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目的英文译语怎么说-车辆保养常识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connecticut)
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这个概念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广义上,指随着社会历史的
发展,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统称为文化;狭义
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随着历史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一种形式的社会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不同社
会承载不同的文化。文化可以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魔 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文化;二是中
层文化;三是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指有形的、可以感
受、触摸、切切实实存在的物质及精神产品,如食物、服装、建筑等;
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在人际交往中对双方有所约定、要求和限
制的风俗习惯、礼仪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深层文化,又称观念文化,指
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如审美观、价值观、思维理念等。
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彼此交流,
协调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语言是思想
的直接反映,同时信息和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个民族三个层面的
文化一一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对本民族使用的语言有着深远
的影响,语言具备承载、储存、升华文化的作用。词汇是语言最积极、
最鲜活的构成元素,不同民族承载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兼有个性和共性,
彼此交融而又独立。共性使得跨文化交流顺利开展;个性则为双语转换
翻译设置障碍。翻译就是通过反复斟酌、拿捏平衡的翻译过程,力求在
译文
(targettext)中再现原文(sourcetext)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译者翻
译原文时不应逐字逐句、按部就班地翻译,而需要介绍、传播原语
(sourcelanguage)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从这个层面上看,翻译需要
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原文和译文间建立文化对等。在构成翻译对等的
几个方面中文化对等是举足轻重的对等。这种对等在比喻性词语中表现
十分突出。比喻是通过一种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设喻,不同语言体系
下人们对此产生的相关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宗教信仰、传统文
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等文化因素都在比喻性词语中有所体现。
1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
1.1传统文化观念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赋予文化内
涵厚重的沉淀,传统的文化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中国古代
文明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龙字是华夏民族十分熟悉而又颇具好感
的词。龙在古代被看做是“四灵”之一,其他三灵是凤凰、麒麟和龟。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因此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统称为“龙的传人”,
中国人以此为傲。20世纪90年
代享誉世界的“亚洲四小龙”指的是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
湾,被冠以“龙”称可见汉文化的影响之大。《易经》中颇著名的一
句话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九、五两个数
相遇,就会有神龙腾飞上天,此时定有伟人出现。后人以“九五之尊”
作为皇帝代称,皇帝本人自命为“真龙天子”。皇宫建筑、皇室陈设、
皇帝所有器物均以九、五为尊,并装饰有龙的形象,如朝堂中的龙椅,
寝宫中的龙床,皇帝每日必穿的龙袍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关于爱的诗句 是尊龙
为圣,笃信龙承载赐福纳祥的文化内涵,因此民间许多习俗与龙有关,
如正月十五元宵节耍龙灯,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等。汉语中,许多与
龙相关的成语都饱含美好幸福的愿望,例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
龙活虎、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
凶猛、残忍的动物,一想到它人们头脑中闪过的是邪恶的象征。许多
西方文学作品常常描绘英雄与恶龙搏斗的画面,最后英雄战胜恶龙、正
义战胜邪恶。西方理念中的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截然不同,这是因
为两种文化赋予龙不同的内涵。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狗(dog)。dog
在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下赋予的含义相去甚远。luckydog指的是“幸运
儿”。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Everydoghasitsday“风水轮流转,人人皆有得意日”就是最好的体
现。在这些表达中dog是褒义词;而汉语里的狗通常表达贬义,狗字当
头的俗语信手拈来就是一大串:狗急跳墙、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狐
朋狗友、狗尾续貂、狗咬吕洞宾、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1.2历史文化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就是一个民族在这个社会发展的
真实记录,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沉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对语
言方面的影响意义深远。例如“说曹操,曹操到;有眼不识泰山;落草为
寇,逼上梁山”等具有显著民族特点的词语与汉文化密切相连。同样,
英语中也有很多词语蕴含历史文化背景。如meetoneswaterloo(一
败涂地);WatergateScandal(水门事件)。另外,不同文学作品
