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英文译语怎么说-初一的英语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与测试答案)科技英语翻译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时所使用的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科技文体)科技英语自70年代以来引起
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本节所讨论的
科技英语主要指描述、探讨自然科学各专业的著作、论文、实验报告,科技实用
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说明等。
一、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科技英语由于其内容、使用域和语篇功能的特殊性,也由于科技工作者长期
以来的语言使用习惯,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日常英语、
文学英语等语体。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
(一)词汇层面
1 专业术语多。专业术语指某一学科领域所特有或专用的语汇,其词义
常不为专业外读者所明白,如cryogenics (低温学)norepinephrine (新肾上
腺素)等。这些专业术语的特点是a. 词形较长,大多含有源于拉丁语、希腊
语和法语的词根、词缀。这类词语的语义范围较为狭窄,意义较为明确固定,
合科技英语准确明晰的要求。如:nucleonics (核子学)semisomnus (半昏迷)
autoradiography (自动射线照相术)excoriation (表皮脱落)等。b. 多复合词。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构词方法创造出一些复合词来表示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
radiophotography (无线电传真)anti-armored fighting vehicle missile(反装
甲车导弹) 等。c. 多缩略词。为使用便利和节省时间,科技英语同经贸英语一
样,也有许多缩略词,如cpd compound化合物)FM frequency modulation
调频)telesat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通讯卫星)等。
2 准专业术语和词汇多准专业词汇指的是那些在不同学科中都存在但
意义所指不同的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汇属于普通常用词汇。frame一词
在日常英语中指\"框架\",而在机械原理中指\"机架\",在电讯技术中又作\"\"\"
镜头\"解;normal在化学中指\"中性的\"\"当量的\"\"标准浓度\",在物理上指\"
正的\",在数学上指\"垂直的\"\"法线的\"\"法线\",在生理上又指\"不受感染的\"
transmission在无线电工程学中指\"发射\",在机械学中指\"传动\"\"变速\",在物理
学中指\"透射\",而在医学中又指\"遗传\".
(二) 句法层面
1 多名词化结构。为使行文简洁,科技英语中多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
象名词或起名词功用的V-ing形式以及名词短语结构。如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通过无线电波来发射和接
收活动物体的图像)computer programming teaching device manual (计算机程
序编制教学装置手册)the generation of heat by friction (摩擦生热)等。
2 多长句和逻辑关联词logic connectors科技英语中虽然大量使用名
词化词语、名词短语结构以及悬垂结构来压缩句子长度,但是为了将事理充分说
明,也常常使用一些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同时还常使用许多逻辑关联词,
hence,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then, however, but, yet, also, on the contrary, as a
result, furthermore, finally, in short等,以使行文逻辑关系清楚、层次条理分明。
3 多用一般现在时和完成时这两种时态之所以在科技英语中常见,
因为前者可以较好地表现文章内容的无时间性,说明文章中的科学定义、定理、
公式不受时间限制,任何时候都成立;后者则多用来表述已经发现或获得的研究
成果。

4 被动语态。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要比汉语中的多,在各种文体中都是
这样,在科技英语中尤为突出。国外有学者统计,在物理、化学、工程类教科书
里,全部限定动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用被动语态,著名语言学家Quirk曾说科技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率要比主动态高出十多倍。科技英语的语旨是要阐述客观
事物的本质特征,描述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表述客观事物间的联系,所以
它的主体通常是客观事物或自然现象,这样一来,被动语态也就得以大量使用。
此外,被动语态所带有的叙述客观性也使得作者的论述更显科学从而避免主观色
彩。与这一特点相适应的是科技英语中少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即便是非用不
可也常常是使用它们的复数形式以增强论述的客观性。
5 先行it结构多。将较长的主语从句放到句末而用形式主语it来引导
句子,可以避免句子结构上的头重脚轻,也使行文更加凝重平稳,符合科技英语
的总体风格。
6 介词词组连用多。为了较为简练地反映各事物(即各句子成分)之间
的时空、所属、因果等逻辑关系,科技英语中介词词组(短语)连用较多。例如:
The action of air on an airplane in flight at low altitude is greater than that at
high altitude.
空气对于低空飞行飞机的作用力大于高空飞行的飞机。
object-centered
concept-centered.它在用词上讲究准确明晰,论述上讲究逻辑严密,表述上则力求
客观,行文上追求简洁通畅,修辞以平实为范,辞格用得很少,句式显得单一少
变,语篇中有许多科技词汇和术语以及公式、图表、数字、符号,句子长而不乱。
二、科技英语的翻译
要做好科技英语的翻译工作,译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由于科技英语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译者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尤其
要具备翻译材料所属学科的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为此,一般翻译工作者都应努
力学习各科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家。要勤于向书本和专家求教,不可不懂
装懂或是想当然乱译一通。
2 准确理解词义
要注意那些常用词在特定学科中的特定含义,不可以常义代特定义,但同时
也不应将所有的常用词全部作专业或准专业词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科技英
语只是英语的一种文体,并非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其中的词汇大部分仍是共
核词汇。科技翻译中不仅要勤查词典,而且更要结合一个词的上下文及所在专业
领域来确定其真实含义。其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相应的新词不断出现,而翻
译最新科技成果与信息又往往是我们翻译实践的主要内容,所以译者应随时关注
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同时要勤于动手动脑,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并再现那
些新词的意义,
3 仔细分析长句
科技英语中有大量长句,这些长句中往往又含有若干分句和许多短语及其它
修饰限定成分,这给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翻译时首先必须对长句进行深入细致
的分析,先理清主干、再层层明确各成份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关系,然后
根据情况,选择采用顺译、逆译或综合译法。表达时一定要将意义的准确性和明
晰性放在首位,该断句就断句,该增益就增益,不可死扣原文形式。
4 用词要得体

