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发(作者:九上数学试卷天津)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对教学的改

进作用

摘要: 双减背景下,基于小学数学学科,做好数据分析,从而改进单元作业

设计与教学实施。旨在通过作业设计剥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投入,通过作业数据

分析推进精准的学生辅导和教学改进,通过单元作业研究带动包括课时作业在内

的作业体系的构建。本文对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作业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 单元作业设计的流程

单元作业的设计在目标上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两个水平层次的落实,发挥作

业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科素养,实现减负增效。

2. 单元作业目标的研制

单元作业目标的研制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单元

作业目标来源于单元教学目标,但不同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结构一般包

括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表现和表现程度,即需要回答清楚“谁在学”“怎

么学”“学什么”“学怎样”四个问题,结构比较完整,而作业目标侧重于行为表

现的描述。

单元作业目标的研制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具体学情,有时一个教学目标只

能生成一个作业目标,有时一个教学目标可以生成不同的几个作业目标,这几个作

业目标有时是并列的关系,有时体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如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有

关平年、闰年等方面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生成的作业目标可以是“知道

并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也可以是“会通过2月份的天数判断平年和闰年”。这

两个作业目标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

3. 单元作业内容的编制

单元作业内容的编制依据单元作业目标,兼顾作业结构的层次、作业类型的

多样、作业难度的适切、作业时间的合理等关键要素。同时还要关注作业复习巩

固积累知识技能、生活运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延伸开拓学习视野、暴露问

题促进教学改进等关键功能。

比如针对数学中面积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在最开始的教学引入,可以提出问

题进行导入,“窗户的面积与国旗的面积进行比较谁的面积更大?”这种问题引

入方式能够直接的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做到提前形象化的认知了解,学生通过课

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入面积的概念,教师在通过举例,将学生知识面深度进

行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面积的呈现,如课桌的面积、数学书的

面积。这些日常生活的举例,都能直接对学生的感受层面得到刺激,让其了解面

积的概念,并描述面积面所表达的大小,直观性的生活事例帮助其减少抽象性的

难点学习,课堂的教学直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单元课题的重点知识。接着,

教师就可以进行单元作业的巩固设计,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去找到日常生活当中

的平面图形,去感受它的面积大小,扩展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相等的

方格进行面积的纸质版呈现,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真正的表现面积

的概念及大小,最后通过课堂的知识巩固与梳理,将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进行刺

激与提升,作业的布置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激发数学兴趣,学生的收获

感也会更强。

4. 单元作业的实施

单元作业实施的基本流程为:平台上设置作业→任课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根

据操作手册完成作业→学生订正作业→教师分析作业→落实辅导改进。

单元作业一般根据教学进度在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在周末布置,学生在双休

日完成,作业情况即时反馈学生,在周一学校可以查阅年级作业报告,任课教师可

以查阅班级作业报告。基于作业报告,教师针对单元教学目标,结合班级学生的实

际情况对作业质量进行分析,寻找共性问题点和拓展延伸点来上好作业讲评课,针

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及辅助作业的跟进。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作

业行为的数据展开分析,关注学生在作业时间、作业态度及作业方法等方面的问

题,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单元作业的分析与教学改进

为做好单元作业的分析与教学改进,我们借助节点式作业平台,收集学生作业

数据。学生作答数据是主要数据对象,其主要的维度为:作业目标、知识领域、能

力维度、学习水平、难度、区分度等。其测量值为:正确率、花费时长、完成作

业的时间及完成时间段等。

1. 作业反馈和数据报告

生成的数据报告:学生作业反馈、班级作业报告、年级作业报告、区域作业

报告。

学生作业反馈:学生作业提交后会即时收到作业反馈,可了解到各小题的对错

情况,点击题号可了解本题在区、校、班的对错信息。学生可再次作答进行订正,

订正提交后系统即时反馈并提供解析,如订正有错误,系统则自动推送同类作业1

题。

班级作业报告:提供参与人数、作业题数、答题平时时长、校、班作业正确

率、高频错题、薄弱知识点及逐题作答分析、重点关注等。重点关注包括知识点

和作业时间等两个方面的数据,还有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作业正确率的交叉分析

等。

年级作业报告与区域作业报告的结构相同,具体包含整体情况、题目作答剖

析、学科核心素养多维分析、典型题目重点关注、学生作答过程分析、作答人数

时间分布等。

2. 数据分析的典型模型

模型1:典型题分析模型。分析报告可提供逐题详情汇总分析。包含实际答题

时长,区分度,实际难度、正确率等。对于正确率低的题目,能够作为典型题目进

行重点关注和分析,并通过正确率和标准差进行交叉分析,划分成4个区域,表示

学校在作业水平和均衡两个维度的表现。每个点代表一个学校,点击可以了解这

个学校在这道题目上的标准差和正确率。

模型2:tS分割模式下的作业时间和作业质量的关系。作业质量按正确率分

为较高、中等、较低,答题时长分为较快、中等、较慢,相互交叉形成九个群体。

每种颜色代表一个学生群体,每个群体具有其学习行为和作业质量特征,后三种是

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群体。

模型3:作业质量决策树模型。在知识点统计粒度层次上,我们定义了若干个

学生作业行为指数,如轻松指数、坚韧指数、马虎指数、拖延指数、敏捷指数等。

运用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作业轻松程度是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第一因子,

其次是畏难指数、困难指数和敷衍马虎指数。

3. 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改进

数据分析给区域教研和学校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如三年级第四单元作业中

有两道题的正确率比较低,前面一题正确率低的原因是在分数教学中教师往往强

调平均分这一前提,学生容易形成认识上的误区,觉得有平均分才有分数,没有平

均分就没有分数。后面一题正确率低的原因是教师在分数教学中,学生接触比较

多的是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线型模型接触少。

这些数据及数据背后的归因分析为教研提供了依据。教研员利用区教研平台,

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开展研究,梳理了单元中“一个借助、两种含义、

三种模型”的教学要素。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借助“平均分”建立分数的概念,另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透过“分”的表象理解分数的本质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在分数的认识中除运用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外,

还要关注线型模型的运用,通过数射线将新学的分数和已学的自然数进行沟通,重

建数的认知体系,丰富对分数概念的内涵理解。

小学数学学科融评于教的节点式作业设计与实施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与成果,

提升了教师作业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发挥了作业的育人功能,促进了目标、教学、

作业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范婷婷.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1(05):43.

[2]陈春芳.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2020(27):92.

[3]刘兴民.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与探索[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

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广西

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82-284.


更多推荐

作业,学生,单元,教学,分析,目标,设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