中涵盖许多比喻性词语。例如,一提起《威尼斯商人》中Shylock(夏
洛克),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贪婪残忍的守财奴的形象;一提起《三
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们想起了聪慧机智、才思敏捷的智者。不了
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西方人很难理解“鸿门宴”的具体意思;就像中国
读者读到a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一头雾水一样。莎士比亚在《亨
利四世》中用asmerryascrickets表达快乐的心情,直译为“像蟋蟀
一样快乐”,随后英美人就一直沿用这种说法。然而,蟋蟀在汉语言文
化中却代表“悲凉、烦恼”。《诗经》最早用蟋蟀的叫声渲染贫困、
悲伤的气氛,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写的 示农夫一年劳作,到头来一穷二白的生活。此后的文
学作品中蟋蟀统一代表凄苦、悲凉的形象。如杜牧的《寝夜》中“蛩
唱如烟咽,更深似水寒”,这句诗中的蛩就是蟋蟀。因此,从汉民族文
化心理来说,asmerryascrickets(像蟋蟀一样快乐)很难获得共鸣;
同意表达中汉语有自己的喻体,例如:快活如喜鹊。1.3宗教信仰
基督教是西方社会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其基本经典是《圣
经》。如果中国人对这个宗教为学原文朗读 知之甚少,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就会
遇到许多非语言的交流障碍。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
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严格来说,它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这种伦
理观念构成了特定社会的文化核心。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宗教作
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形成厚厚的积淀,这一部分也是跨文
化交际中很难逾越的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表层文化因只停留在语
言和文化的物质方面,所以交流很容易进行下去;深层文化沟通则相
对困难,因为它涉及深层次意识形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
式等。例如,中国人习惯在元旦、春节、结婚、重大节日和庆祝的时候
用鞭炮和烟花来庆祝喜悦、迎神祝福;外国人却十分不理解,在他们的
脑海里鞭炮是用火药制造出来的,用来庆祝节日有些不可思议。在进
行翻译的时候,表层文化的翻译相对容易一些,译者几乎不费力气就
能把航天飞机、高铁、电脑译成中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文。而对于深层文化的内容需要提前
做足功课,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其特定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理
解原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宗教属于深层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果对这
部分文化了解甚少,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就会非常吃力。
例如:
(1)thehandwritingonthewall这个词组直译为“墙
上的文字”,实际上指“灾难预兆”,“不祥预兆”。这个词条源自《圣
经》,在但以理书(丹氏预言书)第五章中,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
曾设盛宴款待所有的贵族朋友,不幸的是,
伯沙撒王和他的好朋友们做出了亵渎神灵之举,他们用从耶路撒冷神
庙偷来的圣器饮酒作乐,并请不信上帝的异教徒击鼓奏乐。突然间,一
只神秘的隐形大手出现了,开始在宫殿墙壁上书写一些人们看不懂的
古怪信息:Mene,mene,tekel,parsin。但是丹尼尔(丹氏)懂
得,他告诉已被神降罪的巴比伦王,神的报复即将来临,他在位的时日
已经不多了一一这就是著名的丹氏预言。thehandwritingonthewall表
示“灾难降临前的预兆”。
(2)holycommunication中文译成“圣餐”。圣餐是什么?如
果对宗教不了解,许多中国人很难理解圣餐的含义。圣餐是基督徒的
重要礼仪,根据《圣经?新约》,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上的晚上与
十二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圣餐就是为纪念主耶稣基督的死。圣餐按
照耶稣规定制作,包括饼(无酵饼)和酒(葡萄酒),耶稣在最后的晚
餐将圣餐分给众使徒。
2喻体比较
2.1喻义相同,喻体相同(完全等值关系)
asredasarose艳若桃花
alionathome,amouse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鼠castleinthe
air空中楼阁
addfueltotheflames火上浇油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滴水穿石Arollingstone
gathersnomoss.滚石不生苔
2.2喻体相同,喻义相异(非对应关系)整个人类文化在宏观上
是彼此相通的,虽然所处的种族、民族差异很大,但很多核心的东西
达到共鸣。从微观上看,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构成了
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贯穿始终。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成语和谚语通
常表现出特有的民族特征。作为语言中最富有民族个性的成分,成语
和谚语中有很多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的对应语,即意同而形不同。例如:
birdsofafeather一丘之貉
Goforwoolandcomebackshorn.偷鸡不成蚀把米
Justicehaslong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鸡头,毋为
凤尾
Theburntchilddreadsthefir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翻译方法
(1)保留原喻体,即直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能找出喻体及喻义都
完全相同的成语和谚语,一般可采用直译。通过不断更新积累,语言
一直在发展壮大,有些英语成语、谚语中的喻体已被原封不动地引入到
汉语中来,常见的有“鳄鱼的眼泪(crocodilestears)”,“眼睛是心
灵的窗户(Theeyeisthewindowoftheheart)”,“潘多拉宝盒
(Pandorasbox)”,
“多米诺效应(Dominoeffect)”,“犹大之吻(Judaskiss)”,一
石两鸟(killtwobirdswithonestone)。汉语中被移植
到英语中的比喻性词语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因为很多这样的词汇
含有中国特色,例如“纸老虎”thepapertiger,“半边天”halfthe
sky
即使译语中有相对应的喻体,考虑到文体风格,有时需要保留
原喻体。例如弥尔顿ParadiseLost(《失乐园》)中经典的一句话是:
Bettertoreigninhell,thanserveinheaven.