总的来讲,科技英语语体较为正式,因此翻译时要尽可能选择与该文体相当
的较为正式的词语,行文要向严谨规范的书面语靠拢。此外,原文因语篇内容与
功能的不同(如科普文章与学术论文)而在语气的正式程度上也会有所不同,
读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层次也各异。因此,翻译时应先对原文的正式程度和译
文的潜在读者进行一番分析,以求得译文和原文在文体和功能上最大程度的对
等。对于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语篇中正式程度高的语汇,译者一般也应将之译
成正式程度相当的语汇,如AIDS译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poliomyelitis
译作\"脊髓灰质炎\"conjunctivitis译作\"结膜炎\",diarrhea译为\"腹泻\".如原文正式
程度偏低,则译文的语体也应相应降低。如pink eye译为\"红眼病\"the runs
\"拉肚子\".如果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词语出现在通俗性的语篇中,翻译时出于为读
者着想也可适当降低其译文的正式程度。如AIDS可译\"艾滋病\"poliomyelitis
可译\"小儿麻痹症\".
5 熟悉构词法。熟悉构词法,特别是科技词汇的常见构词法,对于准确理
解词义,特别是新词词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简要说明科技词汇的几种
主要的构词法。
1 合成法。合成法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新词,heartman
(换心人)fallout (放射性尘埃)photobotany (光植物学)salt former (卤
素)hot press(热压)。结合后形成的新词,其义多为单个词语词义的叠加,但
有的也会发生变异,翻译时要予以注意,waterproof(防水的)heart burn(胃
灼热/心口灼热)以及上边提到的heartman.
2 拼缀法。拼缀法(或词缀法)是指在一个旧词前或后加上词缀构成新
词的方法。科技英语中以这一方法构成的新词最多,可以说俯拾皆是,如
antiparticle (反粒子)antineutron (反中子)antibody (抗体)semisynthetic
(半合成的) autocorrelation (自相关)等。需要指出的是以V+er/or构成的
词,有许多是指某一仪器而不指人,semicorrelator (自相关器)conductor (导
体)holder (支架/托)等,这一点译者应留意。
3 混成法。将原有二词各取其中一部分(有时还是某一词的全部)合成
新词。teleprinter+exchange = telex (电传)copy+electron=copytron (电子复
印)。这样构成的一些词,其新义大都是原词各义的叠加,以前者修饰后者的为
多,如biorhythm biological+ rhythm (生理节奏)。
4 缩略法。以首字母缩略为主,即将某一词组中的几个主要词的首字母
合起来组成新词。如AC 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DC direct current直流
电)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闭路电视) 以及teleran television radar air
navigation电视雷达导航仪) 等。这些词的翻译,请参阅有关术语翻译部分。还
须注意的是,一种缩略形式,可能是好几个不同词或词组的共同的缩略形,翻译
时必须依据上下文加以分析。APC它可以是American Power Conference (美
国动力会议) 的缩写,也可是adjustable pressure conveyor (调压输送机)
缩写,还可以代表automatic phase control 自动相位调整)或是automatic program
control (自动程序控制)。而AC在不同的语境中,则可有多达28个不同的意
义,如: bsorption coefficient (吸收系数), adapter cable (适配电缆),
adjustment calibration (调整──校准), air condenser (空气冷凝器,空
气电容器), air 李白最好的一首诗 conditioner空调器), analog computer模拟计算机) 等。
所以,翻译缩略词一定要搞清它是哪些词或词组的缩写,手头有一本英汉科技词
典和缩略语大词典是很有必要的。

