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孝的英文译语怎么说-secretary怎么读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功勋的近义词)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2012年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
一、杨氏入山之大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
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
麻枲(x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
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入山之大穴与众共之杨谢而从之
2.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3.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句话可看出来?
4.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二、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
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
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往,身自罢之。
②天又雨,公将焉之?
③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
学习。
三、与荀彧追伤郭嘉书
曹操
郭奉孝其间千二百里 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
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
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求知如采金》)
注:郭嘉,字奉孝,和荀彧一样,都是曹操重要谋士。
1.分别解释下面二句话中的“以”字。
(1)又以其通达以:(2)欲以后事属之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皆共罹之罹:
3.把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何意卒尔失之翻译:
(2)然何益亡者翻译:
四、南歧之见(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
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
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
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
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五、善呼者
公孙龙①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
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
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②。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
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B、游历,游学C、交往,交际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赵元俨 是()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六、献不死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之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
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④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
故食之,是⑤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⑥,是客
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②谒者:管进谒的人。③中射之士:中民国三大女流氓 射士,诸侯宫里的侍
御之臣。④说王:向荆王解说。⑤是:这。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食乎?’曰:‘可。’”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
利用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足自当止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
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
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
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注]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
“w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
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著:写。陋:没见识。
1、解释文中标红字的词语。
遗:尝: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
赞扬。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
的。
八、范缜治学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
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
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n):博通五经,世推
为大儒.③芒(ju):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⑪少:⑫从:⑬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
性格.
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九、戏巫
恶少年愠其诞,瞳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
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
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
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1、用“/”正确标出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号求救于人甚哀。
2、译出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相去各里所。
②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3、试分析越巫夜归遇鬼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选文说说越巫是什么样的人?
十、曲突徙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胃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则且
有火患,主人默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
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hng),余各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
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邪?”主人乃悟而请之。
1.文中四处横线要填入恰当的词,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A.焉尔因以B.然之以而
C.焉尔因且D.然之以且
2.指出下面两句中的通假字。
①不则且有火患(“”通“”)
②曲突徙薪亡恩泽(“”通“”)
3.翻译以下两句。
①不则将有火患
译文。
②焦头烂额为上客
译文。
4.“主人乃悟而请之”,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己的人。
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弱柳从风疑举觉下一句
十一、谁杀陈他
有甲(某人)欲谒(拜见)见邑宰(县令的别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
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由汉代人写定,是一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书)。”后
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读,从事)《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他(陈他
为《公羊传》中一人物,春秋时陈国国君,被蔡国人所杀)者?”甲良久对田:“平生实不
杀陈他。”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问)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出走。
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对县令的尊称),便以死事见访(向我调查人命案子),后
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1.选出与例句中的“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或语曰:“好《公羊传》。”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或王命急宣C.或遇其叱咄D.或异二者之为
2.找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后入见。③()试问:“谁杀陈他者?”
3.翻译句子。
或语曰:“好《公羊传》。”
4.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种人?
十二、姜太师认父《王氏见闻记》
蜀有姜太师者,失其名,许田(今河南许昌市许田镇)人也。幼年为黄巾所掠,亡失父母。从
先主(指五代时前蜀先主王建)征伐,屡立功勋,后继领数镇节钺(指节度使),官至极品(最
高的官级,这里指太师)。
有掌厩夫(马夫)姜老者,事刍秣(粮草)数十年。姜每入厩,见其小过,必笞之。如是积
年,计其数,将及数百。后老不任鞭棰(鞭打),因泣告夫人,乞(哀求)放归乡里。夫人
曰:“汝何许人?”对曰:“许田人。”“复有何骨肉?”对曰:“当被掠之时,一妻一男,迄
今不知去处。”又问其儿小字及妻姓氏行第(兄弟姊妹中的排行),并房眷近亲,皆言之。
及姜归宅,夫人具言姜老欲乞假归乡,因问得所失男女亲属姓名。姜大惊,疑其父也。使人
细问之,其男身有何记验(记号,标志),曰:“我儿脚心上有一黑子,余不记之。”姜大哭,
密遣人送出剑门之外,奏先主曰:“臣父近自关东来。”遂将金帛车马迎入宅,父子如初。
姜报(追补)挞(鞭打)父之过,斋僧数万,终身不挞从者。
1.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幼年为黄巾所掠
A.不足为外人道也B.项为之僵C.此为何若人D.贤能为之用
2.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见其小过,必笞之()②因泣告夫人()
③汝何许人()④迄今不知去处()
十三、商汤见伊尹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
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
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
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彭氏之子御御:驾车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贱人:出
身低贱的人C.彼受赐矣赐:恩惠,恩德D.因下彭氏之子下:下令2.请
将“君将何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中,作为
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乐不思
蜀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
“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
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
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
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注释:①
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③蜀技:四川的歌舞。④郤正:刘禅
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⑤陇、蜀:都指四川。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
的一项是:()A.颇思蜀否?(很)B.宜泣而答(应当)C.会王复问(正巧)D.诚如尊
命(假使)2.比较以下三句,解释各句加点的“乃”字。①人之无情,乃何至于是
邪?②乃心西悲,无日不思。③何乃似郤正语邪?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句中加点的两个“为之”。为之①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②感怆。为
之①为之②4.翻译“虽使诸葛亮在,不能
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一
句。
5.写出文中除“乐不思蜀”之外的一个成语。十五、文征明习字
《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
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
《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
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
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
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
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十六、管宁割席管宁、华歆(xn)共园中锄菜,见地
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
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
大礼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又尝同席:B.宁读如故:2.