这句话直译为“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肯在天堂里为臣”,不用过
多解释中国读者就会领略其内涵;假如译为“宁为鸡头,毋为凤尾”,
则失去原有浓郁的宗教韵味。
直译法的优点在于将原语中的形象说法直接传递给译语读者,使
译语读者直观感受原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翻译充当不同语种间
的转换器,这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语言转换,而是将双向文化的渗透、
吸收和移植。译者充当文化传播大使。例如:Unemployment,likethe
SwordofDamocles,wasalw关于花的古诗大全小学 ays
accompanyingtheworkers.失业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随时威胁
着工人们。这个例句使用直译的方法。虽然中国人不习惯用达摩克利
斯之剑,但直译出来有益于读者了解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2)替换原喻体——喻义相同,喻体不同
的英汉对应成语或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套译。例如:asoldasthe
hills天长地久;ascoolasacucumber泰然自若;astimidasachick
胆小如鼠;Moneymakesthemarego有钱能
使鬼推磨。
但是,替换原喻体时需要十分谨慎,不能盲目进行简单的民族文
化调换。比如,aswiseasSolomon如果将此短语译为“智如诸葛”,
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所罗门耳
熟能详,突然译出一个诸葛亮,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可能明白其
中含义,不了解的读者一定一头雾水。又如,carrycoalsto
Newcastle,如果译为中国俗语“倒卖槟榔到广东”,虽然表达含义一
致,但两种语言喻体所处地域差之千里,对于不了解地域文化背景的
读者来说很难明白其中含义,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3)舍弃比喻,即意译,有时需要采取解释性译法。英汉两种语
言所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造成英汉成语、谚语的不对应。
例如:Theanswerisalemon.字面直译为“答案是一个柠檬中秋节风俗的特点 。”它
的实际意思却是“无法理解”,“没有必要回答”。
又如:汉语中经常提起的“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第一种译法:
HedidnotexpectthatChengYaojinappearhalfway.第二种译法:
Littledidheexpectthathalfwayanothermanshouldappearandtryto
poke.很显然,前者是直译,译语读者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学、文化知
识可能不知道程咬金的来历;后者是意译,译者直接解释清楚程咬金
这个人物的含义,译语读者读此句能够理解原句的真正含义。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化内涵处理至关重要,这个过程复杂春游曲古诗朗读 困难、
费心费力。王佐良先生曾指出:虽然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他面
对的是两大片嫦娥古诗视频 文化。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交织融合、碰撞摩擦、交流
贯通的双向过程。一位称职的翻译不仅需要深入了解
本族文化,也需要通晓原语文化,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
中忠于原文而又高于原文,将深层次的文化信息通过译文传递过去。
同时,要尽力使原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也就是说,把一
种异质的文化倒转过来,通过翻译进入另一种文化,这中间的文化冲
突必须在文化交流中获得统一,即从互不理
解到能够理解以致充分理解,从巨大差异到缩短差异,这中间充满矛
盾,所以中国成语大会 文化翻译中往往存异求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中间的困难
和障碍要靠翻译工作者来克服和实现。鉴于此,文化
翻译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更多推荐
皇宫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