谐(同上:72-

76)。

和谐思维以和谐为思维的运演工具,强调

矛盾双方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相通相融的关

系。和谐思维也可以从对话理论和间性理论中

汲取营养,以充实和丰富和谐思维的内涵。

/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际0(巴赫金,

1998:340),真正的存在离不开平等的对话。平

等对话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也是和谐思维

的具体表现。主体间性理论反对把他人对象

化,即视他人为任意宰割的对象,强调人与人之

间互为主体的平等交往与和谐共存。主体间性

投射到跨文化交往中便是文化间性,因为跨文

化交往是在不同文化的主体之间进行的。两种

间性都暗含着不同主体和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独立性、平等性和对话性,类似马丁#布伯哲学

中的我)你关系。和谐思维不仅体现在对待矛

盾、斗争的态度和立场上,更体现在主体的对话

精神和间性意识中。

和谐思维要求主体具有强烈的和谐意识,

通过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来化解矛盾,促进主

体之间的和谐共存。译者是最主要的翻译主

体,是整个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和谐思维

是和谐翻译的主导因素。具有和谐思维的译者

是文本之间和谐的决定者、主体之间和谐的协

调者及文化之间和谐的促进者。

三、文本之间的和谐

文本之间的和谐主要指源语文本和译语文

本之间基于差异的共生关系。语言和文化之间

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文本是语言和文化的重

要载体,如何处理文本之间的差异是决定源语

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之

一。译语文本是歪曲、抹煞差异还是尊重、维护

差异呢?翻译时应该求异,尊重并致力于传达

他人在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

存体验等方面与自我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尊

重他人文本中所描写的世界的完整性,尊重他

人文本的自身价值,这是当前翻译研究者对翻

译的人文价值的伦理判断(申连云,2008:16)。

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0体现的也是求异

求和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只有尊重源语文本的

差异性和完整性,才能促成源语文本和译语文

本之间的和谐,才能让译语文本在译语文化中

39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与其他文本和谐共存,共同促进译语文化的丰

富和发展。故翻译的目的是向译语读者介绍异

域文化、思想以及语言,译者的职责是将原文中

的异质因素正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胡卫平、

季可夫,2009:39)。而当源语文本所体现的意

识形态、价值观和诗学观等与译语文化发生严

重冲突时,求异就不是那么纯粹了。此时译者

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和谐思维来化解矛盾,转

换或者剔除一些/不安分0因素,同时最大限度

地在译语文本中保留差异,从而赋予译语文本

最佳的生存资质。译语文本是源语文本在译语

文化中的来生,换言之,译语文本使源语文本在

另一个文化空间中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从而延

长了源语文本的寿命,同时也扩展了它的生存

空间。这就要求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是和

而不同的共生关系。

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和谐是一种隔

而不隔的状态。隔是由距离造成的,诚如钱钟

书先生(1984:697)所言,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

字之间、译者的理解和文风与原作的内容和形

式之间以及译者的体会和表达能力之间都有距

离,翻译要跨越这些距离难免会有所遗失或受

些损伤。鉴于源语语言和文化与译语语言和文

化以及作者和译者在创作(翻译)心理、文学素

养等方面的距离(差异),这些遗失和损伤是不

可避免的,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必然存在