6 熟悉数量增减表达法
科技英语中表述数量增减的的方式多种多样,译者稍不留神就会出错,所以
不仅要小心谨慎,还要熟悉它们常用的表达方式(详见《新实用英译汉教程》
pp309-313
7)注意术语的准确表达与翻译
术语翻译常被视为科技英语翻译的难中之难,这主要和译者的专业知识欠缺
以及原文中新词多有关。因此译者一定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对所译材
料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用妥帖的术语将其意义表
达出来。
文学翻译的特点
随着全球 经济 政治 科技 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
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 影响 ,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
因素。在今天的 社会 ,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
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文化合)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t 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
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
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
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
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
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
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
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 内容
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
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
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
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
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种文学体裁,无论是其形
式或内容都充分展现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例如: 英语 的十四行诗和汉语的七
律诗都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译实践中,除准确地再现诗的内涵、风
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还应译出诗的文化特色。许多翻译技巧,例如增补、注释、
回译、替代等,都可以用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
够充分体会源语的文化风格。众所周知,汉语语言重视意合(Parataxis) 而英语语言
注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意合的典型特征就是语言中有许多无主语句和不完
整的句子,但是,在正常的英语语法中,句子必定有主语。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以
通过增加或删减主语、宾语、关联词等来实现语言和篇章的连贯以及解决两种语
言文化差异的矛盾。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可译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的特征,译者按照英语主谓宾(SVO) 结构的语言模式,
增加了主语“I”、关联词“if”和谓语动词“see”;译者采用诠释的方法,床前明月
译成了“Abed , I see a silver light”1替代也是通常用来弥补文化差异的一种翻
译技巧。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里,译者

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古朗月行的意思全解 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再
,“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
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
胆小如鼠。其它类似的例子如下: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身壮如牛as st rong as a horse (陈安定,1998 ,P271)
翻译之前,认真 研究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
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
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
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 理论 ,功能对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 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
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
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女主50几个都已推的小说玄幻 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
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
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
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
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
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
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 中国 南方几乎全年无雪,
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
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
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
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
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
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
,,”(
,1998 ,P122)
在此句的 英文 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

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
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
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
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
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
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异化和归化
20 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为处理交
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
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内容提要:语言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两个层面,翻译相应地具有技术的层面
和文化的层面。文学翻译不是技艺,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根本上是两种
文学以及更为深层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不存在客观实在意义上的忠
实。文学没有所谓客观价值或终极价值,它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范畴。文学作
品的艺术性就存在于其语言之中,没有语言之外的所谓艺术性,语言改变其价值
和意义就会改变。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本质上不是哲学概念,而是伦理概念,它
强调翻译者的道德意识,而不是科学意识。

关键词:翻译 忠实 文学 语言 文化



关于翻译,传统的观点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所具有的内容用另一种语
言传达出来。西方比较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如泰特勒、费道罗夫、巴尔胡达罗夫、
奈达、纽马克等人总体上都是持这样一种观点。比如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
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1]奈达说: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讯
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2]中国古代以及近代,也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翻译观,
不过表述不同而已,其核心概念就是,最为知名的就是严复的
说。对于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历来有很大的争论,我认为,
其实是同一意思,只不过强调的侧面不同,是同一问题站在双语立场
上的两种意识,前者强调的是对原文理解上的忠实,后者强调的是对译文表达上
的忠实,本质上都是强调忠实。严复的翻译理论对中国近现代翻译造成了深刻而
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严复的信达雅标准仍然是翻译界普遍信守的准则。因
此可以说,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忠实都是翻译的核心概念,是翻译必须遵守
的基本原则。


