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3日发(作者:教师分数数学试卷分析)

谈人的潜质与学生潜能开发

一、 导言

我国中小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情感教育”的现象一直存在。教育工作者中持:“智力好,天生是聪明孩,必成大业;智力差,天生是蠢笨儿,难成大器”观点的大有其人。他们忽视对学生潜质的挖掘,忽视了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方面的引导。在这样教育模式培养下,很多学生意志和情感十分脆弱。面对困难,知难而退;遭遇挫折,逃避考验;经受压力,迥避妥协。学生常常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或学习效率低下,课业和精神负担越来越重。造成了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现象日趋普遍和严重。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马家爵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其实,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不单是个智力问题,更是一个非智力因素问题。如何让学生发挥蕴藏在内部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挖掘个人的潜质,不断开发学习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提高综合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议题。

二、浅释“潜质”与“潜能”的关系

关于“潜能”,广义解释为潜在内部未被开发的能量或能力。但人们对“潜质”这个词的内涵认识就不多了。关于“潜质”的定义和与“潜能”的关系,众说纷纭。特别关于人的“潜质”的解释更没有

一个定论。“潜质”如果按字义可理解为“潜在的素质”。按本义可解释为,“存在于人和事物内部尚未显现出来的素质”。按寓义可理解为“由意识转化为能力的素质”。在教育中又可引伸为学生潜在的学习方面的某种素质。可以说“潜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经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和对此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我认为,很多人把“潜质”与“潜能”作为同义词使用,在理解上有不妥之处。“潜质”与“潜能”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从哲学的观点看,它们之间应是因与果的关系;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它们之间应是质与能转换的关系,如果可将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扩展应用到生物学微观世界的话,质能方程E=C2 m 中“潜质”——m,“潜能”——E,;从生理学分析,“潜质”是细胞内在的物质,“潜能”是生物体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潜能”与通常的“潜力”应是同一概念,可以作为同义词使用。关于人的“潜质”问题研究,我相信,随着脑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大脑内在功能的深入认识,对人本能的“潜质”的认识会有更多的了解。

虽然,目前对人的“潜质”的了解还不大清晰。但我认为,一个人创造性的思维应是潜质的主要体现。创造性思维,应是一个由意识转变为物质的过程。其实质就在于它能将人头脑中“想象”或者“预测”的想法变为现实存在的东西。对于潜质这个概念而言,实际上是一个核心要素。可以这样说,因为人有潜质,才有创造性思维,因为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将潜质具体发挥出来,成为一种能力,工作事业才能成为成功者。但是,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潜质的全部。因为,潜质

是潜藏在事物内部尚未显现出来的属性素质。只有通过必要的途径,在适当时机、精神状态和动机背景下,人的潜质才能以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产生“灵感” 得以“顿悟”,从而产生行为意识,成为一种帮助人们高效工作的能力,就是我们习惯说的“潜能”。

三、挖掘潜质和开发潜能的理论依据

根据遗传生物学家的研究可知,一个人的智力、智慧和性格与遗传的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人的70%智力和80%行为习惯受母亲的遗传影响较多。而人的70%人格和80%的智慧受父亲的遗传影响较多。一直以来,很多研究学者认为,人有50%以上的聪明才智属于先天遗传。故而,“天才论”的说法大行其道,“什么先天因素决定论”等等,把一些人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有一个聪明十足的脑袋。其实,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后天因素对人的发展远远大于先天的作用。他往往与个人的努力程度,社会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适应程度有很大关系,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的成长和成功。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在小学时老师就认为他是一个智力不好的学生。近代物理学家奠基人,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小学和中学的数学从来没有及格。爱迪生、瓦特等著名的科学家在小时候从没有人说他们的智力好。但他们通过自己后天的勤奋努力,均创造出影响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上世纪80年代前,心理学家把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因素定义为智商的范畴,称为IQ(智商因素)。认为人一生的成功主要由人的IQ高低决定。自从90年开始,心理学家

