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高一数学试卷真题下册)
《周易》与中国传统数学关系的解析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周易》是史”的重要观点。对《周易》的研究,目前学界
主要集中在对其哲理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对其数理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周易》与中
国传统数学关系的解析,阐明《周易》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一、从“《周易》是史”的观点解析《周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周易》是史”的重要观点,认为《周易》经、传乃至卦、
爻符号,都是一种历史记录,包含历史记叙或历史意义。《淮南子》就持《易》为上古史
的看法。四部分类法始于晋代,它打破了原先史书隶属于经的观念; 隋代王通提出了“三
经( 《书》《诗》《春秋》) 皆史”之说; 到了宋代,程颐提出了“九经( 其中有《周易》) 皆
史”之说,南宋李光《读易详说》、杨万里《诚斋易传》
也提出以史证易; 元、明两代,有“五经皆史”和“六经皆史”之说,从王阳明开始,
则明言《易经》是史; 清代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理论。他在《文史通义》( 1832) 中
开宗明义地指出: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着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
之政典也。”
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真正含义是建立在他对经这一本义理解的基础之上: “《易》
曰: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夫为治为察,所以
宣幽隐而达形名,布政教而齐法度也,未有以文字为一家私言者也。《易》曰: ‘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经论之言纲纪世宙之谓也。……六经初不为尊称,义取经纶为世法耳,六
艺皆周公之政典,故立为经。”
章学诚所理解的经之本义,既不同于后人所说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传统的
六经,也不同于以文字为一家私言的经书,而是指以“治”为核心的“经纶”。也就是说,
《六经》并非古代圣人立言垂教后世的空言,而是当时统治者治理国家大事以及所制定的
各种典章制度的记录。
经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与“纬”相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系部》曰: “经,织
也。从糸,�y声。”清段玉裁注曰: “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
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最早的“经”字写作“�y”,见于周代青铜铭文。
大盂鼎、毛公鼎、晋姜鼎均有“�y”字; 虢季子白盘、齐陈曼��、叔夷钟均有“经”字。
西周早期器大盂鼎有“敬雍德�y”,晚期器毛公鼎有“肇�y先王令”,东周器晋姜鼎
有“�y雍明德”。在郭沫若看来,“经”的初字应为“�y”,所以“经”应是后起字。
他认为: “大盂鼎‘敬雍德�y’,毛公鼎‘肇�y先王令’,均因乃用�y为经。余
意盖经之初字也。观其字形,前鼎作�y,后鼎作�y,均像织机之纵线形。从系作之经,
字之稍后起者也。《说文》分�y、经为二字,以�y属于川部,云‘�y水脉也,从川在
一下,一地也,壬省声,一曰水冥�y也’。说殊迂阔。”
可以认为,“�y”“经”应该是同一个字。“�y”是早期的字,“经”则是中后期
的字。《毛公鼎》的“肇�y先王令”和《大盂鼎》的“敬雍德�y”,这两处的“�y”
更多推荐
经纶,周易,本义,传统,历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