但事实上,在忠实这一问题上,翻译不具有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和纯
粹性。翻译是复杂的,呈现出纷繁的情况,但大致而言,我认为翻译可以根据语
言的性质而划分为两个层面,即技术的层面与文化的层面,与语言的工具性层面
相对应,翻译相应地表现为技术性;与语言的思想性相对应,翻译相应地表现为
文化性。翻译在技术的层面上,可以等值或等效,是同一内容的语言转换;翻译
在文化的层面上,不能等值或等效,是语言转换,但不具有内容的同一性。[3]
在翻译的两个层面上,忠实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在翻译的技
术层面上,翻译能够忠实,也应该忠实,忠实是目的,也是最高原则。但是在翻
译的文化层面上,翻译不可能忠实,也不应该忠实,忠实是翻译应该追求的目标,
但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翻译在技术的层面上是语言转换,所以能够忠实,也必须
忠实。翻译在文化的层面上本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因而没法忠实,
也不可能忠实,名句大全 如果忠实,恰恰有悖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所以,对于不同
性质的翻译来说,忠实作为范畴,其内涵有很大的不同。

文学翻译本质上属于文化翻译文学具有日常性,在内容上,它与我们的世
界和社会密切相关,涉及到日常生活内容,具有物质性,所以,文学翻译当然具
有技术性,但从根本上,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属于思想范畴,所以文学翻译从根
本上归属于文化或者说文化的交流。在文学翻译的文化的层面上,忠实构不成翻
译的准则,忠实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范畴,其实是一个虚伪的概念。这里,
不是在伦理意义上而言,而是在哲学意义上而言,就是说,从翻译的科学性
上来说,忠实对于文学翻译是虚拟的概念,是一个伪概念。忠实在文学翻译中本
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即一种对翻译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道德规范,是翻译者应
该遵循的精神原则而不是科学原则,它更应该看作是翻译者的职业道德而不是职
业技能,从概念上说,它只具有伦理性和道德性而不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文学
翻译,没有所谓终极的忠实标准。今天文学翻译实践中的一些标准,其实具有约
定俗成性,本质上它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
起来的一套语言交流和对话的规范,具有人文性。这些所谓标准当然具有客观性,
但这种客观性本质上属于语言性质的客观性,它与物质的客观性,与物质实在的
自然存在不同,它是社会的客观性,遵循的是社会原则而不是自然原则,也就是
说,它是社会规范而不是自然规律。为什么要把英文的“democracy”翻粗壮的近义词是什么 译为汉语
民主“democracy”天惟时求民主《书多方》以及民主,天子也(蔡
邕注《文选:班固〈典引〉》中的民主有多大的区别?现代语境中民主究竟
多大程度上传达了“democracy”的意思,这些都是可疑的。把“democracy”翻译为
民主没有物质反映意义上的必然性,它从根本上是语言的约定俗成,不论是在
当时的意义还是在现在的意义,都具有约定性。

把翻译简单地定性为语言转换,这是造成对文学翻译误解的根本原因。而这
种误解的深层根源则是对语言的误解。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不过是对现实的命
名,是物质和思想的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但这样一种传统的语
言观念是值得怀疑的。语言并不具有形而上学的统一性,也就是说,语言不具有
一种终极性本质。人的本位性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有一个漫长的积极演变
和建构的过程,本质上,人的进化表现出一种从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即物质的人
向意识的人的进化的过程,语言也是这样,它有一个从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的进
化过程,从起源上说,语言肇始于对物或者存在的命名,在初始意义上,语言的

价值和意义存在于词与物的关系之中,即对事物的命名和表症构成了语言的最重
要的本质,语言的初始本质从根本上是建立在人的原始性特别是意识的原始性的
基础上的。语言的不成熟与意识的不成熟具有一体性或者同步性,就汉语来说,
早期的词汇主要是动植物以及农牧等日常生活词汇,这反映了早期中国人在意识
和思想上的不发达[4]。从语言的起源上来说,语言本质上是词与物的关系,语
言具有工具性。但随着人的意识与语言的一体化发展,语言的本质则超越了词与
物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语言不再是人作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中介,语言既是
对象,同时又构成人的主体本身。在语言是人或者人类社会的所有物、人对语言
具有主动性的意义上,语言是人的对象;在人的意识即是人的语言、人的意识离
不开人的语言的意义上,语言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语言在初始意义上是工具和符号,并且,工具和符号始终是语言的价
值和功能之一,现代语言仍然具有这种功能,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这是
不能否定的。在语言的工具的层面上,各种不同的语言只有符号形式的不同,
有实质的不同,是用来命名树还是用“tree”来命名树或者用其它符号来表示
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另一方面,语言又不仅仅只是工具和符号,同时它还
是思想本体。也就是说,思想即语言,语言即思想,没有语言以外的思想,思想
不能脱离语言而抽象地存在。在语言的思想层面上,各种不同的语言具有实质性
的区别,不同的语言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也正是在语
言的思想层面上,语言不是对存在或者实在的一种命名,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不单
纯是词与物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工具观深层上根源于传统的认知观。这种认知观认为,有某种可
以独立于人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物质形态,它可以脱离于人的语言而存在。
的认识活动即发现这种知识并用一定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把它表达出来,所
以,语言不过是知识的外壳。但事实上,知识并不纯粹具有这样一种客观性,
关物质的知识是这样,但有关思想的知识并不是这样,语言不只是对现实的再现,
人对客观知识的认识是通过语言作为中介完成的,而思想的获得则是通过对语言
本身的习得和把握而完成的,思想或者思维的过程也即语言的过程。萨皮尔说:
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同一回
事。……所以语言形式的无限变异,也就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异。”[5]
就是说,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
所有较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人们习惯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影响人们理解
周围环境的方式。宇宙的图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未经语言表述的灵感在
写作中不会有任何结果。”[6]在沃尔夫看来,不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类思维,思
维相对于人所掌握的语言而定,语言不同,所看到的宇宙不同,对它的评价也不
同。洪堡特、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等都有与相类似的观点并有充分的论
证。[7]在这一意义上,也是在深层意义上,语言隐含着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世界观,具有意识性。文化体系的不同最终可以归结为语言体系的不同。