一定程度的隔。不隔主要指译语读者可通过译

语文本基本上看清源语文本的真实面貌和精神

姿致。这首先要求译者和源语文本不隔,即

/译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0(郑海凌,2005:71),

然后再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按照既要适中又

要协调的准则中国哪个朝代最长久排名 翻译,处处把握好分寸,随时选择

一种最为正确、同各方关系最为协调的表达方

式(同上:115)。唯有如此,源语文本与译语文

本之间的不隔方能达致。隔潜隐在不隔之中,

隔是局部的,不隔是总体的,这就是文本之间隔

而不隔的和谐状态。

总之,鉴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源语文本和

译语文本之间的差异可大可小,之间的距离可

远可近。只要译语文本本身是一个可与源语文

本相媲美的内在和谐的文本,通过译语文本可

以清楚地窥视到源语文本的精神姿致,两者之

间的关系便是和谐的。

四、主体之间的和谐

翻译主体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许钧

(2003:11)把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把作

者、译者和读者视为广义的翻译主体。这样化

分倒很有见地,但忽略了像翻译的委托者、发起

人等因素。事实上,广义的翻译主体包括与翻

译活动直接相关的所有人,如译者、作者、读者、

发起者、赞助人、出版者、批评者、研究者等。虽

然受到各方的制约,译者依然是翻译活动中最

活跃、最具能动性的翻译主体,起统筹全局,协

调各方的作用。

翻译研究中有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和

译者中心论等。作者中心论强调信和忠实,忠

实于作者的原意,把作者视为诠释文本的无上

权威,强调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心理。随着

现代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及读者反应批评的

兴起,读者日益被视为建构意义的主体,翻译研

究也随之出现了读者中心论。读者反应成了衡

量译作成败的标准,读者的期待视野成了译者

生成译文首要考虑的因素。在后现代语境下,

随着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

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

译者作为改写者和征服者摆脱了忠实、对等的

桎梏,把创造性叛逆发挥到了极致。相对而言,

作者中心论压抑了译者的积极创造性,读者中

心论忽视了作者的相对权威性,译者中心论把

作者和读者都推向了边缘。不管是作者中心

论、读者中心论或是译者中心论,都容易滋生不

健康的对立现象,造成翻译主体之间的不和谐。

这种失谐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某个或某些翻译主

体的忽视或者对其利益的侵犯。译者在协调各

方(利益)时起核心作用,因为翻译活动主要是

译者完成的,作者和读者一般不直接参与实际

的翻译活动。译者的和谐思维至关重要,是维

系人情冷暖的诗句 翻译主体之间各方利益均衡和关系和谐的主

导力量。和谐思维就是要缩小、化解矛盾,通过

和谐的手段达到和谐的目的。对话理论和主体

间性理论是达致主体之间和谐的有效手段。

巴赫金(1998:340)曾说:/一切莫不归结

于对话0,翻译亦不例外。真正的对话是具有

充分价值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以某

40

试论和谐翻译

方为中心和指归,因为/对话的本质是对话者

之间地位的平等0(凌建侯,2007:146)。对话

的积极性不一定要有对话的形式,但必须有对

话的精神(同上:147)。所谓对话精神,就是承

认并坚持参与对话的双(各)方的平等性、互动

性、互惠性以及对话本身的非预设性和未完成

性。这就要求在众声喧哗的对话中有倾听、有

理解、有互动、有合作,共同推动对话向前发展,

以取得对话各方之间的和谐。翻译是由作者、

译者、读者等共同参与的以翻译活动、翻译产品

等为话题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种跨时

空的对话中,/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

的头脑里的,它是在共同寻求真理的人们之间

诞生的,是在它们对话交际过程中诞生的0(巴

赫金,1998:144)。各个翻译主体都要具有对话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促就翻译真理的诞生。

/翻译是一种复调的对话0(陈历明,2006:

100),实质是涉及翻译问题时各方都要采取对

话的立场,要求翻译主体具有强烈的对话意识

和对话精神,特别是译者。翻译主体一旦有了

对话精神,便不会出现以某方为中心的论调,并

且矛盾、冲突一旦出现,便会通过对话协商、互

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对话精神是和谐思维的

固有特征,平等对话是通向主体之间和谐的有

效途径。

主体间性的出场是为了遏制主体性的过分

张扬,强调他者作为与/我0一样具有同等价值

和地位的主体的重要性。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

转向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趋势(陈大

亮,2005:7)。虽然主体间性在不同哲学家的

理论框架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近百年的发

展中却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即人与人之间是互

为主体、平等共存的关系,自我主体与他人主体

存在差异,各主体之间不断进行交流与对话

(罗丹,2009:58)。质而言之,主体间性就是人

与人之间互为主体、平等交往、和谐共存的对话

关系。翻译中的主体间性主要指译者、作者、读

者、发起者、出版者、批评者等翻译主体之间平

等对话、和谐交往的关系。主体间性对翻译主

体研究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翻译主体的本真

存在,在不否认主体性存在和发挥的同时,希望

建立译者主体和其他主体之间的一种交互主体

性的共在(葛校琴,2006:225)。翻译主要是译

者完成的,译者要勇于承担起主体之间合理交

往的重任,把所有与翻译活动直接相关的人视

为平等的主体。有了主体间性意识,译者就不

会轻举妄动,为所欲为,会积极和各方平等对

话,主动协调各方的利益,在化解矛盾、冲突的

基础上实现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存。除了译

者,作者、委托者等也都应具有主体间性意识,

都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每一方都应尊重和

捍卫其他主体平等对话的权利。可见,主体间

性意识也是和谐思维的应有之义。

对话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都强调平等对话

的重要性,都是实现主体之间和谐的重要手段。

翻译主体,特别是译者,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对话

意识和主体间性意识,充分发挥和谐思维的作

用,把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视为自己的奋斗目

标之一。

五、文化之间的和谐

翻译不仅是语言(文本)之间的转换活动,

更是文化之间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要实现文

本之间和主体之间的和谐,更要促进源语文化

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和谐。然而,译语文化对源

语文化往往持敌对态度,就像雨果所言,每当为

一个国家提供一本翻译时,这个国家几乎总是

将其视为侵犯自己的暴力行为(Lefevere,2004:

18)。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环境

中,翻译作为一种暴力行为是不难理解的。因

为强势文化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对弱势

文化进行任意宰割,刻意向弱势文化输出自己

的文化,进行文化殖民等。后殖民主义翻译研

究的任务之一便是研究翻译在殖民化以及去殖

民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Robinson,2007:

6)。殖民意味着权力的不平衡,会导致文化上

的不和谐。翻译研究中的翻译即改写、翻译即

征服、翻译即叛逆、翻译即解构等论调更是加速

了文化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

文化间性便得到了凸显。

文化间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主体间性在文化

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王才勇,2007:46),即文

化间性是主体间性在跨文化交往中的投射。具

体而言,文化间性指一种文化与他者文化际遇

时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交互镜借的内在关联,

41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它以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为前提,以文化对话为

根本,以理解沟通为指归(蔡熙,2009:84)。文

化自我只有在文化他者的关照下才能被识别和

定位,两者具有同等的价值。翻译不只是为了

求同,更是为了在求同基础上存异。加利认为:

/翻译有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而文化多样性

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设。0(许钧,

2003:437)翻译的使命是维护各种文化的完整

性和独特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这也是

翻译研究中文化间性的主旨所在。

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样性和文化

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文化独白和

文化殖民的侵袭下,文化多样性遭到了一定程

度的破坏。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

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

成为各国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

(黄友义,2008:9)。译者怎样才能帮助促进世

界文化之间的交流,维护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与繁荣发展呢?

首先,译者要有正确的文化交流态度,以平

等对话的姿态介入文化交流。译语文化和源语

文化应该是互补互惠的关系,而不是通常所理

解的矛盾对立的关系。译者在文化交流中要尊

重文化差异,积极引介源语文化,丰富和充实译

语文化,让其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要求译

者具有平等的对话态度,面对源语文化既不居

高临下又不低三下四,把文化间性的内涵真正

落到实处。

其次,译者要以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为标

准和指归,合理地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事物

的任何属性都是关系属性,/别人的文化只有

在他人文化的眼中才能较为充分和深刻地揭示

自己0(梅兰,2005:42)。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

展译语文化,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保存源语文

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尊重差异的翻译伦

理观。在文化交流中译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和

谐思维,尊重、维护差异,而不是扭曲、抹煞差

异,唯有如此才能求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

存与共同发展。

最后,译者要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文化

使命,维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译者本人也有

自己的文化身份,不但要维护自己文化的生存

与发展,也要积极担负起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的重任。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孙艺风