已注意到影响人的一生成功与否,不应该由IQ来决定,而主要由人的非智力因素决定。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等。也称为EQ(情感因素)。人们开始从重智商转到重情感因素的研究。并认为在非智力与智力对人的影响关系是7:3。过去智力决定一切的说法已被打破。随着心理学的不断研究和发现,到现在,专家和学者还认为,除了智力和非智力的影响外,人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能忽视。它包括:人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和社会化的一切能力。有些人还把其称为SQ(适应因素)。因而,决定人的因素中智力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减少。有些学者还大胆用数学的表达式给以量化:W(成功)=IQ(15%)+EQ(65%)+SQ(20%)。

无论上式它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人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其先天的智商高低,而决定在后天的主观努力。我认为所谓主观努力,就是有关人的“潜质”挖掘,就是将潜藏在事物内部尚未显现出来而每人都具有的本能素质开发的过程。因为人的本能素质是自然进化的浓缩、社会发展的积淀和人类历代祖先基因的遗传而获得的,是人类在漫长劳动中创造性思维活动演化的结果。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由意识转变为物质的过程。谁能有效开启创造性思维的大门,谁能控制自己的创造欲望,谁就可以实现由意识向物质的转化,谁就能释放出巨大的意识潜能,为人所利用。

四、挖掘潜质和开发潜能的一些建议

(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品质,挖掘学生内在潜质要素

运用元认知能力,强化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学生逐步、主动、自

觉地按照自身的需要,发展自我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综合运用元认知理论及有关教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最后超越自我。

从元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自我调节,即人的自我监控。它既不属于认知的范畴,也不属于品德范畴,而是跨越两者之上,处于将两者激活、有机联结起来的核心地位。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是人的创新意识需求的内在动因。元认知心理学理论重视对自我意识能力的培养和调控,通过各种形式的情感教育,不断使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现、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品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要素。

(二)建立大脑健康概念,是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

大脑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它不仅仅直接就是生命现象和精神意识现象,而且还包含着化学运动和物理运动。可以说,整个宇宙的运动形式都能在大脑中得以完全的体现,也可以说它就是浓缩了大宇宙全部信息的小宇宙。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巨大的潜能。

现代科学证明,在人体和大脑有一种名叫腺三磷的化学物质,好相微型电池一样,平时分布在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不肯轻易抛头露面。但每到危急关头,它就相闪电一样集结靠拢在一起,在一种酶的作用下迅速释放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形成一种超级的能力,使人做出

平时根本做不到的事来。如救火时,为了抢救财物,一个人可以将平时需要几个人才能搬走的东西抢救出来,但事后面对着同样的东西却再也搬不动了。又如鏖战中的战士,往往负伤而不觉,中弹而不倒,可以一个顶几个,作出平时难以想象的事情。其中虽然包含了信念、意志和心理作用的因素,但人体中的腺三磷的化学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另在1943年,瑞士化学家霍夫曼在实验室里,偶然吸了N—二乙基麦角酰胺,竟发生了奇异的幻觉。据说印第安人咀嚼了南美仙人掌,伊朗人吃了“赫西希”(用大麻叶制成的),也曾产生过各种色彩的幻觉。以上说明,人体具有化学潜能,人的大脑也具有化学反应能力。英国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视神经能放出一种“电脉冲”,引起肌肉收缩;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许多生理学家,都认为神经细胞内有钾离子,细胞外有钠离子,细胞膜两边有1/1000伏的电位差。细胞通过电位差放电,约有2/1000秒的“不应期”时间,由此输送而导致神经冲动发生兴奋作用。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伯杰把电极放在人的头部的不同部位,发现了一种名叫节律性的电波。德国生理学家用一种精细的电流计,探测出在被刺激的神经上有细小的电流。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因斯根据脑电波波型,能探测出人注视的颜色。这些事实说明人的大脑内存在着电的物理运动。有电就有磁。科学家们认为,磁性微粒群集在人的大脑附近,加上遍布全身的感觉器官、“感觉潜能”,使得梦游者在夜间漫步如同白日、履险如夷。科学研究证明,我们是化学的、分子的生命,同时也是物理的、电子的生命。电脉冲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神经中枢里弹琴、唱歌,生物电流