语言的思想本体性观念在翻译理论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现代翻译理论
仍然是以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作为语言学理论基础。不论是传统翻译观还是现代翻
译观,实际上都把翻译的技术层面和翻译的文化层面混同了,把文化翻译、文学
翻译、学术思想翻译等同于科学技术和日常交际翻译,认为语言不过是一种传达

思想的符号,在语言之外,有一种客观的无形的思想或现实,语言就是把它们表
现出来,使其有形化。世界在物质上具有同一性,在思想上也具有同一性,只不
过呈现形式不同而已。所谓心同理同,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广泛的信念,陆象
山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
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8]
世界”“同一,差别只是”“的表象和形式,语言就是这种表象和形式
的最重要的内容。翻译作为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可以消弥这样一种差异。钱钟
书也是持这样一种观点,他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9]
在钱钟书看来,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并没有实质性文言文实词120个 的差异,有的只是形式上的不
同。

以这样一种世界的”“同一观念作为基础,自然地,翻译本质上就是语
言形式的转换,本质上属于技术和科学。奈达说:因为任何用语言表达的意义,
都取决于它所代表的语言以外的实体、行为、特征和关系,所以言语和释译之间
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涉及的同形原理的程度。”[10]在奈达看来,意
义不取决于语言,而取决于语言之外的实体、行为、特征和关系,而语言之外的
实体、行为、特征和关系,中西方以及各民族各地域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以,世界的差异和隔绝可以通过翻译进行解决。这同时也从根本上把翻译简化了。

必须承认,人、人类社会有某种共同性,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结构、习俗、
文化包括语言有某种共同性,这是世界具有统一性或者说一体性的根本原因。
是,这种共同性只是构成人类各民族、各地域、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对话的基础,
对于文化、思想、思维的差异性来说,这种共同性是非常不够的。相对于人与动
物之间的差异性来说,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非常小,但这种比较只有
生物学的意义,对于人类的思想文化研究来说,并没有多大价值。从思想的角度
来说,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却是巨大的鸿沟,对于人类的思想文化来
说,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共同性实际上只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背景。当人类的共同性
虚化为一种非常遥远的背景的时候,人类的差异性就突显出来。事实上,就人类
文化而言,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共同性,就思想文化而言,
世界的本质就在于差异性,正是思想文化的差异构筑了人类社会的丰富与复杂。
中西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思想文化的差异,也是语言的差
异。在语言的思想本体的意义上,语言之间的差异具有根本性,而不只是形式的
不同。语言积极地介入到意义的创造过程中。语言不单是现实之镜,它还促成现
实。洪堡特认为,语言不单是表达手段,同时语言还参与了观念的构成:在观
念活动中,语言所起的不只是某种形而上的、限定着概念实体的作用,而是也影
响着概念的形成,并且将自身的特征铸入了概念。尽管概念具有种种客观的差异,
语言却始终以自身独有的特性对概念产生影响,将一种与观念相维系的、均衡和
谐的形态赋予了全部观念。同时,在内在或外在的言语中,语言也起着组织思想
的作用,并由此决定着观念的联结方式,而这种联结方式又在所有的方面对人产
生着反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语言的运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此外,采用什么
样的运作方法,也远不是无关紧要的,至少在智力活动的领域里关系很大,因为
在那里,哪怕是一处极微小的触碰也会引起所有成分的震动。”[11]正是语言体系
的差异性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体系的差异性。