(2008:12)指出:/把文化翻译视作和谐的多元

撒播之行为,未免过于理想化,但不失为各国之

间交流的追求目标。0既然文化之间的和谐是

追求的目标,译者就高考十篇必看满分作文 要竭尽全力付诸行动,以文

化间性为理念,以平等对话为手段。/每一种

文化都具有保护其他文化的天赋义务0(辜正

坤,2007:169),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译者就要

勇于承担起保护他者文化、促进文化和谐的神

圣使命。文化的多元互补格局并非只是良好的

愿望,还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孙会军,

2005:222)。

译者是促进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和谐

的最主要因素,承担着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

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重任。和而不同应是文化

之间的存在状态,是文化间性的主旨所在。译

者的文化间性意识亦是其和谐思维的重要组成

部分。译者要深化自己的和谐思维,发扬平等

对话的精神,提高自己的间性意识,促进文化之

间的和谐。除了译者,其他翻译主体亦应如此,

在文化交往中共同扛起鲜明的和谐大旗。

六、结语

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之

中,都不是完全自足的存在。/和谐是一种关

系0(周来祥,2007:35),是最佳的事物存在状

态。汉代董仲舒有言:/天地之道,虽有不和

者,必归之于和。0(5春秋繁露#循天之道6)天

地之道在于和,翻译之道又何尝不然呢。翻译

主要涉及源语文本、译语文本等文本之间的关

系,涉及兀怎么读 作者、译者、读者、发起者、出版者、批评

者、研究者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涉及源语文化、

译语文化等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又和国

家权力、霸权主义、意识形态、诗学传统、民族、

性别等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以翻译活动为

中心的关系网络。在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

不可避免会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谐因此成为

翻译追求的目标,和谐翻译才有存在的理由。

/翻译之道在于天下苦秦久矣的翻译 -和.0(郑海凌,2005:8),和谐

翻译的本质就是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促进翻

译网络中各种关系的和谐。

/和谐文化(中和文化)是独特的东方智

42

试论和谐翻译

慧,是中华文化对全人类文化独创性的伟大贡

献。0(周来祥,2007:255)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

文社会学科,翻译研究要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

化的土壤中。和谐翻译应是国内学者的一个重

大的研究课题,也应是世界所有翻译工作者的

共同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0(5礼记

#中庸6),翻译的/达道0就是追求和谐,处处以

和谐为取向、标准、目标、归宿。和谐思维是和

谐翻译的根本保障,不仅体现在对待矛盾、斗争

的态度和立场上,更体现在主体的对话精神和

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等间性意识中。译者、发起

者等翻译主体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发

扬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合

作来共同促进不同文本、不同主体、不同文化之

间的和谐,促进整个翻译关系网络的和谐。和

谐翻译是一种理念、追求及理想,更多地体现在

翻译主体的具体行动中,特别是译者的翻译实

践中。

参考文献:

[1]Lefevere,A.(ed.).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C].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Robinson,ationandEmpire:PostcolonialTheoriesExplained[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006.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蔡熙.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9,(1):81-84.

[5]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3-9.

[6]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7]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找舒服 北京:北京大学出蒿里行曹操赏析 版社,2007.

[9]胡卫平,季可夫.翻译乃翻/异0)))论异质因素的重构[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36-40.

[10]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11]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罗丹.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渊源、内涵及特征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57-60.

[13]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2-67.

[14]梅兰.巴赫金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5]潘卫民,徐佳.论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5-118.

[16]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信服的拼音 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6-725.

[17]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2):16-19.

[18]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9]孙艺风.翻译与多元之美[J].中国翻译,2008,(4):10-19.

[20]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4):43-48.

[21]许钧./创造性叛逆0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6-11.

[22]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3]郑海凌.译理浅说[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24]周来祥.三论美是和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3

更多推荐

HAR是什么意思在线翻译读音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