时刻在我们体内通过,只不过电压极小而矣,一般人是感觉不到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人还能够扛起比自身重量要重得多的物体,能够自行恢复体力和精力、自行修复创伤、自行避开危险,这说明人除了具有化学潜能、物理潜能外,还具有机械潜能和生命潜能。

我们知道,大脑的神经传导通路以电化学脉冲的形式传递信息。一种重要的神经胼胝体联接着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的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当两个半球能够进行有效互通时才会有最好的思维效果。神经胼胝体为“整个”大脑的功能提供至关重要的联系。很多的创造性思考和神经胼胝体的功能低下或神经胼胝体受阻程度有关。身体缺乏协调性是左右两半脑之间的沟通受到限制的表现。相反,左右交叉的协调性运动,例如,习惯性做一些左右交叉的肢体训练,可以加强神经胼胝体的功能,特别是多些激活右脑的功能动作,从而能够促进良好的创造性欲望实现。因此,注意健康用脑,科学用脑,这是很好激发潜能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知道,激发人的大脑,形成情绪欲望和产生行为,主要是大脑中化学反应的平衡程度。大脑中产生像氢化可的松这样能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像内啡呔、谷氨酸和复合胺等物质有利于左右两半脑的信息畅通、传递和大脑细胞生长的化学物质等。这些化学物质一起,形成一种可使人产生积极思考,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化学混合物。可以说,人的态度、举止的好坏和创造性思维活动都取决于大脑的这种化学物质。因此,注意情绪的合理调节和适量吸取健脑营养物质,这是激发潜能的另一个方面。

(三)强化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开发人的潜能,创新思维的训练很重要,也讲究科学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保罗在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他指出,由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一个新的解答的问题要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思维才能进行集中,才能导致正确的结论。它有时探索新远景有时追求多样化,因而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发散思维表现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所谓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所谓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够提出不同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所谓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或速度,也就是说,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则多流畅、少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众多的观念。

(四)要把握好激发潜能的有效时机

(1)基于任务驱动下的潜能发挥

所谓任务驱动是建立构建主义理论上的一个教学模式,是把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分解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并且给予每个任务明确的要求。让工作的人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去努力按规定要求把整

个工作完成的策略。这一策略已在计算机教学中被广泛认同。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计算机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能力。我认为基于任务驱动下的潜能激发也很有启发性。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接受了某项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任务,在作好了规划后,完成任务最佳的时机是临近期前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因为人的能动意识被充分地调动,因此注意力特别集中和贯注,效果自然就不一样。即往往压力越大,人的潜意识调动就会更积极,适应度也会增大。因此,适当增加压力,实行目标管理,使人造成适度的焦虑感,对工作的完成往往有利。

(2)把握好大脑的“灵感”和思维的“顿悟”

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出了大脑产生“顿悟”的独特机制。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而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

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

(3)基于激情驱动下的潜能发挥

一个人如果能引起情感状态,即产生了激情。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激情可以成为人潜能积极投入行为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讲到高潮处,也应使情感状态带有一定的激情性,使讲课更加投入,更加具有感染力。情绪感受、心境状态和激情程度决定一个人在学习中,是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意。因此,要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以理激情。在学生学习心境不好,情绪不佳,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时,要以理激情,使之豁然开朗,情绪高昂。二、要以情激情,教学中教师有满腔的教学热情和激情,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这种感染会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正如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三、以行激情。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述来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励,焕发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通过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行为举止将情的信号,微妙地、无声无息地传给学生。严肃认真地备课,精心地批改作业,精湛的教学水平,尽职尽责的工作姿态,甚至教学中,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给予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动力支柱,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五、结语

中小学的学习与教育是人生一个关键的阶段。“天生我才必有用”

和“天道酬劳”均是至理明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些了解脑神经科学的最新发展,掌握科学的用脑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培养良好的意识品质,引导学生开发自己潜能。不会因潜能的埋没而让其人生道路走得曲折与艰辛,从而成就学习的成就感,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和祈望的目标。


更多推荐

学生,潜能,思维,大脑,能力,潜质,创造性,学习