在这一意义上,文学翻译从根本上不同于科技翻译和日常交际翻译,它不是
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思想文化和文学的交流与对话。并不存在一种脱离特定语
言之外的文学的实在,文学翻译并不是把这样一种客观实在用另外一种语言把它
表达出来。文学翻译与其说是翻译,还不如说是文学引进或者文学再创造。谢
天振引用了大量中外译学实践和译学理论证据充分论证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12]文学翻译固有的创造性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忠实作为文学翻译范畴
的虚伪性。韦斯坦因说:在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3]谢莉西
蒙认为,翻译本质上属于写作实践,翻译的过程与其它种类的写作相似,必须
被视为一种意义的流动生产。写作角色的等级制就像性别身份一样,要日益被认
为是变动的和述行性的。间隙现在成为研究的焦点,两极化的端点已被废弃
了。”[14]所谓两极化即把原作和译作视为两极,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二元
对立翻译观,现代翻译则把翻译视为一项与文化系统充分结合的动态过程,这就
是西蒙所说的两极化的端点已被废弃的含义。



从根本上说,文学翻译不是技艺,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西文学绝
不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有实质性的不同,这种实质性的不同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归
结为语言的不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意义上的对话,翻译不可
能做到通常意义上的忠实。把一种语言的文学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学而不改变
其性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俄文原著的《战争与和平》等同于中文译文的《战
争与和平》,或者把英语原著的《哈姆雷特》等同于中文译文的《哈姆雷特》,这
是一种很深的误解,是由于翻译观念的错误而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误会。从语言、
文化和文学的角度来说,文学翻译不可能忠实,也不应该忠实。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公认的事实,其深刻的含义在于,一部文学作品的
艺术价值与这部作品特定的语言有密切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语言
和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一体的。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就存在于其语言之中,没有
语言之外的所谓艺术性。文学的形式存在于它的语言之中,文学的内容同样存在
于它的语言之中,文学独特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不能脱离其特有的语言,中国文学
的价值不能脱离中文,西方文学的价值同样不能脱离其具体的语言。所以,文学
翻译就不仅仅只是改变其文学的载体,而同时在文学性质上有根本的改变。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原语外国文学和译语外国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外国文学,
们在性质上具有质的差别,这种质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艺术。
体对于中国来说,它们实际上是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和
汉语文学的区别,虽然译语外国文学来源于原语外国文学,但文学翻译在语言转
换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变化,语言所潜藏的深层的文化也被赋予在文学中,
于语境的变化以及更为深层的文化背景的变化,原语外国文学脱离了具体的语
境,脱离了其具体的文化的根而进入了汉语的语境以及更为深层的汉语的文化背
景,其意义和价值则与汉语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汉语体系和汉文
化背景从根本上制约着译语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人读翻译外国
文学与外国人读原著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来说是有根本不同的,读外国文学,我们
虽然能时时意识到所读作品的外国性,但我们总是感到外国作家好像是在用中文

写作。[15]语言变化了,相应的话语方式、表述方式、相应的修辞以及所表现出
来的艺术性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翻译文学的艺术价值与译语密切相关,我们总
是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信念、艺术方式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去欣赏外国文学作品,
所以译语外国文学虽然称之为外国文学,其实具有民族性、本土性。

语言差异的背后其实是广阔的文化体系的差异语言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民族
文化的内涵,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方式从根本上是由民族的语言规定的,有什
么样的语言体系就有什么样的相应的文化思想体系,民族的文化不能脱离于民族
语言而存在。语言、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民族的
思想或思维主要体现在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上,而术语、概念、范畴和
话语方式具有整体性,和语言的体系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功能即意义和系统
联系在一起。脱离了体系,把某一语言体系中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移
植到另一语言体系中去,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和另一体系的术语、概念、
范畴和话语方式发生关联,相互影响,生成新的意义。橘生淮南而为枳,语言也
是这样,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不可能原封不动地进入另一种语境而意义
不发生变化。所以刘禾说:翻译形式是借取,选择,合并和重组别一语言里的
字眼,范畴及话语,将它们重新创造成本国语言。”“知识从本源语进入译体语言
时,不可避免地要在译体语言的历史环境中发生新的意义。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
系往往只剩下隐喻层面的对应,其余的意义则服从于译体语言使用者的实践需
要。”“当概念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时,意义与其说发生了转型,不如说
在后者的地域环境中得到了(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已不是一种中性的,
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相反,它成了这场冲突的场所,
这里被译语言不得不与译体语言对面遭逢,为它们之间不可简约之差别决一雌
雄,这里有对权威的引用和对权威的挑战,对暧昧性的消解或对暧昧的创造,
到新词或新意义在译体语言中出现。”“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不能不使西方理论
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在新的语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西方的文化
霸权可能通过某种中介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来。”[16]由于人们对语言
的本质还存在着某些误解,人们对语言的异质性还远没有充分的认识,人们显然
过分地夸大了语言的相同性。