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
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
句。4.故
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
会。
十七、蔡磷坚还亡友财徐珂蔡磷,字勉旃(zhn),吴县
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
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
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
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亡何,其人亡(逃走)B.且父未尝语我也(告
诉)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父亲)D.卒辇而致之(送还)2、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
诺责,孰风义”。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C.“券
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D.这则短
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十八、公孙仪相鲁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
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
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
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③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C.其弟子谏日„„谏: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唯: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十九、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
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
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
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二十、以叶隐形《笑瓦的组词 林》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
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辨,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
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
携叶入市上,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审问),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我国古代还有个故事与这个故事惊人相似,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
2.解释句中加点词。
①吏遂缚诣县()②可以隐形()
3.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楚人?
文言文翻译练习答案
文言文翻译答案
一、杨氏入山之大穴
1.①的②代衣服„„之属③代穴中人2.穴中人杨3.同意;“杨谢而从之”。4.因为那些
东西会引起人们的贪欲,造成分配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地方也就不会安居乐业了。
二、文侯与虞人期猎
1.①约定②下雨③到„„去,往④难道,哪里2.A
3.①(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②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③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4.言而有信,或讲信用。
三、与荀彧追伤郭嘉书
1.(1)因为(2)把,将2.遭遇3(1)怎么意四时田园杂兴的译文 料到突然失去了他(2)但对死去的人
有什么益处呢
四、南歧之见
1.D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
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
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
的了”。)
五、善呼者
1、C2、A3、B4、例如: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②善呼者为谋求职
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
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六、献不死之药
1、中射之士用巧妙的辞令破除了不死药的迷信。2、赞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辩、敢于破除
迷信的勇敢精神。3、谒者理解的是:“这个药是可以入口吃的吗?”所以回答“可以”。中
射之士则利用类似问题“这个药我可以吃吗?”“可以”,于是夺而食之。
七、足自当止
参考答案:1、遗:赠送或给予。尝:曾经。2、王丞相(“王导”或“当时的丞相”)
劝告他(或“王述”)。(他)回答说:“富裕之后自然就不再受礼了。”(答出大意即可)3、D
八、范缜治学
1、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2、年少跟从好3、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朴实4、D5、
因为范缜表现非常优秀与别人不一样而学习非常勤奋,刘献感到很惊奇。6、言之有理即可。
九、戏巫
1、号求救于人/甚哀
2、①相互间隔一里左右②头胀痛得厉害,走路都不知道走到哪里了。
3、越巫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强作镇静,再就是心慌意乱,最后是丧魂落魄(或六神无主)。
越巫是一个既无真才实学,又胆小如鼠的江湖骗子。
十、曲突徙薪
1.B2.①“不”通“否”②“亡”通“无”3.①否则将有火灾②头和额都烧焦了的人为
上等客4.D
十一、谁杀陈他
A有人(B有时,C有时D或许)
①某甲②县令(或令)3.有人告诉(他)说:“(县令)喜欢读《公羊传》。”
4.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而又装腔作势的人。
十二、姜太师认父
D(被)(A对B因C是)2.①用竹板打②就③许,通“所”,处所,地方④至、到
十三、商汤见伊尹
1.D(“下”是“使„„下车”之意)
2.君王(大王、您)将要去哪里(到哪里去)?
3.贤明,敬重人才,嫉恶如仇。(答出“贤明”或“敬重人才;答“嫉恶如仇”
十四、乐不思蜀
1.D诚(果真)
2.①竟(有的答案为“居然”)②“此”或“我的”③竟然或表反问的副词
3.①给他或为他(刘禅)因为这样或替他(刘禅)
4.即使让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地保住江山,又何况是姜维呢?
5.喜笑自若
十五、文征明习字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本段文
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十六、管宁割席
1.A.曾经B.原来、以前
2.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译:管宁把席子割开,两人分开而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4.从择友的角度: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
重。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应加强自己品德修养,学习应专注,这样才能成才。从学习环
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十七、蔡磷坚还亡友财
1.A2.B
十八、公孙仪相鲁
1.A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3.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十九、陶侃惜谷
1.拿用鞭子打2.B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
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二十、以叶隐形
1.掩耳盗铃2.①到②可以凭借或可以借3.夸张
更多推荐
Hun是什么意思在线翻译读音例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