正是在语言异质性的基础上,翻译不具有透明性,也就是说,翻译不是清晰
明了的,不具有绝对的可操作性,不论是原语还是译语,都不具有一目了然的特
征。翻译透明性观点实际上建立在语言透明性的观念基础之上,其深层的理论前
提则是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具体地说,就是语言工具观。在语言工具
观看来,人类的语言在内涵上并没有实质性差别,有的不过是外表或形式上的不
同。这一观念的必然性逻辑推论是,既然语言是工具,那么它就具有可塑性,
以表达所有的思想。在这样一种思路之下,语言被简化了,相应地,翻译也被简
化了,翻译成了具有透明性的技术问题。但问题在于,语言不是事物的某种本质,
而是它本身。在思想的层面上,语言不是用来再现某种本质的透明材料。比如
民性问题,我认它本质是创造出来的一种话语,后来人们普遍地沿用了这个话
语,所以它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并不是说在语言之外有一个所谓的国民性
问题。国民性作为思想和方法以及武器都在国民性这个概念之中,当我们用这
个概念来言说问题时,国民性不仅体现为一种语言方式,更体现为一种思想和
思维方式。


语言具有工具性,但不只是工具,它还具有思想本体性,对于思想文化和意
识形态来说,思想本体性尤其具有关键性相应地,语言具有信号性,但不只是
具有信号性,也就是说,语言具有符号性,但某些语言或者说语言的某些方面作
为符号本身又具有特定的文化和思想含义。与语言的这种二重性相一致,翻译也
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信号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只具有信号性。原文包
含着某种信息,译文则通过语言的转换把这些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但这
样一种信号性的翻译并不能包容一切翻译,物质实在、技术、日常生活等翻译具
有这样一种信号的特点,文化、学术和文学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存在则
不是这种简单的信号文学在本质上不具有这样一种单纯的信号性,文学翻译作
为文化交流和对话活动要比简单的信号传达复杂得多。比如在信号中,即表
示危险,红的程度不影响其表达的意义,不是说特别红就表示特别危险,或者淡
红就表示有点危险。但文学则不同,不论是从作品本身来说,还是从社会接受来
说,它都不具有信号那样的清晰性,它的物理意义和技术意义对于整个文学来说,
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于文学来说,词语的更为根本性的意义是它的文化意义
和文学意义,而这是不能和信号一样进行简单传达的。同样以为例,文学中
除了简单地表示颜色以外,它还有更多的文化的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的意义是不同的,不同的语境中,的意义不同的

文学翻译之所以不能等值或等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原语文学不像信
号那样明了清晰,译语文学也不是像信号那样明了清晰文学本身的含义不明确,
读者可以作多种解读。翻译文学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原作在作家本人和原语种
的读者中其真正的涵义都模糊不定,翻译怎么能忠实呢?当事关意识的不确定
状态时,还能有衡量忠实的标准吗?”“如果没有一种原初的意义有待发现,如果
翻译不是受制于一个深远的真实,那么忠实何以为据?所以忠实在文学翻译
中具有虚伪性。传统的翻译观设想了一个积极的原作和消极的译本;创作在
先,被动的传递在后。但如果承认再现总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原作与它的原创意
图也有一段距离,话语中根本没有说话主体的完全在场,进而把写作和翻译视为
彼此密切相关和相互依赖的话,那又会怎样呢?”[17]西方把文学翻译称为杂交
产品如果说文学原著创作是生产的话,那么翻译原著文学则是再生产
生产既包含了原生产的因素,同时又融进了再生产作为二度创造的新的因素,
它实际上是两种文学精神以及更深层的两种文化精神的融合,这就是所谓杂交
产品的含义。正是在文学翻译的杂交的意义上,文学翻译不可能做到哲学意
义上的忠实。事实上,民族文学因为文学和文化精神的独特性因而是不能翻译的,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任何形式的翻译都会造成其艺术价值的损害,因为中国古典
诗词的艺术价值就存在于它的格律、音韵等语言形式之中。奈达主张用给翻译加
的方法来弥补翻译在传达原意上的缺陷,但是有限度的,本质上是
研究范畴而不属于翻译范畴,戏剧文学因为特有的舞台性就不能加

语言具有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所以翻译不是简单的知识转换。当英汉或其
它双语词典编好之后,翻译似乎变得可以机械化,所以有快译通之类的机械性
翻译工具。当具有不断丰富详尽完备的词典作为无可置疑的基础之后,翻译的确
变成了技术,忠与不忠的确变成了翻译的最基本问题,并且能够具有一种客观
科学的解决办法。但哲学上,更深入地追根求源,我们发现,词典是历史性的,

充满了历史的偶然和机遇,所谓对等词,其实是人文规定的或者约定俗成的。
英文中的self和中文里的等词的等同关系只是在近世的翻译过程中才确立
的,而后来翻译时选择的词义又是现代中英字典给定的。”[18]正是这种给定,
文本才变得可译现在我们在思维定式上就认为“democracy”民主但为什
么要用民主翻译“democracy”民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传达了“democracy”
含义,这样一深入地追问,问题便变得可疑起来。双语词典的假设是,语言是由
对等的同义词组成的。但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中西语言在词语上具有对等
的一面,也有不对等的一面,所谓的对等其实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因此,
在深层次上,翻译具有复杂的历史内涵,具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这样,当把历
史的因素考虑进去之后,翻译就变得模糊、复杂,具有话语权力意义上的政治性、
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

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本质上不是一个哲学概念,而是一个伦理概念,它更强
调的是作者翻译的道德意识,而不是科学意识。忠与不忠、自由与奴役、忠诚
与背叛之间的对立”“表明的是在关于实在知识之间摹仿关系的经典思想下
所产生的一个文本释义观。”“从传统上讲,翻译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实
在、再现以及知识的观念之上的。实在被视为是毫无疑问存在那里的东西,知
识是关于这实在的再现,而再现则可不经中介,直达透明的实在。”[19]但文学
作为一种存在它与世界作为存在之间的关系不是知识实在之间的关系,
学不是有关世界的知识”天净沙秋思的译文 。文学与世界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文学具有自足
性,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过程中,脱离了具体文学形
式的文学内容或者脱离了具体的文学内容的文学形式都不能构成独立的文学作
品,改变文学内容或者改变文学的形式都会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作品的性质。另一
方面,文学具有它律性,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与时代背景、特殊的文化背景
以及具体的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文学作品脱离了其具体的语境,置换了
文化和时代背景,其价值和意义都会发生变化,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又不完全在其本身,同时存在于文学作品被接受的过程中,存在于文学作品与它
的时代、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中,存在于文学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因此,
文学没有所谓客观价值或终极价值。在这一意义上,文学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知识
范畴,它具一般实在的外在形式,但与一般的实在有根本的不同,它不具有一般
实在的纯粹客观性,而具有主观性和人文性。

既然文学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知识性,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既然文
学就是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和运动过程;既然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与它的语境、
文化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文学就是不能翻译的,或者说就是不能等值
或等效翻译的,因为,翻译作为语言转换,必然破坏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
翻译实际上是把一种语境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移植到另一种语境和文化背景中
去,这样必然会改变文学最初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文学翻译不是知识的语言转
换,不是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文学,而是文学的再创造。所以,这里就
不存在所谓忠实与不忠实的问题,因为本来就不存在纯粹客观的文学实在。因为
无忠实的对象,没法忠实,所以忠实不是一个哲学概念,而是一个伦理概念,
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求翻译家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遵循忠实的原则的时候,
们并不是要求翻译家把一种文学用另一种语言等同性地表达出来,因为如上所说
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而是说,翻译家应该讲究职业道德,忠于职责,要求他尽

可能多传达出原作的信息,尽最大可能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不变的情况下寻找相似
或相近的语词以传达原作的意味和价值,要求译者严肃地对待他的翻译工作,
他所面对的文本有深入的了解与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翻译中不随心所欲。严复描
述他的翻译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和道德的精神,而不是
科学的精神。漫说旬月,就是年余,也不可能找到对应的长征古诗 词,新理踵出,
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20]因为本来就没有
客观存在的对应词这不是能通过努力和探索可以解决的问题。姚小平说:
事本无止境,惟求放心而已。”[21]这是翻译家的一种叹喟,其实也深刻说明了
在翻译中的伦理性。

pastor是什么意思tor在线翻译读音例句-科利亚的木匣


更多推荐

控制的英文译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